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孟浩然、杜甫的诗会流泪,为什么读王维的诗却不会感动?

我们读孟浩然、杜甫的诗会流泪,为什么读王维的诗却不会感动?

文|丁十二


我们读孟浩然的诗、读杜甫的诗、读李白的诗内心会有感触,会有感动。而王维的山水诗那么美,为什么却不能让我们感动?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

王维是一个诗、画、书、音乐俱佳的全才,不光山水田园诗,还有边塞诗、歌行体等都有不错的成就。但世人都把他作为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所以我们今天只是说王维的山水诗,说他求隐的一面。

王维和孟浩然两者虽经常并举,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境遇完全不同,所以他们的诗风大不同。前面我们说了孟浩然最后是在“求隐也不得,求仕也不得”两边失意的夹缝中抱恨而终。而王维呢,是求仕得仕,求隐得隐。

但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不是的!那些不过是表象而已。并不是王维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在内心深处,王维是一个很拧巴的人,甚至有些怯懦,所以王维到死也没能彻底远离朝堂,他是属于那种身在朝堂心在野,但是身居江湖之后,心里始终舍不得官爵的人。

我们读孟浩然、杜甫的诗会流泪,为什么读王维的诗却不会感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仕”和“隐”一直是中国诗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挣扎”。中国古代读书人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骨子里都有一种出仕的思想,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但是当他们进入官场后,发现官场都被一群奸臣把持着。这些人曾经也有远大的理想,但是一进入官场有了权利和地位,便只顾着升官发财、贪赃枉法,全然不管百姓死活,把当初的责任全抛在脑后了。所以很多读书人看到这个情况就产生了归隐的念头,陶渊明就是如此,“不为五斗米折腰”就归隐了。可是陶渊明是真的享受隐逸的生活,这些从他的诗里就可以体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感动,纵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他依然能自得其乐,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

我们读孟浩然、杜甫的诗会流泪,为什么读王维的诗却不会感动?

我们再来看王维的诗,王维他是一心求仕的,这是他骨子里的思想,虽然后面他产生了隐退的想法,但那不过是他怯懦、想要逃避的一种方式。王维的母亲信佛,所以王维受母亲的影响也信佛。但这些都是对现实的一种不彻底的逃避。

在王维的仕途上,张九龄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王维有次被贬,张九龄很欣赏王维,所以在玄宗面前帮他求情,王维就被赦免回朝了。但是后来张九龄在和李林甫(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张九龄被贬谪,很多人都跟着张九龄一起被贬谪了,有的人辞官了。而王维呢,他给张九龄写诗表示了同情,但他并没有随张九龄一起隐退。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酬张少府》

他在诗中说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但是在张九龄被贬以后,王维一样给李林甫写诗,与他应酬唱和。他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始终不能决绝的态度,他始终不能放下他的官位。即使在李林甫做宰相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官爵,而且越升越高。所以他的求隐不是发自内心的,他是一种不得已的逃避。

我们读孟浩然、杜甫的诗会流泪,为什么读王维的诗却不会感动?

即使后来他半官半隐,可是你看他隐居的地方,终南山和蓝田辋川,都是在长安周边。而且在唐朝有一个词叫“终南捷径”。在唐朝很多人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考中,有的人考了几十次头发白了也可能考不上。所以有些人就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把自己的理想标得很高,每天高谈阔论,好像鄙薄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就隐居在终南山中。这样一下子就出了名,人们便以为他是高士,传到了皇帝那里,于是马上就请他出来做官,他就屁颠屁颠出来了,连试都不用考。“随驾隐士”卢藏用就是这样,“终南捷径”这个词也是从这里出来的。所以隐居在终南山,在唐朝本身已经有一种灰色的含义了。更何况王维是一边当官一边隐居。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终南山》

王维的这首《终南山》同样写得很有艺术性,很细腻。首联二句通过夸张和想象极言终南山的高大与宽广。颔联说“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写得真是细腻,观察真是细致,登山的时候,你站在山上回望,周围都是白云笼罩;你眺望远山,山上好像烟霭迷蒙的样子,但是等你到了那里你就会发现刚才看到的烟霭已经不见了,这真是观察入微。你甚至能在眼前脑补出那样一幅画面,很美,很有意境。但还是像前面说的那样,此时你的内心有感动吗?没有,因为诗人只是在艺术的描绘,中间没有他感情的流露。

我们读孟浩然、杜甫的诗会流泪,为什么读王维的诗却不会感动?

