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變綠色銀行 太行山區上演一場蘋果革命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最近一週,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大悲鄉和神南鎮的山區果農都在忙著採收蘋果。果農搬著梯子從枝頭摘下蘋果的同時,用園藝剪小心地剪掉果蒂,為的是蘋果堆放時,不會碰破果皮,影響賣價。果園旁邊的空地上,一輛輛拖掛貨車正準備裝運剛剛下樹的蘋果,運往市場。

荒山變綠色銀行 太行山區上演一場蘋果革命

蘋果枝頭,碩果累累。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攝

這裡地處太行山區,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蘋果給農民們帶來了脫貧的希望,類似的收穫十幾年來重複上演,而一場真正的蘋果產業革命,正在這個縣的山區村落裡實施。記者採訪中得知,適度規模化種植模式的推廣,測試的是蘋果產業資源高效利用模式;引入蘋果期貨+農業保險,是在藉助金融市場,發現價格,指導並保障農戶種植收益;另外,隨著“保定蘋果”這一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推廣,一個有關蘋果產業的綜合體系正在順平縣山區土地上搭建起來。

講“風水”的蘋果讓荒山變“綠色銀行”

河北省順平縣處於太行山淺山丘陵地帶,山石多,耕地少,灌溉條件差,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收益低。但是,這裡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適合種蘋果。據順平縣政府統計,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縣蘋果種植面積8萬畝,年產13.5萬噸,十餘萬人從中受益,林果種植已成當地果農的“綠色銀行”。在順平縣南神南村的果園裡,新京報記者看到,蘋果色澤紅潤飽滿,果實自下而上,逐層掛滿枝頭。

在研究蘋果種植30多年的專家、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孫建設眼中,蘋果樹是最講究“風”和“水”的。

順平縣地處渤海灣區向西延伸地帶,擁有國內其他主產區沒有的地理特質。“這裡既不像西北產區乾燥,也不像沿海地區溼度大,順平屬於丘陵地帶,海拔相對高,日照強、通風性好,在解決山區灌溉問題的基礎上,果樹生長節律是可控的。”就在不久前,孫建設教授憑藉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蘋果矮砧密植種植模式,獲得了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在順平縣大悲鄉北大悲村北山,其中一座鋪滿草坪的山上放置著一塊原石,上面寫著“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第壹驛站”。

這裡和旁邊的山頭原來都是荒山,對此深有感觸的村民焦金同告訴記者,“2013年,流轉了村裡的這些荒山,堆土種樹,2014年,在1000多畝山地種上了矮砧密植蘋果樹。孫建設教授團隊為園區提供技術支持。”

焦金同告訴記者,自己投資種蘋果,是源於一次種植培訓。“一般參加這種培訓,我簽完到就走,唯獨那次,從頭聽到尾,講課的就是孫教授。”散會之後,焦金同馬上找到大悲鄉政府,希望領導出面,邀請孫教授進村傳授蘋果種植技術。

巧的是,當時河北農業大學正在沿太行山建科研驛站。經過多方努力,順平縣政府與河北農業大學簽訂合作項目,“河北農業大學順平水果試驗示範站”落戶焦金同成立的順平縣順農綠生農業科技園區。

荒山變綠色銀行 太行山區上演一場蘋果革命

庫容1000噸的冷庫。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攝

農業是一項重資產投資,開荒種樹的頭3年裡,焦金同先後投入了1000多萬元,在沒見到收益之前,連焦金同自己都一度開始懷疑,“這麼多的投入到底值不值?”回想過去,焦金同說,“要是沒有河北農業大學的孫教授團隊,我根本沒有信心做這麼大規模。”

在順農園區,矮砧密植的蘋果樹像地圖上的等高線,環山生長,每棵果樹上都掛滿了蘋果,樹間,用於授粉的海棠樹,長出一串串紅彤彤的海棠果。田壠裡,黑色園藝佈下鋪設著水肥一體灌溉系統,蘋果樹行距4米,株距1米,成行種植。園內還安裝有攝像頭、蟲情測報儀、太陽能殺蟲燈、水分自動監測器、小型氣象站等一應俱全。噴灑農藥的彌霧機、除草的拖拽式四輪除草機等現代機械是田間操作的常規裝備。

在順平縣順農產業園區驛站的示範帶動下,截至2019年6月底,30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已相繼建成運行,科技帶動面積達到8.6萬畝。

蘋果讓村裡的糾紛變少了

在順平縣神南鎮南神南村,楊路增是村裡最早改種蘋果的村民之一。由於土地歸家庭種植,這個村沒有采取規模化連片種植,而是採取統一標準,按照孫建設教授團隊要求,栽種矮砧蘋果樹。

荒山變綠色銀行 太行山區上演一場蘋果革命

南神南村的楊路增告訴記者,今年他家蘋果畝產在6000斤左右。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攝

