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其實不需要你做什麼(你有幾個朋友?)


真正的朋友其實不需要你做什麼(你有幾個朋友?)


可以這樣講,所有的人際關係都能用“朋友”做註解,但我感覺“朋友”這兩個字如今被滾瀆了。友誼固然有深淺,但也不能輕易拿這兩個字開玩笑。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有一位開廣告公司的朋友,他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面前差點破產:一場罕見的颱風把他辛苦搭建的一塊超大廣告牌從樓頂颳了下來,砸壞了十幾輛摩托車,還砸傷了幾個人。

那時是晚上十一點,他在現場打電話讓我過去。我遠遠地就看到了他站在馬路邊的孤獨背影,在冷風細雨中甚是淒涼。

我走過去,站在他身邊輕輕地問了一句:“我能做點什麼?”他並沒回頭,只是望著那堆破爛不堪的瓦礫說:“不需要你做什麼,你站在我身後就行。”

就在那一瞬間,我重新定義了“朋友”這兩個字的意義:真正的友情並不需要物質,需要的或許僅僅是一種心靈上的默契和精神上的支撐。

有一位諮詢者向我大倒苦水,他說實在看不明白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問我有沒有鑑別的方法。我說這不難,要看一個人處在什麼時期了。從“勢”(形勢)的維度看,人的一生大致會經歷三個“勢期”:

一是“盛勢”期,也就是最輝煌的時候,基本上是有錢有勢有地位。這時候,你會“朋友遍天下”,在友情方面出現一邊倒的不對稱關係,即:大家都認為你是他們的朋友。

二是“平勢”期,也就是平平淡淡,不求人也沒人求。這時候,你的朋友會趨於減少,人際關係也會趨於穩固。

三是“衰勢”期,也就是你處於落魄之際。這時候,你的朋友可能所剩無幾,友情方面也會呈現一邊倒的局面,即:你認為大家都是朋友,而大家卻不這麼認為。

盛勢期,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朋友;平勢期,你會逐漸明白什麼是朋友;到了衰勢期,你才能知道到底誰是真朋友。

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當你真的一無所有,需要有人無私地支援你時,能站出來的那些人就是真正的朋友。


所謂朋友關係,除非一起患過難,或真正地“志趣相投”,否則很容易轉化成利益關係。因為,被利益關係捆在一起的只能算合作伙伴,不能叫朋友。所以,多數朋友關係會“樹倒狗孫散”,利益不存在了,朋友也做不成了。

當然,我們差不多都是凡人,都處在“平勢期”——這時候,朋友的界限通常會模模糊糊,維持在你好我好的狀態:誰遇到了困難,大家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襯一把;有什麼好事,大家也都會過去捧捧場。

這時候,你只要懂得尊重對方,給對方留面子就可以了。


有些人會以禮金的輕重來劃分朋友的等級,比如誰給的禮多誰就是好朋友。不能說這話毫無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

我曾有一個異地朋友,他的家庭條件很差,靠擺攤賣小吃維持生計。有一年,我遭遇車禍,他得知消息後連夜趕了過來,把一個黑塑料袋放在桌子上,說臨時湊了這些錢,如果有需要他回去再湊。


真正的朋友其實不需要你做什麼(你有幾個朋友?)


望著滿頭大汗且有些愧疚的他,我潛然淚下,當時就斷定:這是值得用心交的朋友。

從個人角度出發,無論是利益的角度,還是感情的角度,還是先別太主觀地拿別人當朋友。這句話聽上去很沒人情味,實際上是對自己好。人家主動“給”,是人家拿你當朋友,這說明你人緣好,或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但你主動跟人家“要”,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有些女性很依賴閨密,如果雙方都需要彼此依賴,那叫“情感補償”,但很容易變味;如果只是一方有需求的話,閨密關係估計也很快會“崩盤”。

也有人認為,只要成功了,朋友自然會圍在你身邊。但是,成功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地位和財富的成功;二是人格(包括知識和榮譽)的成功。所以,圍在地位和財富成功者周圍的多數不是朋友,而能圍在人格成功者周圍的基本就是真朋友。

有些人很注重友情,希望周圍的人能像江湖好漢一樣肝膽相照,這個初衷很好,但多數人只是一廂情願罷了。朋友千萬個,知己一二人。知己才是高境界上的朋友,但我們不是鍾子期,所以也就不要奢望能碰到俞伯牙——生活中能有幾個懂你的人,那就已經是值得幸運的事了。

知己可遇不可求,朋友還是抱團取暖的多,一起旅旅遊,喝喝小酒,聊聊天打發下時間,能讓彼此不太寂寞就好。朋友是人生路上的一棵樹,路過時可以避避雨、遮遮陽,就此歇歇腳,但路終究還要靠自己走。


真正的朋友其實不需要你做什麼(你有幾個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