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全是“享受”?不如摘下有色眼鏡再看年輕人貸款消費

人民日報:全是“享受”?不如摘下有色眼鏡再看年輕人貸款消費

第11個雙十一的到來,似乎絲毫沒有減退各大電商的熱情。消費一直是貢獻經濟增長的主力,在大眾消費日益旺盛和升級的背後,是消費金融的興起和繁榮。數據顯示,當前消費金融領域有效覆蓋人群已達6億人左右,消費金融規模已超8萬億元。有專業機構預測,未來這一數字還將上升,2020年我國消費信貸餘額將達到10萬億級的規模。

不過,與巨大需求相比,我國消費信貸的可獲得率卻並不高。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2019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六成的成年人無法從傳統金融機構處獲得消費信貸服務。西南財大的調研顯示,中國家庭消費信貸參與率僅為13.7%,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

雖然說,在購房、購車等大額消費上,多數國人都已經習慣了貸款消費,但是一般的個人消費貸款,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貸款,還是承受著不少的社會偏見。貸款消費應該理性,但對於年輕人的消費貸款行為,不宜先入為主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

這方面有兩個問題是需要釐清的。一方面,年輕人的消費貸款,並不是像一般人認為的多數只是“享受”型。

事實上,從天貓雙十一預售情況來看,人們消費不僅僅停留在物質需求上,更有精神需求。如天貓數據和花唄使用情況來看,圖書、寵物、運動健康相關的產品預售同比增長都很大,其中,進口原版書預售成交同比增長72%。

還要看到,社會對分期付款接受程度的提升,也反映了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經濟學家陳志武就認為,“適度的借貸會讓財務紀律變的更強,激勵自己去學習怎樣理財、怎樣管理自己的財務;能夠培養自食其力的習慣,儘量做到財務獨立,在人格方面也可以更完整,讓個人更自由。”

事實上,一些“校園貸”亂象的衍生,也說明年輕人對消費確實有著更大的現實需求。因此,除了要嚴厲打擊那些違法的“貸款金融”,堵住非法“校園貸”的“後門”,發展正規的消費信貸,未嘗不是必要的“開正門”之舉。

另一方面,分期付款、消費金融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也是當前中國經濟拉大內需的一個可以挖掘的重大潛力。

這一點對年輕消費者而言,更是如此。要知道,年輕人的消費意願往往比較強,但是由於他們剛走上社會,自身經濟實力有限,其消費意願和能力其實是被大大抑制的。當這一現狀能夠通過消費金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自然將增加整個社會的內需規模。特別是中國的消費信貸參與率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普遍水平,這裡面的提升潛力其實很大。

總之,發展和鼓勵適度的消費金融,既能更好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呼應社會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也能夠增強消費對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可謂一舉多得,不應該再被繼續忽視和“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