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直到曹營出過什麼主意?

秋風葉不落


三國迷們都清楚,演義與史書有很大的差距。看了《三國志》等一些史書後,再看《三國演義》就感覺,羅貫中老先生,簡直就是一個三國盲,對於許多的史料不清楚,或者說他在睜眼說瞎話。其實不然,羅先生對於這段歷史是相當熟悉的,甚至是做了非常仔細、深入地研究。

就以題主這個問題說一下這個事。

關於徐庶的史料很少,主要是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有一些相關的記載:

(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從這裡看出,徐庶徐元直與諸葛亮很早就認識,而且很熟悉,並且是好朋友。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曹操傳》記載,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之後,親自率兵南征汝南劉備。劉備聽說曹操親自來了,就去投奔荊州牧劉表。劉表派遣劉備屯駐新野,以抵禦曹操。

就在劉備屯駐新野的時候,徐庶拜見先主劉備,劉備非常器重他。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劉備就說:“很好啊,叫他跟你一起來就行哦。”

徐庶說:“諸葛亮可是大才,不像我一樣,可以呼來呼去的。你要想見他,還得親自去。”也就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這個事,沒有準確的時間記載,但很可能是在司馬徽、龐德公等舉薦諸葛亮之前的事。當時劉備對諸葛亮一點也不瞭解,認為諸葛亮就跟徐庶差不多的才能。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丸,諸將都說:“劉備一定會趁機建議劉表襲擊許都。萬一有失,後悔就來不及了。”

只有郭嘉說:“劉表不會信任劉備而出兵的。”奉勸曹操出兵烏丸。

果然,劉備向劉表建議,襲擊許都,但劉表沒有采納。

這時候,徐庶、諸葛亮可能已經都在劉備軍中,是不是他們的主意不得而知。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劉表,恰巧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就投降了曹操。在劉備南撤經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建議進攻劉琮,佔據襄陽,但劉備沒有采納。劉備率眾南行,諸葛亮與徐庶一起跟從。

在當陽長坂坡,劉備等被曹操追上,擊敗,劉備僅僅率領諸葛亮、張飛、趙雲數十騎逃走,徐庶的母親及劉備的二個女兒等都被曹操虜獲。

徐庶就告辭劉備,指著自己的心口說:“本來想與將軍一起圖謀霸業,現在老母已失,方寸已亂,於事無益,請求就此告辭。”

徐庶就辭別劉備投奔了曹操。

從史料看來,劉備挽留一下,徐庶客氣客氣倒是可能,但沒有史料記載,劉備痛哭流涕,說:“徐庶走後,自己也無心功業,就會遁隱山林。”徐庶也沒有對劉備發誓:“誓不為曹操進一言。”否則,二人就是沒有一句實話。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人物,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魏略》記載,徐庶本名徐福,因避難南下,與諸葛亮相識。長坂坡這個橋段,被後來藝術加工就成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史實是劉備沒有隱遁山林,徐庶也沒有一言不發。

徐庶被作為孝子,成為教化的典範,為後世推崇,這個是真的。

曹操對徐庶很信任,徐庶對曹魏集團也很盡力。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看一下這個官職有多大、多重要吧。

右中郎將,西漢時開始設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職隸光勳爵。魏時,為四品,秩比二千石。比郡守品秩二千石,略低一點。

御史中丞,秦朝開始設置,是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漢哀帝廢除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後代相沿襲,但官名時有變動。曹操時改為宮正,其待遇也就相當於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秦朝開始設置,負責監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

秦漢以丞相、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是最尊顯的官職,是所有仕途上的人,一生追求的目標。不過,御史大夫在待遇上與丞相、太尉(均為一萬石)差距較大,品秩只有二千石。

御史大夫輔佐丞相,是丞相的助手,相當於副丞相。丞相出現空缺,許多時候由御史大夫補缺。

後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司空一職,由御史大夫改設。

御史大夫要協助丞相處理朝政,所以監察的職能主要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去完成,其中御史中丞具體執行檢察權。

