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吳橋雜技節的金字招牌愈加熠熠生輝

——來自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思考

让吴桥杂技节的金字招牌愈加熠熠生辉

10月25日晚,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在河北省藝術中心大劇院開幕。本屆雜技節邀請到來自五大洲20個國家的30多個節目參賽,共設金獅獎3個、銀獅獎5個、銅獅獎7個。圖為開幕式現場。 記者耿輝 田瑞夫攝

11月7日,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在滄州完美落幕。這場為期14天、雲集世界18個國家頂尖雜技藝術家、共計演出近百場的盛大賽事,在石家莊、吳橋、滄州三個會場舉辦,向觀眾展示雜技藝術的“技”與“美”,吸引了世界目光聚焦河北大地。

跨越32年時光,吳橋雜技節一路走來,傲視世界的“東方雜技大賽場”,已然從單一賽事向多元平臺轉身,在發展和繁榮世界雜技藝術的同時,促進中外文化、經濟、產業交流合作。如何讓吳橋雜技節這塊金字招牌愈加熠熠生輝?如何讓雜技節文旅融合之路走得更加穩健?……揮手告別之際,亦是深入思考的開端。

在傳承中創新,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有效對接

藝術的生命在於創造與創新。對於雜技而言,創造與創新實屬不易,對於中國雜技藝術領域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家級文化節慶活動吳橋雜技節來說,如何推陳出新更是一個不斷被提及的話題。

本屆雜技節期間,人們對來自18個國家的世界水準的節目給予高度評價,其高超的技術難度,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令人歎為觀止。與此同時,有專家也表示擔憂:如何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避免“千人一面”,辦出吳橋雜技節自己的特色?

事實上,儘管每屆吳橋雜技節在節目遴選上都下足了功夫,但還是有些老觀眾拿到節目單後,認為雜技節目雖然驚險好看,但缺少創新,許多節目新鮮感不強。

的確,雷同的事物很難引起人們的興趣。在本屆雜技節上,讓觀眾津津樂道的是極具創新性的節目,比如俄羅斯莫斯科國家大馬戲團的《夜光空中飛人》、中國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和滄州雜技團的《“凌雲獅秀”——流星》等。

“雜技的表演樣式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有生命力。”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教務處主任王洋認為,要研究現代人的審美趣味,讓雜技藝術跟上時代和世界雜技發展的節拍,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進行有效對接。在他看來,雜技的發展不是說運用了聲、光、電就等於時尚,而應將傳統雜技節目用時代語彙進行詮釋。“但雜技的本體不能動搖,這才是根”。

“雜技節目的發展要朝著‘更難更美更新’的方向前進。”廣州長隆集團演藝管理部阮敏認為,創造出更好的演出節目、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經受市場的檢驗、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這是眾多文藝工作者追求的目標。“我曾考察過世界各地的雜技賽場,每個賽場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其獨有特色。”阮敏舉例,比如今年俄羅斯“偶像”馬戲節,全部節目都是圍繞俄羅斯特有的文化底蘊來挖掘和展現。

毫無疑問,文化軟實力是世界各地最強大的個性和潛力。

本屆吳橋雜技節執委會主任、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張妹芝稱,人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的準確說法應該是:只有保持並突出民族特色,在全球化的今天才更具有競爭優勢。

以吳橋雜技節為橋樑,世界各地的雜技藝術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深入。通過雜技節,各民族文化在吸收世界先進文化成果的同時,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成為整個人類文化的有機構成。借鑑學習世界上的先進文化,也必須紮根於民族的土壤中。

“我們的雜技發展曾走過一段彎路,凡是國外先進的拿來就用,導致一些節目不中不洋。”安徽省雜技團副團長董濤認為,任何藝術門類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不斷從世界藝術之林中吸取有益的營養,以求得自身的豐富和發展。但在借鑑吸取過程中,要有分析、有鑑別,既不能全盤“拿來”和“照搬”,也不能“拼湊”“摻和”。

多元化惠民,雜技節是“人民大眾的節日”

让吴桥杂技节的金字招牌愈加熠熠生辉

10月26日,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首場雜技社區惠民演出在省會萬象天成舉行。來自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國的雜技團體帶來的精彩演出,贏得觀眾陣陣掌聲。記者 田瑞夫 攝

