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今天,2019年11月8日,是第20个记者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是所有新闻人的节日。一些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向新闻人致敬,也向读新闻的人致谢。

人民日报

守正创新,书写新时代荣光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抓住用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方向和依归;不断创新,守正才有活力和基础

新中国七十华诞,广大新闻工作者纵挥凌云笔,独运工匠心,活用新语言,善用新媒体,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宣传报道交上一份精彩答卷,书写出新闻工作者的新时代荣光。

“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新闻舆论战线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今年以来,新闻舆论工作主旋律昂扬、正能量强劲,一批批精彩记录时代变迁、弘扬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一个个传得开、叫得响的优秀产品,展示了新颖的传播理念、新鲜的现代表达、新意盎然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新要求和创新做好融合报道的新风采。这是一个需要重磅新闻作品、产生重磅新闻作品的时代,广大新闻工作者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尽职尽责,没有辜负今天的新时代。

当前,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宣传思想工作要承担起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职责,新闻工作者自身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守正就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把立场和担当体现在新闻生产的全流程、全要素,体现在新闻作品的方方面面。坚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光荣传统,坚守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不变初心,坚守担当历史使命、与时代同前进的社会责任,这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呼唤,也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的方向所在、力量所在。

创新对当代新闻工作者而言,是一个重大命题。当前,传播格局、舆论生态、媒体形态正在发生巨变,新闻媒体面临技术迭代升级、经营管理模式变革、传播载体创新的巨大挑战,新闻工作者也需要从新闻理念、形式、方法、手段、内容、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迎接创新。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快重塑传播格局、媒体业态、新闻理念,把信息技术裂变带来的严峻挑战转变为信息传播发展的难得机遇、媒体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极大推动了新闻采集、生产、传播、分发等全链条创新。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必能为新闻事业开辟更为广阔的蓝海。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抓住用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方向和依归;不断创新,守正才有活力和基础。新闻媒体只有以内容为王、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创新为要、人才为根,发挥权威、客观、全面的专业优势,才能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赢融合发展的硬仗。新闻工作者肩负着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光荣使命,必须努力做具有强烈互联网思维、复合知识结构、专业本领能力的全媒体人才,多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高水平融合作品,让重大主题宣传出新,重要活动报道出色,重点工作新闻出彩。

在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守正创新唱响奋进凯歌,以担当作为凝聚团结力量,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网

在变化的世界,致敬不变的你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在第二十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知道,此刻的你正在新闻现场忙碌,抑或是在奔赴一线的路上。在路上,是你最美的姿态,也是这个职业的魅力之一。

这一年来,你的收获颇多。你走过很多路,与很多人相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住到了村里的农家院,只为离采访对象的生活近些、再近些;村里的河水,你用手捧来就喝,老乡看着你,把你当成自家人;你在最贫困的山区采访,被跳蚤咬得浑身是包;你在前人流血不流泪的长征路上,在不同的时代翻越相同的雪山和草地;地震、台风、洪水,你总是与人群逆向而行;暗夜里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地的山中,你看到白色箭体上五星红旗被灯光映照得更加鲜艳,感到无以言表的激动;你在南极的科考船上焦急地寻找信号,努力从冰天雪地的世界尽头传回报道;你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铁路旁,紫着嘴唇采访同样忍受缺氧环境的养路工人……

你坚信,只有离得足够近,才能感知得足够真;只有怀着真心,才能收获真情;只有站在时代前沿,才能走笔世象万千。

有人说,记者是时代的哨兵。时代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一些人选择离开,而你坚持留下。你是我们的眼睛,让人透过层层云雾,像剥洋葱一样看得更清楚;你是我们的耳朵,让人把每个角落的声音听得更真切。人的生活半径有限,你带着我们跨越千山万水,穿过时间和空间,触摸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声音,感知新闻事件的锐度深度和温度。你是时代的记录者,是我们身边的挖宝人。

在新闻事业的道路上,前行者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人。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高举旗帜,引领前进的方向;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客观反映事物全貌;努力传播正能量,让越来越多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成为照亮中国前行的温暖灯火;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心与心的距离更近、理解更深。

