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題記:茅臺酒和紅軍的故事於1937年開始盛傳,但不是正面,是反面,說紅軍糟蹋美酒。坊間說法,當年四渡赤水期間,紅軍戰士曾在茅臺鎮酒坊燒酒窖裡洗腳,還撲騰溢出,流到外面滿街都是,甚至演繹出“泡澡”版本。解放後相當長時間內,因涉嫌影響工農紅軍高大形象,紅軍正史和當事人、目擊者均對此事諱莫如深,不敢說實話。事實情況究竟怎樣?本文就要還原當時情景,以此紀念當年紅軍與茅臺醬酒的深厚感情。並藉此機會簡要分享茅臺鎮和茅臺酒的來歷。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茅臺酒是怎麼來的

茅臺酒的出身,有幾個版本。流傳最廣的,說的是山西人去到茅臺鎮做生意,定居後,利用當地的資源條件,做酒自己喝。由此引證出山西汾酒與茅臺酒的承繼關係,說的是茅臺酒為汾酒師傅做的。汾酒祖師是杜康,杜康做酒用高粱。《世本》有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這說法有無實例佐證?我們可從歷史的痕跡尋找:

——最早的茅臺酒叫“枸醬”。

看茅臺鎮的地勢地貌,四面群山環抱,前有赤水河由西南向東北而過,直至長江。中間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極為適合人類居住。遠古時期,最早居住這裡的是仡佬族祖先,濮僚部落。當地盛產一種野果,叫做“拐棗”,古名叫“枸”,是濮僚人用拐棗搗碎髮酵釀酒。最早記載的是西漢時期,使臣唐蒙出使南越,途徑茅臺,發現當地美酒,回長安時帶給漢武帝。漢武帝喝了大讚:

“甘美之”。

這是西漢建元六年的事,記在《史記》裡。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夜郎國不僅自大還有美酒。

600年前,茅臺隸屬於四川,再早是夜郎國屬地。夜郎國在漢代就已經很強盛,有相對發達的農業、製造業和貿易。在五世紀就能製造金屬武器和漁獵叉具、生活用具。至今在觀音寺、禹王宮和靈仙寺還保存有東漢的銅鼓,所以茅臺鎮也叫“雲鼓鎮”。“枸醬酒”就是夜郎國的鎮國之寶。

——茅臺鎮歷史上的名稱。

在1930年民國政府正式設立“茅臺鎮”建制之前,茅臺鎮的稱呼經歷過如此演變:濮僚人叫馬桑灣、四方井、茅草臺;元朝叫茅臺村、茅村;明朝叫半邊橋、雲鼓鎮;清朝叫仁岸、益商鎮、益鎮;民國至今叫茅臺鎮。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茅臺酒的成長之路

茅臺酒的發展史,從前面說到的“枸醬酒”,到如今的茅臺酒,經歷了五個重要的階段。

——盛唐已經是“酒鄉”。

唐朝發達的農業,茅臺人有了豐裕的糧食和安定的生活環境,釀酒業得到全面發展。據《舊唐書·西南蠻傳》記載,當時的酒已經成為百姓的主要資產,和耕牛並列重要:

“婚姻之禮,以牛酒為聘”。

據說這個時期,茅臺鎮已經發明並使用了蒸餾技術,而不是李時珍確認的元朝才有。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宋朝收歸政府專營,成為國內名酒。

宋朝對發達的釀酒業實行了“榷酒制度”,就是官辦專營,釀酒、賣酒有政府專門的部門專辦。官辦酒廠的大規模釀造,極大的提高了酒體質量,茅臺的燒酒進入全國名酒行列。見北宋張能臣《酒名記》。

——清朝由山陝鹽商帶入汾酒製作技術,因此成熟了茅臺酒的回沙工藝。

乾隆年間,政府開修赤水河,為川鹽入黔航道,茅臺地區成為商埠中心。長居的山西和陝西鹽商,習慣汾酒,從杏花村帶來釀酒人。據1963年10月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編印的《貴州茅臺酒》記載: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秦晉鹽商“因感從山西攜帶杏花村汾酒不便,就從山西僱了釀酒工人在茅臺鎮仿製”。

汾酒技術的進入,促使茅臺燒酒工藝很快形成自己特色,高溫堆曲、端午踩曲、重陽下沙、多次回沙。成就了“黔省第一”燒酒美名。《遵義府志》記載:

“……製法純用高粱作沙,煮熟和小麥面三分納釀地窖中,經月而出蒸焙之,既焙而復釀,必經數四然後成,初曰生沙,三、四輪曰燧沙,六、七輪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其品之醇,氣之香,乃百經自具,非假麩與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處難於仿製,故獨以茅臺稱也……”

——戰火重生,有了知名傳承酒坊。

清末咸豐年間,大隊官軍在茅臺一帶鎮壓農民起義,當地村寨和酒坊均被夷為平地,燒酒斷了煙火。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同治二年(1863年),鹽商華聯輝創建成裕燒坊;光緒五年(1879年),仁懷人王榮,夥同習水商人孫全太、鹽商王立夫,創建榮太和燒坊;1929年貴陽人周秉衡創建衡昌燒坊;1941年,賴永初改衡昌燒坊為恆興燒坊。