御史中丞經常跟隨皇帝身邊,負責監察朝中文武官員。除了本職工作,御史中丞也負責一些行政事務,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圖籍、秘書等等。

曹操廢三公,獨設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御史大夫依然是顯赫的官職,負責監察百官,權力很大。御史大夫有時不設,由御史中丞代替。

徐庶在魏文帝時被授予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可見曹丕對徐庶的信任和器重。

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這個比較複雜,既是對人才的分等,也是對官職的品評。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是四品以上的官吏,是中上等。在不設置御史大夫的情況下,御史中丞就是最高的監察官,相當於最高檢察長。清朝,督撫常常加帶督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當時副都御使可比前代御史中丞。因此,督撫也常稱作中丞,為正二品。無論在任何時候,這個官職都是相當重要的。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徐庶在曹營混得還是相當不錯。如果徐庶真的是一言不發的話,他如何開展工作,如何得到這個官職的呢?

當然了,徐庶究竟說了些啥,無從得知。

既然從史料中找不到徐庶說了些啥,那就好辦了,老羅就可以認為徐庶一言不發。

如果老羅對這段歷史,特別是對徐庶的情況不熟悉,他會安排徐庶一言不發嗎?

至於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的重頭戲,老羅安排了許多情節,關於徐庶的橋段就是,龐統替徐庶設謀,以西涼韓遂、馬騰叛亂為由,帶領三千人馬去了散關,逃過了周瑜的一場大火,躲過一劫。這些,在傳記中都沒有相關的史料佐證。

演義看的就是個熱鬧,信不信就在各人自己啦。

在豹眼看來,曹操父子也不是省油的燈,不會養著個閒人,只吃飯不幹活的。


豹眼看歷史


有一句歇後語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說的就是三國時期徐元直的故事。其實徐庶進曹營之後,還真的不是一言不發,先後出過兩個主意。



徐庶在遇到劉備之後,兩個人相見恨晚,在新野城兩戰成名。先是呂曠、呂翔攻打新野城被徐庶設計擊潰;後是大破曹仁、李典在新野城前擺下的“八門金鎖陣”,隨後,又識破當夜曹仁襲營,藉機奪取了樊城。曹仁帶領殘兵敗將回到許昌,曹操大怒,程昱設計把徐庶的母親接到許昌,又模仿其字跡,賺取徐庶來到許昌。徐庶為人事母至孝,看到母親的書信,心亂如麻,也不分辨真假,就心急火燎的跑到曹營解救母親。徐母看到徐庶為了一封假書信就把他騙來,失望至極,對徐庶大罵一番後懸樑自盡。徐庶傷心欲絕,更加堅定了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謀的決心。



徐庶在離開劉備之前“走馬薦諸葛”,這才引出了“三顧茅廬”,請出了臥龍諸葛亮。並對劉備承諾,雖然人在曹營,但立誓終身不設一謀,不出一計。

事實上徐庶遵守了諾言,真的從未給曹操出過一次謀略。前篇所說為其出過兩個主意,又是怎麼回事?下面咱們一一解答。

其一,為趙雲講情。曹操追擊劉備在長坂坡,趙雲單騎救主,在曹營殺了個“七進七出”,槍挑多員曹將,惹的曹操大怒起了殺心,這時徐庶在一旁進言,說應該活捉此將為我所用。曹操聽聞又犯了愛才惜才的老毛病,就下令要活口。趙子龍為此才得以脫身。

其二,為自己脫身進言。在“赤壁大戰”前夕,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但是並未報告曹操,而是依次為善意的“要挾”,請龐統為自己如何脫身而指點迷津。本來龐統與徐庶就是好友,龐統就為徐庶出了計謀。隨後,徐庶聽從龐統之計,在曹營散佈西涼馬騰、韓遂兵犯長安的謠言。然後在曹操面前“毛遂自薦”,主動討令,曹操就命他與大將臧霸一起兵援長安,其實安排臧霸也是為了監視他,徐庶就此脫離了曹營。從此,在《三國演義》書中再沒有提到徐庶。