在这变化的世界,你一直努力寻找变化,自己也在变化。全媒体时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你像孩子一样纵情奔跑、追求新知,勤于学习、努力转型,争做融合报道的多面手。VR、AI、VLOG,你用十八般武艺拥抱时代,描绘梦想。

时光如流水淙淙,一些东西却如河中的卵石,历久弥新,笃定而坚强。变化之间,内心深处,你依然是那个曾经的你——努力擦亮眼睛、道出是非曲直,在时代的大海中寻找最美最晶莹的浪花。

一位哲人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震撼人心:一个是头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心中崇高的道德。作为记者,你熬过无数的夜,看过无数地方的星空,草原的、山村的、海上的,甚至是露天矿坑的星空;你见过很多人,了解和讲述过很多关于人心的故事。历史上,有很多前辈在战火硝烟中殉职;今天,依然有新闻记者牺牲在采访途中,他们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时光荏苒,这份职业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后来者努力与更多人、更远的星空相遇,一直以在路上的姿态与荣光。

吉林日报

坚守初心使命 讴歌伟大时代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今天是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是所有新闻人的节日。我们向“永远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瞭望船头,秉笔春秋。历史的星空,从未缺席记者的身影。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无论身处风云激荡的改革大潮,还是致敬新时代的奋斗时光,共和国成长的年轮里,镌刻下记者坚实的足迹;吉林发展振兴的征途上,铭记着我们迎风傲雪的坚毅。

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我们一直扛在肩上。心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我们一次次接近新闻事实,一次次走进新闻现场,为的就是给受众带去新闻真实的正能量。

我们从连天烽火中走来,见证了解放战争的风卷残云,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的庄严豪迈,见证了共和国建设的轰轰烈烈,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壮丽辉煌。

不能忘记,从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诞生,到时速350公里动车驰骋原野,再到自主研发的卫星一飞冲天,我们曾为吉林发展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欢呼雀跃;

不能忘记,从土地“大包干”席卷乡村,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我们曾为吉林前进的每一次思想解放,欢欣鼓舞;

不能忘记,从蒋筑英到黄大年,从金春燮到郑德荣,从谭竹青到吴亚琴,从“党义”到张宝艳,我们曾为吉林大地上每一个闪光名字,点赞叫好;不能忘记,惊涛骇浪洪水肆虐之际,断壁残垣震后重建之时,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我们曾为吉林干部群众的每一份刚毅与坚强,泪目守望;

……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职责、奋发有为,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彪炳史册、辉映千秋的壮丽篇章。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新闻杰作,汇成鼓舞亿万人民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但初心和使命不变,理想和情怀不改。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初心意味着对职责使命的坚守,也意味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为新闻舆论工作领航定向,更坚定了新闻人的自信。

讲好吉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担当,新征程召唤新闻人更加奋发有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愿做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路上的催征鼓者,我们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手,我们誓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时刻保持人民情怀,忠实记录伟大时代。

奋斗镌刻荣光,使命昭示未来。今天,我们身处奋斗者的时代,民族复兴风云激荡,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中国之治”开辟新境界,媒体融合方兴未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新时代的精彩故事需要精彩表达。守正创新,勇立潮头,总书记的嘱托我们牢记心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坚守中做好每一次采访,于创新中做好每一篇报道,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做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澎湃新闻

坚守自己所相信的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今天,我们迎来第20个中国记者节。

这是属于记者的节日,也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节日,因为社会需要这样一群眺望、坚守、提问的人。了解世界、了解自身、彼此关切,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人类历史曾长期处于信息缺乏时代;然而,当下却进入了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被无穷无尽的信息泡沫所包围、淹没,判断信息的真假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里,信任是一种珍稀的资源,坚守自己所相信的,则更为珍稀。

