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因境内潍水,隋置潍州而得名——潍城(潍县)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因境内潍水,隋置潍州而得名——潍城(潍县)

潍城

【地名由来】

潍城区以旧潍县城得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4年,潍坊市组建为地级省辖市后,设立潍城区。

齐鲁地名探究——因境内潍水,隋置潍州而得名——潍城(潍县)

明潍县地图

潍州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名称始于隋,历唐、宋、金、元,至明初,各朝代皆曾采用过潍州之名,潍州治所都设在今潍城境内。"潍"字,从地理角度来说,是因当时境内有潍水,故而取"潍"字冠之,且"潍"字一直沿用至今。

《潍城区志》载:"置潍州,因境内有潍水而得名。"《潍城区地名志》曰:"'潍'字源于城东六十里之潍河得名。《隋书·地理志》:"后魏曰胶东,后齐废。开皇六年复,改为潍水。

齐鲁地名探究——因境内潍水,隋置潍州而得名——潍城(潍县)

潍河

潍城区,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西部,东北邻寒亭区,东南与坊子区毗连,西北、西南接寿光、昌乐两县,总面积269.5平方千米。潍城区前身是潍坊市(县级),古潍县、古潍州治所皆设于潍城,是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潍坊的中心区之一。潍城区历史悠久,是东夷古文化发祥地,素称"东莱首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郭味藻故居""。

【历史沿革】

潍城区历史悠久,其建置溯源于夏代,为三寿国。

商属莱国。

西周、春秋、战国为齐国领地。

秦属胶东郡(一说属齐郡)。

西汉置平寿县,隶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

东汉置平寿县,隶属青州刺史部北海国。

三国魏、西晋置平寿县,隶属青州北海国。

东晋十六国,境域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相继占据。

南朝宋、北朝魏置平寿县,隶属青州北海郡。

北朝齐废平寿县并入下密县,隶属青州高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存州,置下密县,隶属青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立潍州,州治下密;隋大业三年(607年),废潍州设北海郡,改下密县为北海县,隶属北海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设潍州,境域分属平寿县、北海县,隶属潍州;唐武德六年(623年),境内为北海县,隶属潍州;唐武德八年(625年),废潍州,境内为北海县,隶属河南道青州。

宋、金、元置北海县,先后隶属京东东路潍州、山东东路潍州、益都路潍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北海县并入潍州,隶属青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潍州改属莱州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始称潍县,隶属莱州府。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潍县直属莱州府平度州。

齐鲁地名探究——因境内潍水,隋置潍州而得名——潍城(潍县)

清潍县地图

清初循明旧制,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平度为散州,潍县直属莱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裁府,潍县隶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属莱胶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裁道,潍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后,隶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望留等地组建潍坊特别市,隶属山东省。同年8月复置潍县(即新潍县),隶属昌潍专区,境域大部归属潍县,其余归属潍坊特别市。

1949年6月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仍隶属山东省,境域分属潍县、潍坊市。

1950年撤销潍坊市,境域归属潍县。

1951年1月,复置潍坊市(县级),隶属昌潍专区,境域分属潍县、潍坊市。

1958年11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境域归属潍坊市。

1962年1月潍县析出,市、县分置,嗣后至1983年,境域分属潍县、潍坊市,先后隶属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

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和潍县,潍县行政区域并入潍坊市,潍坊市组建为地专级省辖市。同年10月,将原潍坊市(县级)和原潍县辖区划分为潍城区、坊子区、寒亭区3个县级行政区。

1994年6月,白浪河以东设立奎文区(县级),白浪河以西仍为潍城区(县级),隶属潍坊市。

【寻欢潍城】

齐鲁地名探究——因境内潍水,隋置潍州而得名——潍城(潍县)

郑板桥《怀潍城》

《怀潍城》——郑板桥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

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纸花如雪飞满天,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怀念的潍城就是潍县,郑板桥在乾隆十一年到乾隆十八年(1746年—1753年)曾任潍县七年,政绩卓著,对潍县也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诗画面感十足,殷情切切,让人仿佛看到昔日郑板桥在潍县曾经生活过的图景。

齐鲁地名探究——因境内潍水,隋置潍州而得名——潍城(潍县)

春光明媚,桃花三十里,庙祠檐廊相连,落花纷飞间,三两轻盈灵动的潍县姑娘,在河边快乐地打秋千呢!春风如酥,秋千飞纵,姑娘们的罗裙像蝴蝶一般飞舞,点缀了春色,也拨动了河边赏春的县令郑大人。

一个人成就一座城,像莫言之于高密,郑板桥为潍县做了最好的文化注解,这样的一个地方,怎能不让人驻足流连,怎能不让人魂牵梦萦……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