南神南村改種蘋果之前,也就是2005年前後,孫建設教授團隊準備進村推廣果樹技術時,這個村還是“問題村”。孫建設教授告訴記者,“因為當時太窮,村裡光棍多達70多人,村裡人經常打架鬧事,為了一棵樹,甚至能連打兩代人,整個村子選不出一名村幹部。”“我來的時候,好多人都不贊成。”

有過農村基層工作經驗的孫建設教授知道,“鬧事的村民主要是沒事幹,忙起來就不打架了。”孫建設找到村裡的能人,手把手教他們種蘋果樹。楊路增告訴記者,“當年,孫教授在村裡廣場上專門豎了一塊牌子,上面大字寫著‘富民工程’,負責人就是順平縣縣長。”

這塊牌子就是責任狀,公示出來,讓幹部群眾心裡都清楚,“家家要種樹,人人有活幹。要想有錢花,就得種果樹,要想種好樹,就得精心管理。”剪枝、授粉、疏果、除草,幾年下來,村民看到自家果樹能掛200來斤的果子,這些果子讓村民翻蓋了新房,買上了車,還能供孩子上學,心態好了,也就沒心思打架了。

目前,南神南村共種植蘋果樹2000畝,其中已掛果1200畝,平均畝產近6000斤,每畝純收入1萬多元。“現在這個村治安特別好。”新京報記者在南神南村參觀時,不少村民爭著請孫教授品嚐自家的蘋果,就像招呼自家親戚一樣。

用深加工化解產業風險

趁著立冬前,北方各地果農都在忙著最後的採收。今年主產區蘋果豐收已成定局。但是,在10月拿下蘋果套袋的那幾天,受到陰雨天氣的影響,部分地區蘋果轉色不理想,果品質量不如往年。同樣氣候條件下,順平地區優勢凸顯出來,這裡的蘋果轉色完好,果實甜度高,保持了酸甜適口的風味特色。

但是,順平山地蘋果種植上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潛在種植風險就會減弱。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實現產業集群化,也就是說,需要企業化運作、非農資本加入、先進技術支撐、國家政策保障,還有土地流轉後適度規模經營。”作為一名研究果樹種植的專家來說,孫建設教授的產業思維也不是與生俱來的。

2001年,孫建設教授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認識了朋友迪克,在結束訪學即將回國時,迪克向他提出3個問題:“你說看好中國蘋果產業發展,假如我要是去投資,收益率如何?比較效益如何?資金安全怎樣保障?”

對這3個問題完全不瞭解,讓孫教授深受刺激。回國後,著手做的第一個課題,就是研究蘋果產業,建立科學管理體系。

可視化的實踐在第壹驛站逐步呈現出來。孫建設教授帶記者參觀了用於灌溉的儲水池,沼氣發電站,準備搭建蘋果選果線的廠房,以及正在修建的專家樓。在“毛坯”狀態的專家樓裡,記者看到,一部電梯連接著位於地下室的蘋果加工廠。

荒山變綠色銀行 太行山區上演一場蘋果革命

孫建設教授介紹第壹驛站園區佈局,背後藍色圓筒是兩座沼氣發酵罐。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攝

進入地下廠房,孫教授指著目前還是一片空曠的區間告訴記者——什麼位置將建成鮮切片加工區,哪裡是乾脆片加工區,以及每個區間的連接邏輯 ……“鮮果市場好的時候,就銷售鮮果,不好的時候,就轉入深加工,做成發酵果汁、白蘭地等等,這樣可以緩衝市場壓力,提高蘋果產業化程度,增加產業綜合效益。”

期貨保險和品牌為蘋果產業護航

“我們雖然把農產品叫戰略物資,但是,為戰略物資而奮鬥的人呢,只靠仍然留在鄉村社會里的老年人、邊緣人,他們難堪此重任。”孫建設教授說。“農業需要大資金、高素質人員進入,就意味著建立並完善相關機制。”

2017年12月22日,全球首個鮮果期貨品種——蘋果期貨亮相鄭州商品交易所。“蘋果期貨市場培育多年以後,可以幫著產業發現價格,做好種植端的調控,預知市場變化,把產業發展交給市場。”

“近年,蘋果種植接入金融保險,順平縣開通了場外期權的價格保險。”孫建設教授介紹,農民按照標準化生產模式,把蘋果生產得足夠好,就可以由市場對蘋果價格進行預估,並由保險公司對預估價格承保,如果賣不到預估價,保險公司負責賠付。這樣,種植戶就無憂了。”

“讓蘋果產業健康,真不是把樹種好了就完了。”孫教授告訴記者:“選擇正確的事,又選擇如何正確地去做事,這個事就能成。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事是否正確,後續就要面臨‘改作業’,所以,關鍵是頂層設計。”

近期,孫建設團隊還在忙於“保定蘋果”這一區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就在記者到訪第壹驛站的同時,順平縣宣傳區域公共品牌的攝製組剛剛為孫教授錄製完一段視頻。“如何讓名字變成‘名望’,讓保定蘋果的味道值入消費者心裡,這才是核心。”

校對 柳寶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