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開店600家,星巴克怎樣選址?

每年開店600家,星巴克怎樣選址?

​撰文 | 優秀

來源 | 選址960

本文1646字,閱讀約需4分鐘

熬夜加班的人群越來越多,咖啡成為續命良藥。巨頭星巴克在華髮展提速,每年新增門店數將提至600家,計劃到2022年末,中國大陸門店數量增至6000家,覆蓋230座城市。未來,這些門店將會出現在哪裡?我們今天來聊一聊星巴克的選址策略。

青睞4類場景

戴德梁行曾發佈「星巴克指數」:認為星巴克門店數量可以衡量一個地區商業與消費活躍程度,從側面反映出一座城市或一個區域的前途與競爭力。星巴克越多的地方越有活力。這也印證了星巴克門店前期選址時與區域繁華程度緊密相關。

星巴克門店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高收入人群為目標客戶,選址時考慮周邊的流量和商業氛圍等因素。星巴克採用一套數據選址系統GIS,通過對數據進行採集、存儲、處理和分析,全面瞭解周邊的人車流量、消費群體分佈、購買力、商圈競爭力等一系列數據調研,來判斷選址。

基於此,星巴克常出現在時尚購物中心、高端寫字樓、交通樞紐、中高端住宅等白領流量密集場所。比如,在王府井大街兩側的商場幾乎每家都有星巴克;大興機場預計開設10家星巴克。

追逐1種人群

星巴克隨上班族而動,上班族越多,星巴克越密集。以北京為例,北京地區星巴克門店密集分佈在一橫一縱兩條主線上(如圖所示):

  1. 一橫即沿1號線佈局,自西向東,密集區依次為金融街、西單、王府井、朝陽門、CBD;
  2. 一縱即沿東三環兩側分佈,自北向南,密集區依次為三元橋、三里屯、CBD;
  3. 在兩條主線之外,有中關村、望京兩商圈分佈密集。
每年開店600家,星巴克怎樣選址?

星巴克北京門店分佈圖

侵略式擴張

星巴克的選址策略之一是鎖定一個區域密集開店,也稱之為「侵略式」擴張。

北京星巴克分佈最為密集區域是一橫一縱的交點——CBD,從國貿橋至朝陽北路不足2千米的距離之內,已經開了17家星巴克,店與店之間平均距離不足200米。

當你偶然在路邊看到一家星巴克的時候,也許並未在意;接著發現,不管是去購物,還是上班,或者出差,總是會看到街角的人魚在向你微笑。當你想喝杯咖啡,或是想找個地方坐坐的時候,「星巴克」將成為腦海中的第一選項。這是侵略式擴張的好處之一,品牌潛意識植入。

也許有人想,同一品牌店面間距離太近會互相爭搶客源,無異於「自相殘殺」?但星巴克的侵略式擴張看似自殺,實則自衛。「攜手相連」的星巴克使得競爭對手在同一區域內無立足之地,將其他品牌排擠出區域之外。

另外,依據邊際成本遞減規律,同一區域內店面越多,星巴克原材料物流配送成本將相應降低。


醒目!醒目!醒目!


星巴克店面重點是「醒目」:重要地段,關鍵位置,醒目招牌。


注重可視化,在挑選店面時,星巴克要求首層、臨街商鋪,面積一般在150-350平方米之間,傾向於選擇兩條主路交匯處。

如此,一眼望去,人魚招牌被人流看到的機會更多。櫥窗式設計風格,窗內是風景,窗外亦是風景。

挺進新興產業圈

現在,一些新興的產業園區或者寫字樓,也開始主動引入星巴克以彰顯項目品質。比如,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引入了海淀北部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在跟隨開發商進駐新興商圈時,星巴克有幾點「要求」:

  1. 商鋪入駐率達到一定程度時,星巴克才會開業,即星巴克看中相對成熟的商業氛圍;
  2. 租賃期一般為15年;
  3. 項目內拒絕出現其他咖啡品牌的店鋪,即排斥任何可能的競爭對手分享市場;
  4. 租金採用扣點方式,與店鋪淨銷售額掛鉤。

啟動自提店佈局

截至10月31日,全球星巴克門店數量達到31256家,中國星巴克門店數量為4152家,成為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場。進入中國21年,一直走中高端路線的星巴克遭遇國內本土咖啡品牌的「圍獵」。小藍杯瑞幸咖啡憑藉互聯網營銷造勢,主打外賣業務,火速成長為獨角獸,並用18個月的時間成功赴美上市。

星巴克開始調整中國市場策略,星巴克全球CEO Kevin Johnson指出,「2020年財年我們計劃繼續在中國一線城市開出啡快門店。將該門店形式作為星巴克第三空間門店的補充,加強市場滲透率。」據悉,星巴克第一批「啡快」門店於2019年8月落地,比起傳統門店面積更小,僅設有少量座位,店內配有1-2名咖啡師,主打快取與外送服務。

如果此時來杯咖啡,你選精英標配——星巴克,還是大眾情人——小藍杯?

每年開店600家,星巴克怎樣選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