節慶活動的主體是群眾,群眾的廣泛參與能夠營造出濃郁的節慶氛圍,這是節慶活動生機勃勃的前提和基礎。因此,以何種姿態面對群眾,如何提高群眾對活動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成為重中之重。吳橋雜技節的主題是“雜技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雜技節期間,舉辦國際馬戲嘉年華、公益專場、惠民演出等活動,讓世界一流雜技藝術走進百姓,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32年來,吳橋雜技節努力創造大眾與現代藝術親密接觸的機會,全力搭建起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舞臺,讓雜技藝術真正回到百姓身邊。從“低票價”“公益專場”到“進社區進景點演出”等活動,深受群眾歡迎。但是百姓的參與度能否再擴大?如何進一步推動文化惠民可持續發展?

為了讓更多人享受雜技之美,讓雜技真正走進百姓生活,石家莊除國際馬戲嘉年華演出外,萬象天成、河北博物院迎來雜技惠民表演。滄州堅持“融合、惠民”的原則,11月3日至6日晚在滄州體育館舉辦4場世界雜技精品惠民展演。在“雜技之鄉”吳橋,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惠民活動。這些活動堅持面向大眾,走進社區、景點、廣場和校園,舉辦雜技傳承主題展演、雜技娃娃校園秀、民俗文化表演、雜技節精品參賽節目展演等,讓雜技盛宴惠及更多百姓。

此外,為了讓更多群眾走進場館,本屆雜技節開設了公益專場演出,邀請勞動模範、地鐵建設者、公安幹警、環衛工人等一線代表以及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代表免費觀看。同時,採取現金補貼、折扣等形式對石家莊市民購買演出門票給予直接的財政補貼,以提高居民對於文化消費的支付能力。比如,觀眾可以通過省會文化惠民卡購買雜技節演出門票。雜技節期間,河北藝術中心100元以下惠民門票佔總票房四成,馬戲嘉年華演出80元以下門票佔七成。在滄州舉辦的閉幕式等演出活動,也以低票價惠民。

“有了文惠卡,我們工薪階層也能走進劇場,看上世界最高水平的雜技演出。”10月26日晚,帶著外孫看完雜技演出的石家莊退休教師王先生難掩興奮之情。他告訴記者,自2018年他和老伴辦了省會發行的文化惠民卡,每年都要走進劇場看幾場演出。“如果沒有這麼好的優惠政策,我們買票的積極性不會這麼高,畢竟倆人看一場演出花500多塊錢不是個小數。”王先生說,如果明年還有辦理文化惠民卡的機會,一定讓女兒女婿都辦上一張,“文惠卡把文化演出票價真正降下來,讓普通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我們打心眼裡高興”。

雜技來源於民間,最終還需迴歸大眾、反哺大眾。讓老百姓買得起票,看得起演出,才能讓更多人參與到雜技節當中來,才能真正把雜技節辦成“人民大眾的節日”。

“多年來,政府加強主導,一直在不斷積極探索惠民形式的多樣化。”吳橋雜技節組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謝榮泉介紹,從第七屆吳橋雜技節開始,推出了馬戲大篷演出,低票價、高品質的馬戲大篷很快成為吳橋雜技節賽場外最具吸引力的演出場所。從第九屆吳橋雜技節開始,通過政府補貼推出一定數量的低價優惠票。從第十屆吳橋雜技節開始,面向特殊群體開設了“百姓專場”“學生專場”等公益演出,同時推出走進廣場聯歡、走進社區等雜技親民惠民活動。從第十六屆吳橋雜技節開始,百姓可使用省會文化惠民卡優惠購票,惠民渠道從單一到多元,進一步拓寬。

回看來路,吳橋雜技節在不斷探索中逐步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企業贊助、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運作思路。但雜技節的親民惠民模式依舊比較單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何加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文化惠民的可持續發展是各方應積極思考的現實問題。