徐庶在曹營的這兩次發聲說話,還真的不是出謀劃策,一次是為了劉備集團,一次是為了自己“金蟬脫殼”。由此可見,徐元直真的是說話算數,誠實守信的正人君子。

徐庶究竟是去了何處?在正史《三國志》中記載,徐庶壓根就沒有離開過曹營,一直在魏國出任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閒職。《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是作家羅貫中經過藝術加工的。


子魚問孔1122


首先,不論是在演義還是正史上,徐庶離開劉備投靠曹操的直接原因都是:老母被曹操所抓。


不同之處在於,正史上,徐庶是在諸葛亮來了之後才離開劉備的。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諸葛亮傳》

徐庶在歷史上留下的蹤跡不多,《三國志》中,徐庶無傳。而從陳壽和裴松之兩位史家的筆下,我們大概能總結出他的三個特徵:

第一,為人非常孝義;

第二,有些才華;

第三,可能出身寒門。

而要說徐庶入曹營後,是否向曹操獻過什麼計策,史書並無詳細記載。而要從《三國演義》來說,也算獻過一計吧。

演義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且說徐庶當晚密使近人去各寨中暗布謠言。附耳低言之計於此始見。次日,寨中三三五五,交頭接耳而說。早有探事人報知曹操,說軍中傳言西涼州韓遂、馬騰謀反,殺奔許都來。操大驚,急聚眾謀士商議曰:“吾引兵南征,心中所憂者,韓遂、馬騰耳。軍中謠言,雖未辨虛實,然不可不防。”不便信,又不得不信。言未畢,徐庶進曰:“庶蒙丞相收錄,恨無寸功報效。請得三千人馬,星夜往散關把住隘口;如有緊急,再行告報。”操喜曰:“若得元直去,吾無憂矣!散關之上,亦有軍兵,公統領之。目下撥三千馬步軍,命臧霸為先鋒,星夜前去,不可稽遲。”徐庶辭了曹操,與臧霸便行。此便是龐統救徐庶之計。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徐庶投靠曹操,和在劉備那可謂天壤之別。曹操謀士眾多,而投靠曹操的徐庶可能沒有什麼話語權,並沒有進入曹操謀士的決策中樞圈。歷任的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官職都不高。


在三國那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徐庶並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

我們對徐庶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受演義的影響,為那個“選擇孝道的人所感動,為終身不設一計所不解,為其才華被埋沒所惋惜”。


冷酷的方程式


三國徐庶真正的歸宿

鳳雛一語教徐庶,正似游魚脫釣鉤。這便是三國名士徐庶擺脫魏曹集團,自由翱翔的那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徐庶到底去了哪裡呢?據現有的資料和傳說,這位向劉皇叔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名留青史的徐庶在經過一番遊歷後到了青島膠南的帽子峰一帶隱居下來。

徐庶作為三國前期為數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劉備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劉備的軍師後,徐庶大展才華,在數月之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使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變,使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因其母被曹操所執,被迫降曹後,徐庶作過中郎將,御史中丞。但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其他史書,都未交代這位三國著名人物的去處,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徐庶的去處也眾說紛紜,在膠南近年整理校注的編纂於清乾隆年間的《靈山衛志》中找到了關於徐庶在膠南隱居傳說的記載,膠南的帽子峰現仍有徐庶廟的遺蹟,膠南民間有許多關於徐庶的傳說。

話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說起:三國混戰,生靈塗炭,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劉備攜民渡江屍塞河道;赤壁一場大火,亡兵數十萬。面對殘酷的現實,加上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徐庶悲憤到了極點,雖預謀擺脫了赤壁之戰的干係,卻也是萬念俱焚,無處發洩的他,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迴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滿腹文韜武略的他眼睜睜地看著數十萬兵士喪身火海而不能請纓解救,卻行若無事,回想起少時“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的誓言頓覺羞慚自穢,更無顏面見世人。

