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4000億 地產商“造車運動”追蹤

2年4000億 地產商“造車運動”追蹤

在造車狂歡下入局新能源汽車“淘金”的房地產大佬,多數被現實打臉了。

曾幾何,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亦如此前的房地產行業。在“202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200萬輛”、“百億補貼金額”、“彎道超車”等熱詞的挑逗下,一批又一批房地產大佬接連出手。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起,已有恆大、寶能、華夏幸福、碧桂園等超過10家地產公司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涉及範圍包括整車製造、動力電池製造、產業基地或產業園建設、經銷商渠道拓展等,投資總金額達4000億元。

“房企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個是轉型,佈局未來產業。另一個是以產業之名向政府拿地,助力地產開發。”深圳一家大型房企中層告訴高工電動車,前者是中長期戰略考慮,後者是短期現實需要。

事實上,我們認為,從根本上講,地產商扎堆入局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是因為這塊蛋糕的利潤足夠大。

根據公安部官網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4億輛。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44萬輛,佔汽車總量的1.3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2.85%。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為281萬輛,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74%。

而與此同時,在去槓桿基調和嚴格限購的政策衝擊下,地產行業也已在漸漸告別暴力增長時代。

以恆大為例。恆大披露了2019年上半年盈利預警,預期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49%,其中核心業務淨利潤預期較去年同期下降約45%。這在一定程度上預示未來地產商如果依靠簡單的規模擴張,已很難獲得高利潤。

一方面是房企本身需要謀求自身多元化轉型,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顯現出巨大的商業機會。共同作用下,“房企造車”蔚然成風。

2年4000億 地產商“造車運動”追蹤

但是,經過近兩年的發展,事實證明,這條路並不好走,甚至有許多難以想象和不可逾越的困難!

“造車有一定的門檻,如果合作雙方都不具備造新能源汽車的硬實力,那麼,合作的成功率其實很難實現‘負負得正’。”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造車不是躺著賺錢,要真正彎下腰去,不是所有的地產商都能完成這樣的轉型。”

2年4000億 地產商“造車運動”追蹤

富力:已拋棄華泰

2019年7月6日,富力集團與華泰汽車集團聯合在北京召開發佈會,宣佈雙方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富力集團參股華泰汽車,擬攜手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但就在不久後的8月22日,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又表示,在雙方合作意向發佈後,市場對此合作反應“不好”,所以暫停了進一步合作。

華泰汽車在2018年虧損金額達16億元;今年以來,該公司又多次被媒體曝光工廠停產、拖欠部分供應商和工程建設公司款項以及拖欠員工工資。

不管當初富力為什麼選擇與華泰合作,現在看,他已經在新能源造車大門前止步了。

寶能:是為了拿地?

寶能集團在2017年12月以66.3億元收購觀致汽車51%的股權,從而正式宣佈進軍汽車行業。

從2017年10月開始,寶能先後在廣州、西安、昆明、杭州、崑山等地簽約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王國。上述項目中,已經披露的投資額相加據悉就達2004億。

但是,高調佈局新能源產業背後,寶能的新能源車業務本身卻十分尷尬。

觀致去年的銷量目標為10萬輛,事實上,去年觀致最終銷售量僅有6.2萬輛,而這還是自產自銷帶來的注水數據。

寶能將旗下做共享出行的關聯公司深圳前海聯動雲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的採購業務都給了觀致。雙方協議顯示,寶能關聯公司從2017到2020年向觀致採購超過30萬輛新能源車,租賃業務到2018年前三季度共採購了4.81萬輛。據悉,前海聯動雲汽車租賃公司採購的車輛還有1萬多輛新車在常熟工廠的停車場閒置。

今年一季度,觀致總銷量僅有824輛。

有內部人士表示,寶能自然清楚10萬輛的目標是不可能達成的,但這樣才能讓基地產能利用率達標,如此一來,才可以繼續提出擴產能、批土地的要求,說白了還是為了拿地。

華夏幸福:中途“變道”

2017年10月31日,獲得發改委新能源造車牌照的造車新勢力合眾新能源,股權結構悄然發生了變化,實際控制人由原來清華大學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中心副主任方運舟正式變更為華夏幸福董事長王文學。

此舉標誌華夏幸福正式加入新能源造車的行列。然而到2018年11月29日,合眾新能源的法定代表人已經由華夏幸福董事長王文學又變更為合眾新能源創始人方運舟。

據知情人士透露,受限購影響,地產資金普遍迴流不足,華夏幸福不僅賣了19%股權給平安,還撤了不少事業部。“涉足造車事業後燒錢不止,卻沒有資產可賣,公司自然會採取戰略性收縮。”

雖說“放棄”了合眾,但華夏幸福的新能源之路並未停止,而是換了賽道。今年3月27日,華夏幸福打造南京溧水新能源汽車產業園。

萬通地產:計劃受挫

萬通地產去年7月宣佈擬以現金31.7億元收購動力鋰電池企業星恆電源78.284%股份,意圖開展“地產+新能源”的雙主業佈局。

但同年12月16日晚間,萬通地產發佈公告,表示將終止收購星恆電源78.284%股份,這意味著萬通地產跨界新能源的想法落空。

對於終止收購的原因,萬通地產表示,公司與交易各方未能就本次交易優化及後續完善措施等重要法律及商業安排達成一致,加之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繼續推進交易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房企涉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實例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孫宏斌。

2017年1月,地產大佬孫宏斌帶著150億宣佈入股樂視。但不過半年,賈躍亭出走美國。孫宏斌和融創意興闌珊,以一句“願賭服輸”總結他在樂視的237天。精明的地產大佬也沒有玩轉新能源汽車產業。

反例如此之多,這是否地產企業意味在造車面前都“兵敗如山倒”?

目前至少恆大還在堅挺。並且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完成了“整車研發製造+核心零部件研發製造+銷售及售後服務”的全產業鏈佈局,其目標是“力爭3-5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此外,碧桂園在總部所在的順德建了一座新能源汽車小鎮,用於發展新能源的相關產業。據介紹,該小鎮是集企業總部、技術研發、管理服務、智能製造等一體的,目前已與數十家汽車創新領域龍頭企業簽署入駐協議。

但是,從投入與產出的比例看,這點“果實”實在有點少的可憐。

不過這場用掉數千億的房企玩轉新能源產業的投資潮也不是全都打了水漂毫無迴音。至少,總結了一下大概能明白這些事兒:

1.雖然新能源汽車領域前景廣闊,但房企跨界造車,真的是隔行如隔山,難度不是一點點的大,需要打通的環節實在太多。

2.認為有資金就能玩得轉新能源汽車產業,那是痴人說夢。這筆錢或許能夠讓投資人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志,但在巨大的資金需求面前那股豪情似乎也要低到塵埃中。

3.新能源汽車發展到2020年規模也只是到200萬輛,市場有限。但在多方入局下,競爭已日趨激烈,未來可能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多數投資可能面臨失敗的結果。當然,若有工廠、技術、生產資質,他們的失敗不會意味著一虧到底。

4.如果一定要投資新能源汽車產業,相對來說,投資相關產業鏈及注重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的打造,比動輒直奔整車生產與研發或許更有贏得勝算。

或者如雅居樂,其日前以2億港元入股新能源汽車業務公司力世紀,但只停留在資金支持領域,並且合作的範圍是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整體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