专业写作有着算法、人工智能等不可替代的价值,记者职业的专业性经受住了信息时代的考验。如今,我们自豪地说:记者是一份值得骄傲的职业。

记者是坚守希望的职业。我们写下稿件,就是将希望和期待、将承诺和信心种植到土壤里,等待它在某个春天发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信未来。去年11月30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曾经的“杀人犯”金哲宏无罪,在蒙冤23年后这个汉子等来了清白。而澎湃新闻的记者也为此等待了4年,早在2014年,澎湃就报道了这一疑案,而案件平反则在整整4年之后,期间报道此案的记者换了几茬,他们却坚守着同一个希望。金哲宏出狱之后面对镜头说出那一句“感谢澎湃新闻网”,这背后的责任大如天。

记者是关照人间的职业,自带温度和暖色。我们行走世间,体察时代的流转和变迁。今年春节前夕,澎湃推出“Z112列车上的中国”全程48小时直播,Z112次列车从海南海口到黑龙江哈尔滨,是中国春运里程最长的列车之一,穿越四季,跨越南北。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远方游子的思乡、年轻人对好日子的执着憧憬,还有铁路员工对家人的愧疚。这便是人间,这便是热气腾腾的生活。平凡人的日子通过记者的视角走向更多平凡的人,便成了不平凡,记者愿意当这样的“化学家”,将平静的岁月变成丰盈、有质感的故事。

记者是“美丽逆行族”中的一员,记者是一个有担当、有热血的职业。在利其马台风的嘶吼中,在烈焰滚滚的火灾、爆炸现场,记者记录下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成为万众关注的对象,却在手机里对亲人淡淡回一句:“没事,我挺安全的!”

追问真相,能带来力量;传播温暖,能够带来希望;守望现场,能够坚守信念……这一切都是冰冷的机器算法推送,口水化的10万+无法代替的。看!那一群“笨拙”的人还在踏踏实实地写着,走到一线,求证事件的关键细节,他们把新闻做成产品,把写作当成“手艺”。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一个好故事,更具有力量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没有敌人可以击败它。”好的新闻故事,不会被低劣的同质化信息所取代,不会被网络传播技术所淘汰。

打捞真相,重申常识,给予暖意,坚守自己所相信的,这便是记者的使命和初心。

新京报

记者节20年:事实有穿透时间的力量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一个清醒客观的观察者、一个鞭挞丑恶的监督者、一个重申常识的演讲者、一个捍卫公平的守护者,将永远被社会所需要。

2019渐入尾声,秋色还正浓。11月8日,第20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

像每年一聚的朋友,拍拍肩膀问:“嗨,今年过得还好吗?”

“纸媒还在,APP势头正盛;依旧终日忙碌,收入也在提升。一切似乎没有变,但又有些不同。”

“哪里不同?”

“说不太清楚……有些迷茫,似乎很多人失去了对事实的热情,失去了对观点的耐性。”

当李佳琦涂起明艳的口红喊着,“买它”;当段子和机灵当做智慧的结晶,被各种追捧;当微商讲述一个个喜提人生巅峰的神话;当网友每每为了人为设置的议题而“吵疯”……很多同行不免心生困惑:社会公众,还需要新闻吗?这个时代,还需要记者吗?

没有耸人听闻的“震惊体标题”,缺少让人肾上腺素上升的八卦情节,提供不了专属优惠券,也无法边看新闻边发红包——比起当下内容生态的花样繁多,严肃新闻的阵地上显得尤其冷清。事实、细节,论证、观点,调查、监督,这些记者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傍身之技,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看起来如此普通。

记者节20年,也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20年。记者从走上巅峰到纷纷转型,媒体的发展环境和舆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随着5G呼啸而来,6G启动研发,未来信息传递又是怎样的形态,也有些不确定性。

但请相信,有个奇点不可撼动:事实的准确陈述和观点的理性表达,在任何时代,都是无可取代的刚需。越是技术发展、人声芜杂,越需要重申事实报道的价值。

社会需要事实,去廓清偏见和谬误。在当下,你我都有摄像头、麦克风,一则视频只需半个钟头就可火遍全网。新闻就在“云端”,何必奔赴远方?但“有图未必有真相”,很多视频也不过提供了单一视角,而事实总是复杂而立体,还原事实需要专业力量。