年輕時雄心萬丈、豪氣沖天,只想尋得明主,得以為國家運籌帷幄。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為“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竭盡自己的智慧,遏止住大漢的衰落,象古賢管仲、晏嬰仁名垂於竹帛、德光施及草木。可是綜觀當時天下之勢,已成鼎立,曹孟德雖敗赤壁,卻具天時。此人雖虛懷納士,終是梟雄,爭權奪利之徒,挾天子令諸侯,以百萬將士之白骨,搭建自己通向權力頂峰的臺階,不能扶漢家之威,救黎民於戰火塗炭之中。孫郎安居江東,佔盡地理之利,亦虎視眈眈,難免興戰火之燎原。心灰意冷的徐庶,內心的悲酸只有自己明白。他百感交集,滿腦子是退隱江湖、與世無爭的念頭,盼望著歸隱山林、清風掃門、明月侍坐的時光。在曹操造好銅雀臺待鎖二喬時,正春風得意,此時的徐庶已易裝、潛形,避開繁華鬧市,一路出散關、繞長安、遊嵩山、回穎川。拜泰山、走青州、訪蓬萊、沿渤海灣畔尋訪;踏上了秦始皇三次登臺祭拜、刻碑頌德、求長生不老仙藥的琅琊臺。他拜祭了始皇帝、漢武帝均來琅琊祠過的四時主神,探訪先祖徐福的足跡。徐福是齊鄉方士代表和首領,而琅琊則是齊方士最集中的地區,有著眾多的人數和實力。與徐福同時的方士首領,被後人尊為神仙的安期生即是“琅琊阜鄉亭人”,曾與秦始皇“語三夜”。也許,徐庶是被琅琊的名氣和眾多的“神仙”吸引來,他也要到這裡修煉成仙。

他剛登臨泰山之頂領略一覽眾山小的豪氣,又立足琅琊臺感受秦始皇君臨天下的英武。泰山雖高,然觀日出,難見大海,而琅琊臺觀日則可目睹其從海底升騰之全景,更為壯麗。站在琅琊臺上,放眼望去,洶湧澎湃的大海,無涯無際,朝夕暉陽,讓人心曠神怡。腳下雲遮日靄,水迴天籟;鶴舞松濤之上,鹿呦澗水林陰,大珠山、小珠山、水靈山島、齋堂島(為秦始皇齋戒的小島)環伺周邊;觀龍灣的白龍戲灘,海市蜃樓的時隱時現,這一切令他陶醉,使他忘卻了戰場的血雨腥風。

他到了與琅琊臺隔海相臨的大珠山。大珠山僻荒一域,怪石嶙峋,與海天相依。走兔飛烏,碧樹成陰,松濤訇鳴,澗泉戲流水,白雲舞清風。山上有峰狀如帽子,曰帽子峰。峰下麓角入海。潮湧起處白雪橫鋪,蛟梟龜壽,漁礁存生。白帆孤影盡窮天際,一派仙家樂土,隱士聖地。他選擇了帽子峰隱居下來。玉盤罩頂的帽子峰上,寬袖逸衫,劍影青鋒。丹爐紅光閃爍,香菸繚繞,風吼簫和。半仙之體的徐庶這時候已達到忘我的境界。隨後的歲月裡,鄉民們經常見到一位仙姿道骨的長髯隱士穿行於膠南沿海一帶。他就是厭倦戰爭的軍事家、歸隱帽子峰的社會活動家徐庶。據青島市博物館及青島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的考察,距離帽子峰不遠的徐山(原屬膠南,今為青島市黃島區)即因徐庶而得名。傳說三國時,徐庶從大珠山經過這裡,在西山的山洞中住過一夜,故將該山稱為徐山,即徐庶之山。在牛王廟山西坡的石頭上,有兩段長數米的粗如茶杯、狀如自行車轍印的石槽,當地人說這是徐庶當年推著獨輪車經過時壓下的車轍印。在徐山東坡有徐庶洞,數年前因採石而被人炸燬,現僅餘一大石坑,約100平方米。