——袁世凱送展獲巴拿馬金獎。

為了參加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當時的國家巴拿馬賽會事務局,在全國範圍內挑選優質產品。其中的茅臺鎮成義燒坊、榮和燒坊選送的酒統一以“貴州公署酒”為名參展,榮獲金獎。

——再次收歸國有。

1951年,在中央直接安排下,由當地政府以接收和購買的方式,把已經改名的三大燒坊:榮和、成義和恆興合併,成立國營茅臺酒廠。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紅軍結緣茅臺酒

紅軍歷史上最能體現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就是“四渡赤水”戰役,在運動中以少勝多,消滅敵人。當時的中央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以3萬紅軍對戰40萬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在三個月時間內,轉戰雲貴川三省,四渡赤水。戰爭之殘酷可想而知。紅軍與茅臺酒的奇緣就發生在這期間。說三個真實的故事: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緣起“千杯不醉”的開國將軍熊伯濤,他把自己第一次享用茅臺酒的經歷寫了一篇文章,成就建國後“茅臺酒”的正式名字。

1936年3月16日,二渡赤水的紅一、三軍團主力,分別佔領了仁懷縣城和茅臺鎮,駐紮到18日早晨,奉命拔營去三渡赤水。故事就發生在這三天兩夜。

當時熊伯濤所在紅一軍團教導營,在魯班場打國民黨周渾元所部繳獲了幾十瓶茅臺酒。晚上駐紮地又是鎮上的一個燒坊,滿地窖美酒。好酒的熊伯濤如獲至寶,開懷暢飲不算,晚上睡覺還拿一瓶酒當枕頭。用他的話說,那兩天過足了酒癮。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左一熊伯濤

後來他把這個經歷寫了一篇文章,就叫《茅臺酒》,建國後的茅臺酒商品名稱就是根據這篇文章定的。這篇文章發表後,影響很大,還被1937年的巴黎《救國時報》轉載過,後被紅軍正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收錄。

——筆名幽靈的《紅軍二萬五千裡西引記》披露“美酒洗腳”細節。

1937年7月,上海《逸經》雜誌發表了這篇報道,首次披露紅軍長征的過程故事,引起全社會關注。這篇文章就是我黨優秀情報工作者董健吾寫的。也正因為紅軍用茅臺酒洗腳的情節引發爭議,該文沒有被後來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收錄。後來所有社會傳言,都是由此引發歧義,有了“酒窖裡泡澡洗腳”的說法。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各當事開國將領們的態度。

●毛澤東當面贊陳士渠:

“你們真有辦法,洗了茅臺腳,架了茅臺橋!”

在茅臺鎮駐紮那幾天,紅一軍團教導營營長陳士渠,接到架設茅臺橋的任務,看到戰士們腳都磨破了,很多還發炎潰爛,就整了半腳盆燒酒,讓爛腳的戰士輪流泡泡,在缺少醫藥情況下起到了很好的消炎止痛效果。然後很快完成架橋任務,受到毛主席當場表揚。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周恩來告訴大家:

“這是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燒酒啊!”

中央局婦女部長李堅真的回憶錄裡說:我們長征路過茅臺鎮時,喝了當地的酒,紅軍的疲勞全消失了。周恩來同志問我們知道是什麼酒嗎?他就說了是國際得獎的燒酒。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右李堅真

●陳毅詩:

“金陵重逢飲茅臺,萬里長征洗腳來。深謝詩章傳韻事,雪壓江南飲一杯。”

●紅一軍團四團政委楊得志回憶錄裡有說到:

“著名的茅臺酒就產在這裡。土豪家裡罈罈罐罐都盛滿了茅臺酒。我們把從土豪家裡沒收來的財物、糧食和茅臺酒,除部隊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給了群眾。這時候,我們指戰員裡會喝酒的,都過足了癮,不會喝的,也都裝上一壺,留下來洗腳活血,舒舒筋骨。”

●耿飈回憶錄:

“這裡是舉世聞名的茅臺酒產地,到處是燒鍋酒坊,空氣裡瀰漫著一陣陣醇酒的醬香。儘管戎馬倥傯,指戰員們還是向老鄉買來茅臺酒,會喝酒的細細品嚐,不會喝的便裝在水壺裡,行軍中用來擦腿搓腳,舒筋活血。”

●成仿吾:

“茅臺鎮是茅臺名酒的家鄉……我們有些人本來喜歡喝幾杯,但因軍情緊急,不敢多飲,主要是弄來擦腳,恢復行路的疲勞,而茅臺酒擦腳確有奇效,大家莫不稱讚。”

●1995年記者吳東峰,採訪了張愛萍、陳士渠、李作鵬、羅元發、蘇靜等數十位見證者。紅三軍團新編第五師第十五團政治委員羅元發證實:

“用茅臺酒洗腳,確有其事,其時,部隊繳獲不少茅臺酒,許多戰士並不知其為名酒。那時連續行軍,天氣潮溼,紅軍中爛腳者甚多,故有人用茅臺酒洗腳消毒,其實是用酒泡腳,盛小半臉盆酒,大家輪流泡一泡。”

茅臺酒的紅色情懷:紅軍戰士“在酒窖裡洗腳”的公案釋疑

至此,茅臺酒洗腳公案可算了結。茅臺酒與紅軍的情緣就此種下,成就了後來名揚天下的“貴州茅臺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