去现场,不仅是记者特有的“仪式感”,更是寻找信息增量的必修课。即便是AI,都无法替代很多事实还原需要的心力。而像侦探一样去挖掘现场的蛛丝马迹,尽可能多地采访知情人士,在信息间形成交叉印证……这看似“笨拙”的操作规范里,藏着对记者对事实的敬畏。

这些事实,不仅关乎当事人的浮沉荣辱,更关系着广泛的公共利益。为公众利益负责、输出恒定的价值观,是记者不同于自媒体、网红、大V、KOL的鲜明“人设”。

公众需要事实,需要真相,去捍卫公义和平等。社会奔涌向前,风口关了又开,但在阳光的反面,有哪些暗斑?光鲜的背后,折叠起多少不堪?缺失事实,犹如闭眼狂奔,很可能奔向悬崖而不自知;回避反思,犹如空中楼阁,摇摇晃晃、临危而无感。

真相具有恒定的价值,对事实的追求永不过时。也因此,一个清醒客观的观察者、一个鞭挞丑恶的监督者、一个重申常识的演讲者、一个捍卫公平的守护者,将永远被社会所需要。

我想,每一位记者或是曾经的记者,都不会后悔人生有这样一段时光:我曾用力地理解过这个世界,并勇敢地去探寻事实、发掘真相。

中国纪检监察报

铁肩担当 妙笔凝心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2019年11月8日,这是我国第二十个记者节。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许多新闻工作者与平常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或是奋笔案牍之上,或是身处新闻一线,或是奔赴采访途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用文字和镜头描绘着祖国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记录着人民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着岁月流转的生动瞬间。

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80多年前,范长江、夏衍、恽逸群等有志之士,冒着战争的硝烟烽火,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毅然决然相聚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这些有着“青年精神”的新闻工作先驱,誓言“献身于新闻事业”“充分配合抗战的发展,圆满地发挥新闻的力量”。先驱们献身新闻事业、发挥新闻力量的初心和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勇立时代潮头,忠诚履行使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要求新闻工作者时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紧紧围绕“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开展工作。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都有了新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持续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树立精品意识,将新闻报道做精、做透、做深、做实,让群众喜闻乐见,使新闻宣传深入人心。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弘扬职业精神、保持人民情怀,提高业务能力、讴歌伟大时代。坚持勤学习、多锻炼,经常深入基层一线采访调研,从改革发展一线捕捉鲜活典型,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汲取不竭养分,锻炼过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坚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关注社会民生,聚焦百姓生活,把党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把小故事与大格局融为一体,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三秦都市报

向新而进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这里是陕西西安,环城南路东段一号院。今天是2019年11月8日,第20个中国记者节。

当太阳升起,我们以记者的名义,向读者和网友们“打卡”——这片欣欣向荣的三秦大地,这个生机蓬勃的伟大祖国,正通过我们的笔端、镜头、话筒,每一天准时呈现在你的面前。

见字如见故人来,一往而情深。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亦是每一位记者同行,风尘仆仆赢来的尊严和荣光。

如果说,未来的征程是星辰大海,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我们更懂得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每前进一步的艰难;我们更理解世道人心、公义良知,每推动一点的力量;我们更清楚每一位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公平正义的殷殷渴念。

新闻总是牵动着我们的走向。我们常常为之激动、流泪、欢欣、思索,也常常为之奔走、改变、坚持、行动,用主流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澄清谬误、激浊扬清,用理性、建设性为新时代新陕西追赶超越,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时代是道大课题,记者是赶路人,也是答卷者。我们需要迫切地反思一个最本源的问题,在转型与嬗变的当下,在情绪过剩、信息鱼龙混杂的业态中,记者何以立足,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新闻信息的需求?

