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文化藍皮書: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

中國改革報廣東記者站11月8日訊(記者 馬國鈞 通訊員 穗宣)11月6日,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東省區域發展藍皮書研究會、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南沙)改革創新研究院聯合發佈了《廣州藍皮書: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19)》。藍皮書指出,廣州應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不僅要擁有輻射和影響一個或若干個文化區域的重大文化設施,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產業和文化服務形成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高端要素的強大吸附器和輻射源,同時還形成多點支撐、聯動發展的國際文化資源配置空間,從而在文化資源配置和文化消費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加快廣州建設全球城市步伐

藍皮書指出,“全球區域文化中心”是在對全球進行文化區域劃分的基礎上,能夠在一個或若干個國際文化區域範圍內對文化資源的利用、佈局和流向進行高效集聚、融合、創新和輻射的中心城市,其作為城市的一種文化功能定位,表現出鮮明的高端性、網絡性和外部性等特徵。

“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建設,將有助於廣州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城市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加速廣州建設全球城市步伐。”藍皮書認為。

廣州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有其自身的發展基礎。藍皮書表示,一方面,廣州是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是中外文化交匯之地,也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交融之所,擁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

另一方面,廣州市作為廣東省省會,擁有省、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五級文化場所服務網絡,建成了相對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從文化產業來看,廣州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連年增長,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進一步增強。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廣州研究制定了《廣州市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主政策文件,以及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體育、文化+金融等多個配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有廣州特色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廣州文化新業態領軍全國,培育出網易、微信、酷狗、YY語音等公司或品牌。

近年來,與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相匹配的廣州文化平臺呈現高端資源整合配置趨勢,突出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特點,打造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產業交易平臺——“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協調創新全面發展,一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和產業聯盟的相繼成立,將推動廣州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協同合作。

積極發揮區域資源整合和配置作用

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中外人口不斷流入,由於經濟社會條件的差異,文化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這對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廣州在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建設中尚存在諸多挑戰。

藍皮書建議,廣州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構建要素集聚、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夯實全球高端文化資源配置中心的產業基礎,使文化產業成為廣州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增長極。特別在文化產業新興業態方面,謀求在網遊動漫、工業設計、新媒體、廣告、數字出版、電影影視、文化會展、文化旅遊及燈光音響等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創造文化產業新價值,引領國內新興文化產業的新潮流與方向。

與此同時,廣州可以整合文化資源,發揮廣州文化龍頭企業和廣州文化上市公司產業聯盟引領作用,建立文化企業協作機制,帶動更多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還要發揮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的制度優勢,探索制度改革和創新,積極申報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積極推動文化保稅區建設,促進對外文化貿易。

當下,粵港澳大灣區不只是區域經濟整合,也將進入新階段,更標誌著這一區域將可能迎來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但這個城市群體之內,有著不同行政區劃、文化心理,更有著不同的經濟、金融體制,要形成真正的“灣區”,產生“灣區”應有的經濟合力和張力,還有很多的改革工作需要做。

藍皮書認為,文化的“黏合力”可以帶來區域經濟的“整合力”,在珠三角的主要城市中,廣州作為粵文化的發源地,在文化上、心理上與香港和澳門無疑最親近,在整合過程中,廣州可以扮演獨特的文化紐帶角色,拉近大灣區內地部分和港澳的文化、心理距離。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經貿、金融領域的整合和要素市場的互聯互通。

此外,廣州可以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擴大文化產品的出口,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擴大文化產品出口品種,出口更多體現嶺南文化、展示廣州城市形象、面向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產品生產、市場營銷和出口補貼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