王维最出名的《山居秋瞑》,同样只是艺术的铺排和理智的表达。其中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感受,而且在诗中最后他说他不愿意出山,不管春夏秋冬,他都愿意待在山中。但是事实上是那样吗?不是,我们说了张九龄被贬后,他依然给李林甫写诗,虽然他厌恶李林甫,但他依然跟李林甫唱和,他舍不得官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瞑》

他不是真心归隐的,他也并不是享受隐居的生活。他把隐居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如画一般,但唯独没有他的感情,他就像一个画家一个艺术家在描绘一处风景,《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都是这样,只是这其中并没有他的真情实感。

我们读孟浩然、杜甫的诗会流泪,为什么读王维的诗却不会感动?

王维有一篇文章《与魏居士书》,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让王维写一封信给魏居士让他出来做官,因为王维号摩诘居士,所以唐肃宗的意思是王维也是居士都出来做官了,你魏居士也可以。很显然魏居士最终还是没有出来做官,因为名字都没留下,看来魏居士是个真隐士。

在这封书信中,王维说到了两个人嵇康和陶渊明,都是有名的隐士。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一个好朋友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后来山涛出来做官了,就推荐嵇康也出来。而嵇康不愿意出来,他将自己比作一匹野马,说野马是拴不住的,它总要挣断绳子逃走,它向往的是茂密的树林和丰茂的草地。

而王维却说嵇康一心挣脱出去和低下头来接受别人的捆绑没有区别;一心要回到自由的长林丰茂之地与坐在衙门里没有区别。王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觉得只要心里没有分别就没有分别了。可如果连妥协和反抗都没了区别,这岂不是黑白可以颠倒?是非可以不分?

我们读孟浩然、杜甫的诗会流泪,为什么读王维的诗却不会感动?

这还不算,在说到陶渊明时,王维怎么说?陶渊明不愿意拍马屁,不愿意为了五斗米折腰就辞官不做了,后来导致自己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甚至到隔壁邻居借一点粮食,自己很不好意思。王维却说假如陶渊明当年去见一见那个领导,拍拍马屁,好吃好喝招待着,现在就可以平平安安舒舒服服享受国家给你的田地,你就不用再经常吃不起饭,喝不起酒了。说陶渊明是“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乞食》

王维这样的话,完全就是狡辩。一个人穷即使穷到乞讨并不可耻,虽然会惭愧;但一个人出卖自己的人格,与奸佞为伍,同流合污、善恶不分、虚与委蛇、谄媚权贵才真的可耻,才一辈子都应该感到羞愧。

但这也同时从侧面暴露了王维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就是舍不得官爵。所以尽管他年轻时满怀壮志来到长安,受到张九龄的多次推荐和帮助。但是在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迫害时,他虽然有写诗给张九龄表示同情,但他没有随张九龄一起贬谪,更别谈辞官。不但没有辞官,他还写诗赞美李林甫。但是话说回来,他也并没有跟李林甫一起为非作歹,一起干贪赃枉法的事。所以也不能说他善恶不分,忠奸不明,他只是舍不得头上的乌纱帽而已。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王维和杜甫都是经历过这次战乱的诗人,杜甫几乎每首诗都提到了安史之乱,而王维呢,没有一首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

我们读孟浩然、杜甫的诗会流泪,为什么读王维的诗却不会感动?

《易经》上说“修辞立其诚”,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作者,不管写什么,最重要的都是真诚,一定要说自己想说的话。不然就会像王维这样,即使有很高的天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但始终不能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他的诗歌中缺少了最真挚的情感。

须知:任何的表达技巧和艺术形式在真情实感面前都弱爆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作者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