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西安設計師餘平,

痴迷於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曾經花20年走訪了中國100多個最美的村落,

拍下了近10萬張照片,

其中有81張,

已經被陝西省美術博物館收藏。

2017年,他的好友胡守連

包下了南京郊區的一片荒村,

請來餘平,希望他用自己半輩子的觀察所得,

將破舊的房子改造成民宿。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餘平將拆掉的土、木、磚、瓦、石全部保留,

打磨後重新利用,材料沒花一分錢;

將新、老建築結合在一起,

造出了最適合中國人居住的四合院;

又用竹子圍合成私密小院,

真正實現了“天是自己的天,地是自己的地”;

還用傳統的方式為房子保溫,

不用空調,室內也能常年恆溫在23-27度。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改造後的房子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其中就包括日本建築師隈研吾。

餘平說:

“這是我走訪100多箇中國鄉村之後,

用土得掉渣的材料改造的房子,

現在卻打動了很多人,

這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撰文 翔宇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塘家庵村位於南京市溧水區的無想山森林公園裡,距離市區只需要1個小時的車程。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沿著彎道開車進山,沿途可以看到很多的湖泊,兩側長滿了鬱鬱蔥蔥的竹子。穿過一個大壩和水庫之後,感覺進入了秘境。不遠處的半山腰上,隱約能看到幾棟掛在樹稍上的瓦房,非常漂亮。

餘平為好友設計的民宿,就在這裡。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花20年獨自走訪100箇中國最美村落,

拍下10萬張珍貴照片

今年61歲的餘平,和49歲的胡守連,認識已經超過10年。都是從小村莊走出來的兩個人,總希望能為鄉村做點什麼。

2014年,兩人小試牛刀,在南京包下一個小院做了一家民宿,收穫了一些經驗和好評。於是又在南京郊區找到了一片村莊,希望能在更大的場地施展拳腳。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餘平的經歷更特別一些。他出生在浙江天台縣,在一個小山村裡長大。

7、8歲的時候,又跟著參軍的父母連續坐了14天的火車,去到了新疆。現在定居在西安生活,從事設計已經30多年了。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從1997年開始,他捧著一張地圖,從陝西出發走訪中國古鎮,並用相機記錄下鄉村的民居。沒想到這一走就是20年。

迄今為止,餘平一共走訪過100多個古鎮,拍下了近10萬張照片。其中有81張,已經被陝西省美術博物館收藏。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陝西·陳爐,2001年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甘肅·張家臺,2018年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江西·白鷺,2013年


很多村子他都去過三、四次,每一次去都覺得變化非常非常大,有一些村子甚至已經不復存在了。

餘平覺得,傳統村落才是中國文化的根,特別是一些百年以上的古老村鎮,可以看到有趣的建築,以及它們不同的形態和建造方法。餘平常常被這些土得掉渣的東西所感動,並且漸漸與它們產生了共鳴。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走訪村落第7年的時候,餘平突然興奮地發現了中國建築材料上的規律,他把它叫做“五音”,分別是土、木、磚、瓦、石這五個元素。他暗自發誓,後半生一定要用“五音”來造一棟房子。

好友胡守連在南京找到的這個荒村,為餘平的夢想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舞臺。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用當地的土、木、磚、瓦、石造樓 ,

材料沒花一分錢,不傾倒任何建築垃圾

餘平第一次來這裡的時候,看到的只有幾十棟破敗的老房子,但是它們真的有點兒“仙”,餘平的形容是“一個架在竹梢上、有瓦頂的村落。”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這裡佔地面積近42畝,設計改造花了近2年的時間。最終定型的無想山居,並不是傳統的現代民宿,一點都不華麗、時尚,甚至看起來有點土氣。

新舊房子加起來一共有26棟。其中5棟作為民宿對外開放,餘平將它們分別取名為土、木、磚、瓦、石,呼應了他的“五音”原則。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被命名為土棟和木棟的房子,靠著室外的長廊相連。走到這裡不僅能看到兩側的自然風景,還能享受到涼涼的微風。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部分無法修復的老宅拆掉之後,餘平讓工人們對建築物的材料進行了一一分類,半塊大小以上的石頭、青瓦和紅磚,全部被收集起來。

甚至從地下挖出的拳頭大小的石頭也都被保留了下來,在機器裡重新加工之後,變成了新材料。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有一些磚塊被打磨成圓角,消解掉建築尖銳的部分以後,房子看起來會更加親切;有一些則變成了填充物。整個改建過程中,沒有向外傾倒任何的建築垃圾。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四合院和私密小院,