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健康的、进取的社会,永远离不开守正创新的记者;内容为王永远是亘古不变的传播铁律;快节奏、多元化的信息环境,更需要主流媒体不断创新、向新而进。

向新而进,是新媒体的新。如今,你所看到的这张三秦都市报,已经成为报、网、微、端,融媒体人全新的内容生产中枢,传播手段更先进、产业形态更丰富。

向新而进,是创新的新。我们建立起了融媒传播的矩阵,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始终保持省级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领风气之先,向中国讲述陕西故事,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当你翻开这张报纸,就像是阅读一部特殊的编年史。我们永远与伟大祖国同频共振,与每一位普通的中国人荣辱与共。我们永远行走在第一线、最基层。请继续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深圳晚报

创意点燃梦想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今天,我们迎来第二十个记者节。对于媒体人而言,这是一份特殊关爱,更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自问自答”时刻:站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起点上,深圳晚报该用怎样的智慧,继续书写媒体人的初心与使命,留下开创未来的精神财富?

把创新创意的力量“放”出来!深圳晚报人给出的回答掷地有声。

在封面连续重磅推出“深晚特种战队”,深圳晚报的实力与颜值“给人好看”;打造创意共享大会暨创新创意超级杯盛典,创新创意之风“席卷”鹏城六月;推出两个主题的“互文式头版”,互文式标题“点燃”朋友圈……深圳晚报推出一系列创新创意举措,倾力打造广具影响力的创意型传媒。创新创意已然成为深圳晚报“发展哲学”的重要支撑。

让“发声”更快,让记录的笔更贴近民生,让主流价值更“聚粉”,是深圳晚报创新创意背后的不渝追寻。深入对口帮扶河源第一线,“零距离”感知特区帮扶干部的刚与柔;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开展精彩纷呈的全媒体报道,共同分享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推出一篇篇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生监督稿件,深深触摸烦恼解决后市民舒展的眉头……在创新创意中把初心擦得更亮,把使命担得更牢,把深圳晚报的筋骨锻造得更加强健,这是立足记者节的回望,也是面向未来每一天“在路上”的宣言。

创新创意对深圳晚报而言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根本责任。创刊之始,深圳晚报如同一只春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与市民的心贴在一起;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深圳晚报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充分释放创新创意力量,成为一只身姿更灵活、叫声更清脆的春燕,与所有奋斗者、追梦人的心连得更紧,与大家一起追梦,与深圳一起同行!

大河报

守望民生,舍我其谁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又是一年记者节。

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与无数同行一样,大河报记者一如既往忙碌在各自岗位上,脚步匆忙、内心坚定。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一则消息在大河报记者的朋友圈刷了屏——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界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记者杨书贞晋级“全国30强”,荣膺“优胜选手”。大河报作为全国唯一都市报入列,成为此项赛事举办多年来首个入围“全国30强”的河南纸媒。

这是一份珍贵的记者节礼物,这是一项属于一个集体的荣誉。大河报记者杨书贞以“解救悬空老人”为题深情讲述民生情怀与责任担当的背后,是大河报记者团队持之以恒的努力。3年时间,17名记者,53个小区,61个版面……为了帮助那些难于出行的“悬空老人”,大河报持续追踪河南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进程,成功推动河南省、市、区三级加梯政策的出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用青春挥洒梦想,用责任守卫民生,用汗水书写“好故事”,“好记者”就是这样炼成的。

从1995年创刊至今,办“老百姓爱看的报纸”是大河报一以贯之的办报理念。什么样的报纸是老百姓喜爱的,什么样的记者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在号称“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这个问题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新闻人面前。所谓“专业”,从来就不仅仅体现在装备上,更体现在深植于心的信念与担当。在众声喧嚣中叩问真相,在家长里短中体恤民生,在纷繁世事中呵护向真、向善的力量,这是我们须臾不曾忘怀的理想与使命。

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如果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是的,我们是船头的瞭望者,我们在这里守护正义、瞭望民生,但我们绝不是旁观者和清谈者。在任何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细微之处,我们都不吝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以“好记者”的姿态,去书写读者喜闻乐见的“好故事”。

民之所向,心之所系,守望民生,舍我其谁!

现代金报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记者节,这些媒体都说了些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