推動文旅融合,深度探索市場化運作之路

從單一的文化賽事到國際知名文化品牌,吳橋雜技節走過了一條非同尋常的道路。如今,每屆雜技節期間都會舉辦國際馬戲論壇、國際雜技商演洽談會等活動,極大推動了經濟、貿易、文化、旅遊等多方面的融合發展。本屆雜技節期間,文旅融合成為高頻關鍵詞,為雜技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國際雜技商演暨文旅協作項目洽談會,有利於推動優秀雜技節目走向世界,也為世界各地演出商提供了洽談平臺。10月26日,第八屆國際雜技商演暨文旅協作項目洽談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家參展單位集中展示了各自的優秀節目。河北省雜技團的《車技》和《轉碟》將赴德國柏林參加冬季馬戲演出,瀋陽雜技團、濟南市雜技團的《炫彩車技》有意向參加2021年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滄州雜技團的《“凌雲獅秀”——流星》將參加2020年西班牙金象國際馬戲節、俄羅斯伊熱夫斯克國際馬戲節,以及在美國的商演。此外,美國瓦茲奎茲馬戲團邀請俄羅斯的《婚禮——集體技巧》赴美國進行商演,英國演出商邀請加拿大、美國的《雙人吊環》赴英國參加商演等。

以文促旅,以旅興文,文旅深度融合不斷拓展延伸。本屆雜技節首次邀請河北省知名旅遊景點的代表參與。在正定舉辦歷時一個月的國際馬戲嘉年華活動,文化演藝與古城風采相輝映,成為文旅融合新亮點。

“市縣聯合”舉辦雜技節的模式,為滄州和吳橋的文化產業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早在本屆雜技節開幕前,滄州和吳橋已經組織雜技文化公益演出活動,為雜技節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11月2日至4日,吳橋雜技節分會場,組織雜技節國內外獲獎節目展演。11月3日至6日,滄州體育館開展4場世界雜技精品惠民展演。一系列活動為滄州和吳橋推動文旅產業融合,促進產業升級,拓展產業鏈條提供了發展動力。

“吳橋充分挖掘雜技文化旅遊產業潛力,求新求變,潛心學習研究現代旅遊發展理念和發達地區成功經驗,積極創新雜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模式。”吳橋縣委書記張長瑞介紹,多種舉措推動吳橋雜技文化旅遊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由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

張妹芝坦言,32年來,吳橋雜技節逐步發展壯大,見證和帶動了我省改革開放繁榮發展。目前河北已形成集雜技教育、演出、旅遊、節慶、道具產銷和對外文化交流等為一體的雜技文化產業體系。此外,吳橋雜技大世界是我國最早的雜技主題文化景區之一,豐寧中國馬鎮形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草原雜技馬戲主題公園,距承德避暑山莊五公里的承德隆承國際馬戲大劇院也於今年9月開業。

以吳橋雜技節為起點,我省在文旅融合發展之路上進行著多元化探索。但是作為一個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除了現有的國際馬戲嘉年華、雜洽會和系列商演等方式外,如何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帶動省內相關產業發展與壯大,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時代課題。

保加利亞斯蒂凡尼藝術公司總經理瓦尼塔·斯蒂凡諾娃認為,許多城市之所以成為著名旅遊目的地,要歸功於其每年舉辦的文化活動。吳橋雜技節示範了雜技是如何提高城市知名度的。她認為,在全球各地旅遊業的增長中,雜技產業佔了非常重要且可觀的份額。在未來幾年,消費支出不斷增加將會直接刺激雜技與旅遊業的融合步伐。

“雜技與旅遊融合確實面臨一些‘痛點’。文旅節目需要發展,市場需求量很大,景區都在力求講述文化故事,但大多數雜技節目都是鑽圈、轉碟、草帽、柔術等組合而成,動作套路、技藝、節目類型千人一面。”天創國際演藝製作交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曉寧認為,文旅融合對旅遊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相關產業主體加強產品設計、提升產品質量,對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河北省政協副主席邊發吉認為,雜技和旅遊兩者不僅創新發展的要求同樣迫切,而且有著極其相似的精神內核。比如,雜技和旅遊都是文化的載體,兩者都是向外輸出,兩者的核心動力都是人。邊發吉認為,在文旅融合過程中,必須保持創新意識,不要僵化了思想、限制了想象、阻擋了眼界。“當今社會,集群化是很值得推薦的共同發展方式。像美國的拉斯維加斯,正是因為做到了集群化發展,才有了今天的繁榮。而單就雜技自身發展而言,資本運作、管理、營銷、市場開發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展,才能形成合力,也才能打造出雜技藝術的新輝煌。” (記者曹錚)

(本文圖片均為記者耿輝、田瑞夫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