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风流狂士—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岁暮归南山》诗,相传,公元728孟浩然四十岁那年,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因平时所学非所考,就这样,信心满满的孟同学落榜了,心情不免有些失落,但诗名却一时间名动京城。

心性 | 骨子里的风流狂士—孟浩然

孟浩然塑像

一天,孟浩然正在同为大诗人的王维处聊人生的时候。唐玄宗突然驾临,把个孟大诗人吓得是赶紧钻到床底下躲起来了。但身为朝廷命官的王维同志深知,这要是有朝一日被大领导知道了,那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啦。

于是乎,王维同志就把孟浩然同学在此处的事就上报了大领导唐玄宗。玄宗是立刻命出来见驾,谈话的主题自然就是与诗有关啦,孟浩然同学就吟诵了上述这首诗。

原以为可以通过向大领导诉诉苦来赢得近身,可结果是当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之句时,面露不悦之色的说道:“是你压根就不想为官吧,而且每年公务员考试的大门都在敞开着,你这是在黑朕呀”。最终孟浩然同学不得不彻底失望的卷铺盖回家了。

从诗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孟浩然同学的肚子里是有一些牢骚的,诗人抒发了求官不得,一无可取,才不为世用等一连串的失意之怨和自责之语,那么真实世界里的诗人真的是这样一个醉心仕途之人吗?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孟浩然。

据史书记载,孟浩然于公元689年出生在襄阳一个并不富裕的书香之家。有着家庭环境的熏陶,成年后的孟同学诗文满腹和游历采风那是标配啦。

离家几十公里水路便捷风景优美的鹿门山便是他经常游玩之地,也许是受到古人,陶渊明、谢灵运等大诗人的人生观影响吧,二十出头的孟浩然同学就和好基友张子荣同学一起到鹿门山隐居了。

然而,这个张子荣同学在隐居不到两年的时候就到长安参加高考了,为此,孟同学还写了首送别诗,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的真性情,诗文如下:

心性 | 骨子里的风流狂士—孟浩然

王维画像

送张子容进士赴举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张子容考取公务员后,被分配到了今天的江苏武进县当县长。生性不爱溜须拍马的他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了几年后,职务上是丝毫没有升迁的迹象,于是乎就上书举报了一些官员的不法行为。

这下就把事情搞大了,其结果便是,由于得罪了惹不起的人,没有任何后台的他被谪迁到当时还比较贫瘠又荒远的今天的温州永嘉县。

在好基友张子容进士及第离开鹿门山后,孟浩然没有任何入仕的想法,而后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游历生涯。

这一对好基友一分手就是十几年,直到公元725年,在外游历的孟浩然得知张子容被贬至永嘉为官后,便立马赶赴永嘉,有他的诗文为证:

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蛟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馀里,失路一相悲。

其中的尾联“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句,我们不难看出,孟浩然对这位不得志被贬谪至如此荒僻之地的好基友的同情和惋叹。

心性 | 骨子里的风流狂士—孟浩然

李白画像

也就是在这段游历期间,即公元726年结识了大诗人李白。但在当时,生于公元701年,时年二十六岁的李白还是刚刚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诗坛属于还没有挣到多少名气的后生,但孟浩然就不同了,它可以说是当时诗坛的绝对大咖,李白见到孟浩然那是要仰慕的,我们可以从李白后来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孟大诗人的仰慕之情。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其中从“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两句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那种发自心底里的爱慕之情。从年齿上算来,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再加上孟大诗人那骨子里的生性风流和诗才,让有着同样性情的李白自然也就有了仰慕钦敬,

他们俩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和寻求灵性飘逸上可谓是知音。一对骨子里有着同样风流的好基友彼此结识后,饮酒唱和、携手邀游那是必有的项目啦。

公元727年,唐王朝颁布了“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的红头文件。原本对仕途没有一点兴致的孟浩然,也许是处于对好基友张子容所处位置的不甘而想凭着自身的才华在自己为官后或许可以帮到他。

或者是受到新晋好基友李白的那种“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的 影响吧,于是,孟浩然一改往昔那对入仕的不屑而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心性 | 骨子里的风流狂士—孟浩然

唐玄宗画像

其结果就是如文中开头所言,不甘心的他,随后又参加了几次高考,期间不乏对赏识他诗文高官的拜谒,但结果是,不是落榜就是以无果而告终。

公元735年,时年已经四十七岁的孟浩然同学落榜回到家乡后,因诗才深得郡守韩朝宗的赏识,曾多次在同僚中赞叹孟浩然的才华。相传有一天,韩朝宗和孟浩然约定,说某一天会有一个爱才的高官来我府上,到那时你也来,我会极力向他举荐你。

可狗血的是,在约定好的那日,我们这位孟大诗人竟然和一群同好的朋友喝起了大酒,酒席上那是个诗酒酬唱,好不热闹呀。席间有个人不时的对孟大诗人提醒道:“你和我们韩市长的约定可别忘了,失约后果那是很严重呀。”可我们的孟大诗人却有些面带愠色的回答道:“这一干好友的诗酒酬唱是多么快乐,那些俗事管他作甚。”

公元740年,另一个好基友,大诗人王昌龄同志因遭贬去任所付任时途经襄阳。天性好友的孟浩然那是欢喜的很。诗酒酬唱更是必须的,可我们这位孟大诗人似乎对生命没有畏惧之感。

原来呀,前不久背上患背疽,俗话说的就是长了个毒疮,在经一段时间的医治后基本痊愈了,但这种病是要忌口的,也就是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吃的,吃了会再次引发病因而使病情复发。

孟大诗人的这个背疽是最忌讳吃鲜鱼,可他却置忌口与不顾,竟然纵情宴饮大吃一番。结果是,时年五十二岁的孟浩然因病复发加重,医治无效而一命呜呼。

行文至此,这个孟浩然似乎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醉心仕途脑子还有些搞不灵清的人,哪是什么教科书中所说的愤世嫉俗的田园派。

对此我的观点是:如果单从表象上来说,孟浩然是有些世俗的入仕之举,但这些压根就不是他骨子里的真意。

一是他的这几次参加入仕的行为,不能排除是对好基友的曲线救助才决定参加高考的。

心性 | 骨子里的风流狂士—孟浩然

孟浩然画像

二是对人生圆满的期许,他所仰慕的,谢灵运、陶渊明等大诗人都曾在官场有过履历,要的也许就是打个卡的感觉,如果真的被录取为公务员了,他最终也是会辞官的,他或许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三是从他给唐玄宗所献的诗文来看,似乎更能说明他骨子里就是一个不适合行走在官场的人。哪怕是稍有一点混官场的意识也不会献出这样一首诗,在紧张的气氛下,大脑是没有多少思考余地的,在这种情况下说出的话,基本都是来自于骨子里的天性。

对郡守韩朝宗的失约,并不是他脑子进水,而是他对官场打卡的彻底放弃。不忌口似乎是看到了那些和他一样有着才华之人的归途,从而对未来的人生不再有留恋。那就让生命狂奔,去到它该去的地方吧。

孟浩然

轩辕

骨里风流孟浩然,

诗才盛誉古今传。

几番干谒明君弃,

岂是真心为做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