徐庶用那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智慧幫助鄉民。他知天文、曉地理,為漁民出海打魚選擇適當的氣候時令。躲惡風、除蛟害,用他的岐黃之術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教農人採桑養蠶,耕種五穀,承平富庶。鄉人有難無不傾心相助,他為當地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在膠南還有“徐庶不離帽子峰”之諺。在《靈山衛志》中就記載有徐庶在膠南活動的傳說。他被鄉人奉為神仙,傳頌方圓數百里。若干年後,人們在大珠山帽子峰建起了徐庶廟,從此香火不斷,供奉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無事不求。過往漁民和膠南、膠州、諸城、高密等地的群眾都來進香,十分敬重。象南方人出海前拜祭媽祖一樣,此地人出海則是到徐庶廟叩拜。

約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徐庶廟被毀,今廟基尚存。當地很多居民仍信奉著徐庶,每當出海遠行必先到徐庶廟址祭拜徐庶,按時進香,“徐庶不離帽子峰”的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每到正月初一至初五,人們便成群結隊的到帽子峰祭拜他。正月爬帽子峰是膠南的一項獨特習俗,在正月初一五更年夜飯後,附近的人們紛紛持燈籠,攜鞭炮等,向帽子峰頂攀去,遠遠看去,像一條蜿蜒遊動的火龍,極其壯觀。《胡氏世說》雲:靈山東北海中有鼓子洋。島上有白耐冬花,大可拱把。好事者泛海致之,遇老人駕小舟至,芒履道服,貌甚古。問"小子何往?"以實對。叱曰:"此非世俗間物,可留伴耐冬人耳。"又云:"即墨有道學先生胡嶧陽,為吾通一問訊。"言已不見。其人驚疑,遂反登筏。大風忽起,棄其所獲乃已。後訪胡嶧陽,具道其事。胡憮然曰:此三國時徐庶也,隱居鼓子洋久矣


彼女的花嫁


出過一計,諸葛亮草船借箭時,在江上彈琴吶喊,曹操不解,問于徐庶,徐庶道:江中有神物,有兵在此,引起憤怒。曹操一邊放箭,一邊帶眾臣叩拜。後諸葛亮讓士兵說謝曹丞相的箭,曹操惱羞成怒。

龐統給曹操獻連環計,讓其把戰船連在一起,剛剛出門,就被徐庶拉住,好啊,要火燒連船哪,龐統大驚,不可聲張,徐庶要自己脫身之策,龐統要他稟報曹操回去看守許昌。徐庶得以脫身,後面再也沒出過了,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就是徐庶了


笑話丶13


徐庶,字元直,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其實他原來叫單福。《魏略》裡說他是出身單寒,並非高門大族之意,解為“姓單人家之子”。

徐庶自從出山輔佐劉備以來,接連出手,先殺呂曠斬呂翔,又破八門金鎖陣,後敗曹仁輕取樊城,使得幾無立足之地的劉備迅速扭轉了局勢。曹操聞訊大驚,遂命人綁架徐母為人質,迫使大孝子徐庶不得不拜別劉備,違心的投了曹操。

不過,徐庶是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儘管名義上是曹操的謀士,但數年來幾乎不給曹操獻過一計。

建安十三年,曹操兵發劉備,在長坂坡前和劉備展開混戰,劉備不敵,棄妻兒自顧逃命。大將趙子龍為了救阿斗,單人獨騎殺進曹營,七進七出,血染徵袍。曹操見趙雲猶如猛虎一般,又似天將下凡,頗有愛慕之意。

此時,曹操一旁的徐庶察言觀色,遂給曹操進獻一計:可收服子龍為曹丞相所用。曹操大喜,即命人不可放箭,曰:寧要活趙雲,不要死子龍。唯此,趙雲才得以在曹營七進七出,終於救阿斗於亂軍之中。

這是徐庶唯一一次給曹操獻計,也是徐庶變相幫助了劉備,使得劉備不僅保住了一員大將,更是保住了他唯一的兒子——劉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