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歷史上的三個“州”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確定新區規劃範圍包括雄縣、容城、安新三縣行政轄區,任丘市鄚州鎮、苟各莊鎮、七間房鄉和高陽縣龍化鄉,規劃面積1770平方公里。點



雄安新區歷史上的三個“州”


在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歷史上曾存在過三個州級行政區劃,即:莫州、雄州、安州。這三個州雖然設立有先有後,轄區時大時小,管理偶有交叉,但現在的主體都隸屬雄安新區,歷史的淵源促成了新的戰略融合。

州,是始自東漢以來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在少數民族地仍然保留了自治州的建制,大體相當於現在的設區市。下面,我們就逐個說說三州的歷史。


1、鄚州

周初分封諸侯,鄚為鄚國,為燕國附庸,屬幽州。春秋期間,鄚仍為燕國附庸,屬冀州。戰國時期,鄚曾為燕、趙之附庸,地屬幽州。秦始皇統一六國,鄚為縣,屬上谷郡。西漢時期,鄚曾屬幽州部渤海郡。東漢時,鄚屬冀州刺史部河間國管轄。三國鼎立時,鄚屬曹魏,隸屬冀州河間(國)管轄。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河間改國為郡,鄚為幽州河間郡所轄。西晉統一中國後,鄚屬冀州河間國所轄。東晉、南北朝時期,鄚屬瀛州河間郡管轄。隋初,設鄚縣,屬河間郡。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在鄚縣基礎上設置鄚州,將原瀛州的鄚縣、任丘、文安、清苑和幽州的歸義等五縣劃入。開元十三年(725年),以“鄚”類“鄭”字,遂改為“莫”。天寶元年(742年)更州為郡。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莫地屬契丹。金天會七年(1129年),置河間總管府,管轄莫州等一府八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省莫州入任丘縣,屬河間府,莫州行政區劃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2、雄州

周莊王三年(公元前694年)燕桓候徙臨易,“臨易”之名,取瀕臨易水之意,這是雄縣最早的城邑,治所在現容城縣古賢村一帶。春秋時期為北燕之域,戰國時為燕國易邑地,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入趙國。秦統一後,始皇帝26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為四十郡),先屬廣陽郡,後屬上谷郡。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易縣,屬涿郡。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北伐遼國,收復瓦橋關置雄州,唐置歸義縣以白溝河為界分為南北兩縣,南歸義先屬後周,次年屬宋,北歸義屬遼。北宋時南歸義縣為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於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更名歸信,仍屬雄州。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宋收復涿州,歸義、歸信兩縣並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歸義、歸信兩縣皆入金,後廢歸義縣併入歸信縣,縣仍治於州中。元世宗至元二年(1265年)廢雄州,四年,歸信縣併入容城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雄州、歸信縣同時復置,縣仍治於州中,雄州屬大都路,二十三年(1286年)改屬保定路。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廢歸信縣入雄州,屬保定府。七年(1374年)四月降雄州為雄縣至今。


3、安州

安州是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春秋戰國時期稱阿城、葛城,曾為燕趙兩國屬地。東漢末年置依政縣,魏初改稱依城縣,唐代稱武興、武昌、唐興,宋改唐興寨、順安軍。宋代,建順安軍(今安州壘頭),後移軍治於高陽縣(今高陽舊城)。

金天會七年(1129年),升順安軍為安州,並設立州治。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安州徙治葛城,並置葛城縣。泰和四年(1204年)又置渥城縣(治所在渾埿城,即新安城)。泰和八年(1208年)安州又移治渥城縣,稱新安州,葛城仍為縣。元代,安州仍領渥城、葛城二縣,並徙治葛城。後幾經歸併至元九年(1272年)安州、葛城、渥城復治,渥城縣更名為新安縣 。安州繼領葛城縣,與新安縣同屬保定路 。明洪武年間改安縣,後復安州,民國二年(1913年)降為安縣。民國三年(1914年)取安州、新安二地名各首字稱安新縣,安州為安新縣治所。解放後,安新縣政府駐地移至安新縣新安鎮,即現在縣城所在地,安州改為安州鎮。

如今,鄚州、雄州、安州作為州級行政區劃早已不復存在,但作為鎮級地名卻完好如初地保留下來。這,就是雄安新區的歷史文脈,雄安百姓不能忘記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