才是最適合中國人住的房子

餘平將最有歷史的五棟老宅保留了下來,再結合新建的房子組成新的四合院。因為他覺得,中國人住得最舒服的房子,就是四合院。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在餘平去過的不少村落裡,他發現老百姓都在用不同的形式造四合院,只不過南方和北方有著不同的形式和規模。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這種圍合起來的院子,和抬頭望見的四四方方的天,給人一種特別的安心感,也是中國人應該感到驕傲的一種建築形態。餘平覺得,理應傳承下去。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一樓的客房都了帶一個私密小院,是用竹子圍合起來的。來住宿的客人很喜歡晚上待在這裡,搖著蒲扇、吃吃西瓜,一家人聊聊天,非常舒服。

餘平說:“中國人都有院落情結,當天是自己的天、地是自己的地的時候,就會特別的喜歡和滿足。”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不用空調也能恆溫的客房

東南方向的風景最好,正對著無想山的一片竹林,餘平全部留給了客房。

客房的入口設計了高15公分的門檻,這是中國傳統民居里才有的東西。餘平覺得,客人選擇住這裡,從邁過門檻就意味著已經到家了,這種儀式感非常重要。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房間裡的所有材料都是天然松木,不經過染色或者油漆,木頭本來是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有個結疤就有個結疤、有個蟲眼就有個蟲眼,一切都是最自然的模樣。

當陽光照射進來之後,松木會散發出微溫的感覺,餘平覺得這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氛圍。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長期在西北生活的餘平到了南京之後發現,這裡青磚灰瓦的老房大多室內昏暗,溼度特別大,住起來很不舒服。

餘平就把牆體增厚到400毫米,利用自然的厚度,解決了冬暖夏涼的保溫性。地下做了隔潮層,解決了潮溼的問題。

又做了一個隔熱頂層,從頭到腳地的把人包裹起來,住在裡面的人好像待在一個“保溫瓶”裡,室內溫度可以常年保持在23-27度之間,也減少了對於空調的依賴。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民宿的窗戶沒有用現在流行的落地玻璃窗,而是墨綠色的花格木窗。

餘平覺得,一個適合的開窗比例,一定是經過合理的計算,更要符合傳統民居的建造方式,這樣才能兼顧美觀和保溫性。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餘平還在房間裡特意保留了電扇,客人退房之後,服務員會把風扇打開,為房間通風,儘量減少空調的使用。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還原學堂、用沙土造運動場

再現記憶中的小鄉村

餘平和好友胡守連的童年時光都是在農村度過的,為了還原小時候的生活,他們在民宿裡設計了很多懷舊的公共空間。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學堂是他們最喜歡的地方。它大概有100平米,他們常常會在這裡舉辦一些國學、音樂、手工課堂,也會在這裡放一些老電影,請住客們來觀看。

旁邊的大樹上,掛了一個銅鈴,是過去農村通知集會用的。現在,晚上放露天電影或者有演出的時候,就會搖一搖。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院子裡還用沙土做了一個傳統的運動場,好朋友一起到這裡打打籃球、乒乓球、踢踢鍵子、跳皮筋,能回憶起很多的童年時光。

院子裡散落地停放了幾部老式自行車,大家可以隨意使用。毫無目的地騎著單車閒逛,這種完全放空的感覺,其實特別輕鬆自在。

餘平還在這裡保留了一個柴燒的土灶,只要提前預約,住客就可以用它來做飯。拉起風箱,用土灶燉點雞、或是現燒從水庫釣來的魚,是隻有在這個小村才能享受到的美食盛宴。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土的掉渣的東西,最動人

無想山除了無想山居之外,其實整個村落都是一個建築實驗場。

藝術家朱贏椿也選擇在這裡建造一個“蟲子谷”藝術中心,並且邀請日本建築師隈研吾進行規劃設計,其中包括蟲子博物館、美術館、茶園……

無想山居是山裡唯一可以小住的地方。房子改造期間,餘平還邀請隈研吾來到這裡,為改建提出過一些設計方面的意見。

2個男閨蜜一個出力,一個出錢,在南京造出最美四合院

民宿設計完成之後,餘平在黑板上寫下了12個字:磚房子、石頭地、瓦的頂、竹圍欄。這些詞聽起來只是一種材料分類,實際上是概括了這個地方的氛圍。

“這是我走訪100多箇中國鄉村之後,用最‘土’的材料改造的房子,沒想到大家的評價還不錯。曾經被很多人說成是土得掉渣的東西,現在卻打動了很多人,這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部分圖片由余平、胡守連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