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記得小時候,我常常蹲在電視機前收看《小神龍俱樂部》,裡面有一檔很喜歡的美術啟蒙節目叫做《藝術創想》(Art attack)。

這檔來自歐美的節目,是吹進我童年裡的一陣新鮮的風,而節目的主持人兼編輯尼爾叔叔(尼爾·布坎南,Neil Buchanan)則算是我的藝術啟蒙老師了。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藝術創想》節目海報


在節目裡,尼爾叔叔總是標誌性地穿著紅色的連帽衫,露著可愛的兔牙。

“我們需要一些報紙,現在,再用白乳膠把他們固定住。看,就是這樣!”

“哦,當然你也可以這樣。”

“然後,你就會做成這樣!”

這是尼爾叔叔在節目裡常有的幾段美式串詞,而這些語言正是《藝術創想》輸出外來歐美風格的載體之一,連中文配音也都是原汁原味的美式風格。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在節目中拿起巨型畫筆的尼爾

語言風趣而簡潔,節目內容也別具一格。

在尼爾手裡,垃圾桶裡的泡沫、紙張可以組合成收納盒;瓦楞紙可以用膠水粘成裝飾品;廢舊的毛線、牛仔布,在他手裡縫縫補補,又成為一件嶄新的工藝品。童年時的藝術世界,原來簡單得等同於白乳膠+顏料+報紙。

當節目主持人尼爾叔叔拿起手中的畫筆在紙上作畫或者做著簡單的小手工時,我都會跟著他教的步驟動起手來。每次看到平平無奇的材料在他手中變成了好看的工藝品,我內心都會對尼爾叔叔萌生敬佩與喜愛之情。

尼爾叔叔在節目中就像個大孩子一樣向我們展示自己的藝術世界。

他不僅精通兒童DIY手作,他還喜歡畫畫——以獨特的視角關注著“童趣”。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尼爾作品 United we sit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尼爾作品 The secret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尼爾作品 Singing in the rain


尼爾叔叔的畫裡經常出現一個男兒和一個女孩。他們總是一起玩耍,一起休息,畫面溫馨而俏皮。

據悉這些畫都是以尼爾的女兒Molly與兒子Freddie為原型創作的,雖然多以背影的視角繪製,但卻形神兼備。可見,尼爾叔叔非常善於捕捉那些兩小無猜、富於童趣的畫面。

除了畫孩子,尼爾叔叔畫靜物和風景畫也有一手。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尼爾作品 Ten boats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尼爾作品 The plot

受印象派畫家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與插畫師諾曼·洛克威爾等人的影響,尼爾的繪畫作品就像是童話世界的風景一樣。

安定而和諧的畫面,保守而自然的色調,是尼爾繪畫作品的特點。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我們熟知尼爾叔叔是兒童節目主持人和藝術創作家,殊不知,多才多藝的他背地裡還是一位實打實的搖滾樂愛好者。


尼爾成長於英格蘭西北部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利物浦是一座被 “披頭士狂熱”所籠罩的城市,生活在其中的尼爾自小便迷戀音樂,尤其是搖滾。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城市利物浦

在學生時期,尼爾的零花錢並不多,嶄新的樂器自然是可望不可即的。當時,尼爾只能省吃省喝將零花錢攢下來,好購買一個二手吉他聊以慰藉。

儘管如此,尼爾依然對他的二手吉他愛不釋手——每天放學回家就捧起吉他練習,不到爸媽催他吃飯都不肯放下手中的吉他。憑藉尼爾的興趣,他的吉他演奏技術很快純熟了起來,還組建了自己的重金屬樂隊馬賽(Marseille)。

他內心難掩對藝術的原始熱愛,期待成為一位重金屬音樂家。所以,他選擇了去申請利物浦藝術學院(Liverpool Art College)就讀。

但是,當時的學院院長得知尼爾的心思後諷刺他,稱在美術與音樂生涯中,無人可以做到二者兼顧。傲氣的尼爾聽罷,頭也不回地離開學校。

在美術與音樂之中,尼爾優先選擇了後者。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沉浸在搖滾舞臺的尼爾

1977 年前後,尼爾帶領樂隊馬賽進入“樂團大戰” ,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這樣的音樂競賽,並且一舉贏得了比賽的勝利。

