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梅蘭:嵩縣老城的記憶

庫區鄉望城崗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那可是個風水寶地,因為它離老城不足三里地,十幾歲時就常和小夥伴們去逛城。當時東關河灘離東門約百十米遠,半圓形的磚圈門寬高約一丈多,二丈多深,兩邊連有兩丈左右高度殘垣斷壁的城牆,下至南關有南門,上至北關成方形,中間有個小北門,離現在的北路還有一段距離,進去東門一條兩丈寬的沙土路大街直通西關。

翟梅蘭:嵩縣老城的記憶

正大街兩邊有賣秤的計量所,路下有個鐵匠爐,再往前就是車站、食堂、百貨公司、照相館、銀行、郵電局等一個個的商鋪,純一色土牆瓦房,黑色的板大扇門,早上開業一塊一塊取下來,靠在牆上,晚上再一塊一塊按上去。嵩縣政府老人委坐落在後街中心,有幾條南北走向直通大街的各條小街,第一條叫霧後頭,第二條高度街,第三條是牌路巷。倉房口街寬有坡度,直通財神廟,還有很窄的監牆衚衕街,大人們說那高高的藍磚牆內就是監獄,從那走到街口叫衙門,最靠邊的是書院街,緊挨西關街腦有幾間破舊不堪高低錯落的土瓦房,後面是高坡,就是現在過來老城中醫院拐彎處,那時是縣醫院。上倉后街有個電影院,六十年代初,老師帶領我們去看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電影,看孫悟空騰雲駕霧飛來飛去,別提我有多興奮,感覺太神奇了。還有一個比較高的小地方叫鳳凰臺,正大街有個文化館,小時和奶奶去看過一次燈展。離文化館不遠就是中心醫院,有上屋兩對廈,貌似八十年代的農家小院。大街路下也有幾條南北走向的小街,直通二道街三道街南關。二道街有個大戲院,電影“箭桿河邊”和戲劇“沙崗村”都是老師帶我們在那看的。

翟梅蘭:嵩縣老城的記憶

整個縣城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我不知道它的面積和人口,只知道有三個大隊,正街以南是南街大隊,地勢較低,有水渠菜地。大街以北地勢較高,有北街和上倉兩個大隊,當時年幼還是步行,在城裡轉悠感覺地方是那麼大,街是那麼長,但我慶幸自己的幸運,也許在那交通不便落後的年代,離城遠的孩子永遠沒有這個福份,許多小尖腳婦女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進去過。

每年元旦那時叫陽曆年,各機關部門都放假,門口都貼上大紅對聯,周圍扎滿柏枝和紅紙做的大紅花,最醒目的還是門腦中間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畫像,表示對他老人家的敬重和熱愛。最難忘的不知是國慶節還是六一兒童節,全城學校師生總動員,由老師帶隊,各個學校的校旗手帶頭,北街小學、南街小學、上倉小學和西關小學,各學校統一服裝戴著紅領巾,校旗洋鼓洋號前面開路,腰鼓隊緊隨其後,小巧玲瓏的紅腰鼓斜挎腰間,兩手各拿一根棍形小鼓槌,後面飄兩根紅綾條,表演起來步調是那樣一致,動作是那樣整齊,節奏是那樣動聽。長長的隊伍,前看不見頭,後望不到尾,還不時變換隊形跳躍式前進,內容豐富多彩,煞是好看,在鄉下根本看不到如此熱鬧而精彩的場面。

翟梅蘭:嵩縣老城的記憶

六十年代中期,伊河漲水威脅南關,南街大隊開始往北關遷移,縣政府機關單位也陸續往新城擴建搬遷。七十年代電業還沒普及農村,我們村村民常去縣城拉生磨面,擦紅薯,七五年汛期較長,陸渾暴漲洪水,國家移民局據上級精神,安排淹沒區部分居民內遷和外遷,縣城也不例外,七六年正式開始,九十年代末老城才徹底搬遷完畢。如今站在東關橋頭觀望老城舊址,地方就那麼一小片,嵩縣方圓幾百裡,位於中心地帶千年的古城,一定有它鼎盛輝煌的時期。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整整七十年,祖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千年的古城,純樸的古風古韻,隨之逝去的歲月在我們這代人的生活中漸漸消失,但它悠久的歷史文化得到了傳承,將萬古垂青源遠流長。如今的老城和新城區融為一體,是原來面積的十倍,快速通道、高速公路連接伊河上游五橋,貫通四面八方。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世紀廣場、濱河公園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新型的現代化城市以嶄新的風貌呈現在嵩州大地上,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光耀四方。嶄新的嵩縣城,嶄新的河南,隨著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永往直前。


翟梅蘭:嵩縣老城的記憶


翟梅蘭,生於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四日,庫區鄉常店村人,小學文化,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