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發力欲“分羹” 你會去商圈買買買嗎?

線上便宜線下貴,有這樣印象的消費者今年可能會大吃一驚。記者瞭解到,從11月1日起,重慶各大商圈紛紛加入了“雙11”戰鬥,與線上同款同價,再加上部分專櫃優惠,甚至比線上購買還便宜。這一波操作,讓不少原本準備“雙11”囤貨的消費者走入了線下,帶動了一波消費熱潮。

線上線下同價 實體店優惠力度大

“本來準備這次‘雙11’給自己買一套護膚品,已經加入了購物車,但這次在商場裡面看到了同款產品也有活動,算下來優惠力度和網上差不多,我就直接在線下買了。”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雙11”算法越來越複雜,而且等快遞要花不少時間,實體店可以仔細挑選,還能試,買了就能立即帶走。“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實體店的體驗感更好。”

陳女士並非個例,90後石小姐今年也加入到了線下“雙11”的搶購中,在她看來,在哪裡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帶來實惠。“週末逛街,偶然看到商場在做活動,有一到四折,還有折上折,返券等等,比線上還便宜。所以對比了一下,乾脆就在實體店買了。”

記者瞭解到,11月1日起,共有54家重百新世紀百貨舉行了“瘋搶節”,聯動了重慶、四川、貴州三大地區,這是重百新世紀百貨首次開展如此大規模的購物促銷活動。而位於嘉州商圈的新光天地,開展了週年慶活動,全館有滿送電子金,美妝區有代金券活動。大坪商圈的時代天街開展了“雙11”女王嗨購節,線上線下品牌同折扣,女裝、潮牌、親子、美妝均參與“雙11”活動。楊家坪商圈的西城天街則舉行了歡搶節,有權益包活動,可團購一系列品牌代金券。

而集中了奢侈品品牌的萬象城和時代廣場,此次也開展週年慶和“雙11”活動,有高倍積分、積分兌換電子券、滿額贈等。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和去年相比,今年增加了一些團購劵和積分兌現金券活動,總體來說參加活動門檻有所降低。”

記者發現,相比線上各種複雜的算法,以及“雙11”先付定金再付尾款較長的週期,今年線下“雙11”更為“簡單粗暴”,優惠力度較往年有較大提升。

各購物中心的服裝、鞋、包等有1折到4折、5折到7折等不同程度優惠;美妝則以代金券活動為主,折扣以8折到85折居多;數碼、家電有指定款特價;餐飲美食也紛紛推出了“雙11”優惠套餐或者代金券。可以說,這一波“雙11”節日中,線下商圈正在全方位為消費者帶來實惠。

消費者較理性 線下破解線上痛點

電商購物,優勢很明顯,價格更低、時間靈活、足不出戶就能實現購物。近年來,隨著電商崛起,線下實體店無不感到“壓力山大”。為了求生存,線下商圈開始陸陸續續加入“雙11”競爭,而到了今年,參與的百貨、購物中心的數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力度也在不斷增加。

據觀察,在開展“雙11”活動方面,線下商圈更側重於解決電商購物的痛點,例如,不能看實物、質量參差不齊、退換麻煩、等待快遞時間長。因此發生了幾大變化:電商“雙11”當天優惠價,線下從1日開始延長至11日甚至下旬;線上購物價格更便宜,商圈也開始線上線下同價;線上要先付定金,再付尾款,週期較長,線下就直接減或者折扣,付款後就可以帶走。

尤其是解決了同款不同價的問題後,線下實體店購物吸引力有了一定的增加。另一方面,線下有體驗優勢,能夠更直觀的看到商品,還可以通過與店員交流和試穿等,及時瞭解適不適合這一商品。

觀音橋商圈一家專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我們品牌從來不參加‘雙11’,這是首次推出力度這麼大的‘雙11’活動。現在消費者很理性,都會對線上線下進行比較,這次同價優惠後,人流量大大增加,現在工作日和往日週末節假日差不多了。”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從去年開始,他所在的購物中心就開始舉辦“雙11”活動。“以往線上線下同款不同價,很多消費者在線下試,然後轉身就在網上購買,實體店淪為‘試衣間’。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在這一節點,推出線上線下同款優惠。”

他表示,從去年“雙11”來看,商家讓利再加上商場補貼,儘管看起來單個商品價格有所降低,但銷售大盤在呈上升趨勢。“預計今年‘雙11’實體店消費還會有所上升。”

不過,對於平時工作較忙的上班族而言,網購仍然是優先選擇。90後白領徐小姐說,自己平時工作太忙,基本沒有時間在線下逛。“一般購物都是在網上,雖然這次‘雙11’優惠算法蠻複雜的,買想買的東西就行了。”

記者注意到,並非所有商品都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款同價,而且在贈送禮品上,存在部分線上力度更多的情況,因此,線上的優勢依然存在。但總體來看,從優惠力度來看,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的渠道。

兩者融合加快 消費或將迎來升溫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雲陽子告訴記者:“此次線下商圈大面積參與‘雙11’活動,可以理解為線上線下融合的進一步加快。此前存在的線上線下同款不同價,為電商崛起提供了契機,到了現在這一階段,線下實體店已經在想辦法突破,同款同價是普遍採取的舉措,也帶動了消費的提升。”

他指出,儘管在很多人看來,線下成本更高,因此價格更高。不同渠道的成本確實不同,但在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的背景下,應該基於消費者喜歡什麼去提供商品和服務,平衡成本的事情要交給商家自己去做。“從目前來看,線下參與‘雙11’活動的現象會越來越多,未來還將更為普及。”他說,正是這一趨勢的出現,越來越多的電商巨頭開始收購線下百貨和商超,這也釋放出了一大信號。

《魅力金字塔》作者、重慶理工大學MBA教授姜維表示:“線下與線上趨同,甚至更優惠,根本原因是因為新零售模式下的線下商業格局重組已經基本到位,傳統大型購物中心的淘汰、轉型、數字化升級改造和新入市高峰基本結束,從而使得線下與線上融合基本到位。”在他看來,無論是日常促銷,或是歲末旺季,線下商圈與電商平臺的競爭程度自然趨於可比了,不再是過去的電商獨霸。

他認為,隨著國家鼓勵消費升級,拉動內需的政策措施的進一步發力,線下商圈如果充分發揮出在客戶體驗、產品品質、人性服務方面的突出優勢,線下商圈的日子就會更好起來。例如,利用與消費者距離近的情感因素,將消費活動、促銷活動、社交活動定期化、短平化,可以帶動消費者來商圈的活動頻率和消費量度提升,商圈銷售規模和效益自然也就會同步改善,可能會推動商圈重新恢復為中高端消費的主渠道。

(轉自:重慶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