後來,在英國的重金屬浪潮流入美國之際,風光無限的樂團一共發行了四張專輯和六張單曲,也曾數度舉辦兩萬人場次的大型音樂會——屬於尼爾的搖滾狂歡達到了高潮。

但在不久後的 1980 年代,搖滾高潮卻一下子跌倒到了谷底。

當時,尼爾樂隊所簽約的唱片公司入不敷出,公司的驟然倒閉導致他的音樂生涯也跟著倏地結束了。尼爾被迫從他的搖滾明星的生活,回到了利物浦的平凡人行列中。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尼爾的搖滾舞臺

俗話說得好,上帝給你關上一道門,同時也會給你打開一扇窗。

在尼爾的音樂之路走不下去時,他回想起父親的啟發,重新走回美術道路——

“以前,我總是愛二次繪製、創作垃圾廢料,我爸爸發現了我的藝術天賦。有時,他還會坐下來和我一起聊天、畫畫。父親,是我生命之中最大的啟示。”

尼爾想起與父親片段,那些年輕時熱愛的漫畫,電視熒幕裡閃爍的卡通片,在野球場踢球時見過的美妙街頭藝術……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在繪畫創作的尼爾

有一次,他看到一張奇怪的廣告,標題寫著:“你和大猩猩吃過早餐嗎?”

他寫信並且附上了一張照片回應了這個廣告:“不,我從來沒有和大猩猩共進早餐,但是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有一張照片,一隻猴子坐在我的膝蓋上。”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童年尼爾與猩猩


電視臺製作人看到了來自尼爾的信和這張有趣的照片,十分欣賞他的創意。由此,尼爾進入了電視臺工作。後來,承載一代人藝術啟蒙的《藝術創想》誕生了。

這個節目大大降低了藝術的門檻,它寓教於樂,將專業性知識展現於易操作的手工之上,使得受眾更廣。

更勝一籌的是,在精神層面上,它展現了在大浪費時代中廢物利用、棄物再造結合生活藝術之美的理念。廢物能起死回生,被丟棄與被創作原來只在一念之間——這是屬於尼爾的藝術法則。

作為獨樹一幟的兒童藝術啟蒙節目,它相繼為30多個國家所引進,譯版多達7種語言。被尼爾所啟蒙、所深深影響的人們,絕不在少數——尤其是來自歐洲各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南部和中部美洲的人們。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錄製《藝術創想》節目中的尼爾

《藝術創想》獲獎無數,其中更是包括兩個電視雙料大獎。在《藝術創想》斬獲巨大成功後,尼爾叔滿懷欣喜,也沒忘記調侃自己:

“我人生中,最自豪的時刻是本節目贏得兩個雙料第一!對一個普通的利物浦小夥兒來說,似乎沒啥比這更好的啦!”

在製作節目的間隙,他創造的一些動漫人物,多為迪士尼所收購,他本人也被邀請設計了一個位於巴黎的迪士尼主題樂園。於他而言,能獲得迪士尼的認可是莫大的榮耀。

尼爾的許多作品也受到過各界人士的讚譽,歌手兼藝術家小野洋子、諾曼·洛克威爾的侄女等人都曾言偏愛尼爾,甚至伊麗莎白女王都對其青睞有加。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尼爾為女王設計的作品

作品能被女王喜愛,尼爾的興奮溢於言表:“我被伊麗莎白女王陛下接見是三生有幸,她竟說我的作品巧奪天工!”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1961年出生的尼爾叔叔,今年已經58歲。從1990年開始,他主持了《藝術創想》這個節目17年。恰好,節目從2002年開始在國內首播,也經歷了17年時光。

我們曾在尼爾叔叔的陪伴下成長。


長大後,我們見到了許多偉大的作品,懷念的那一件,卻始終是童年時一朵手摺的、簡單的玫瑰花;我們瞭解到梵高、畢加索和達芬奇,但懷念的那一位,卻始終是《小神龍俱樂部》裡的尼爾·布坎南叔叔。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 主持《藝術創想》的尼爾


多希望有一天,或許是在夢裡,天上嵌著一顆廢舊金屬做的月亮,我們穿著瓦楞紙折的上衣,手持巨大的蛇形書籤,騎著晾衣木夾做的小鱷魚,縱身穿梭過紐約萬花筒般的夜色,一起去尋找童年的藝術創想時光。


Neil Buchanan - Wikipedia

http://www.neilbuchanan.co.uk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十七年,每天都有孩子在《小神龍俱樂部》看他把廢品DIY成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