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公司參與外匯衍生品交易額度或偏大,套期保值還是投機?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宣佈開展外匯衍生品交易業務。經研究發現,大部分上市公司由於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涉及外幣業務,為了規避匯率波動風險而利用外匯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但也有兩家公司的外匯衍生品投資額度遠超其上年外銷收入規模,或許存在利用衍生品投機、套利的意圖。

衍生品是一種從原生資產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其價格由其他基礎產品的價格變動或特定事件的發生(如債務違約)而決定。衍生品的交易雙方可以約定在未來時點交割標的資產,典型的衍生品包括遠期、期貨、期權和互換等。

兩公司參與外匯衍生品交易額度或偏大,套期保值還是投機?

根據原生資產的不同,衍生品又可以分為股票類、利率類、商品類、貨幣類等,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即包括外匯衍生品。

多家上市公司加碼外匯衍生品交易

衍生品交易最初的目的是規避風險。對於存在外銷收入的企業和需要向境外供應商採購的企業來說,利用外匯衍生品,可以提前鎖定外幣兌換的匯率,從而合理規避因匯率波動帶來的匯兌風險。

近年來,匯率波動風險不小,根據A股上市公司三季報顯示,已經有部分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受到匯兌損失的影響。譬如,2019年前三季度,赤峰黃金(600988.SH)的匯兌損失高達7300.10萬元,是除金融機構以外當前報告期匯兌損失最多的企業。

或許正因如此,不少企業選擇利用外匯衍生品開展套期保值業務。

據不完全統計,10月以來,至少有14家上市公司宣佈開展外匯衍生品交易業務或調整外匯套期保值業務額度,均因其日常經營過程中涉及部分外幣業務,而衍生品交易可以降低匯率波動對公司經營的不良影響。

其中,額度較大的領益智造(002600.SZ)稱,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擬開展累計未結清契約總餘額不超過人民幣29億元(或等值外幣)的外匯衍生性商品交易業務,該額度在指定期限內可循環滾動使用。2018年,領益智造的外銷收入為102.49億元,上述額度僅佔上年外銷收入的28.30%。

此外,捷榮技術(002855.SZ)、日上集團(002593.SZ)、廣東鴻圖(002101.SZ)、科力爾(002892.SZ)、思創醫惠(300078.SZ)、川恆股份(002895.SZ)、愛爾眼科(300015.SZ)和科沃斯(603486.SH)均發佈公告稱擬開展外匯衍生品業務,外匯衍生品投資額度分別不超過8000萬等值美元、7.20億元、1億美元、4億元、4億元、5億元、3500萬美元、5000萬美元,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按7估算,各公司外匯衍生品投資額度佔其2018年外銷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21.68%、63.07%、49.90%、82.61%、94.57%、102.80%、26.80%和12.09%,均未出現明顯的超額套保。智萊科技(

300771.SZ)開展外匯套期保值業務的規模不超過2億元,與其2019年上半年2.26億元的外銷收入相比,該規模也比較合理。

此外,移為通信(300590.SZ)和創源文化(300703.SZ)均調整其外匯套期保值業務額度,分別將額度調升至3億元和4300萬美元,在有效期限及額度範圍內,資金均可滾動使用。2018年,移為通信和創源文化的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4.11億元和7.78億元,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按7估算,兩家公司套期保值額度的覆蓋規模分別為73.02%和38.70%,也未出現超額套保現象。

兩公司或存投機意圖,衍生品鉅虧不乏“前車之鑑”

進行外匯衍生品交易主要是為了規避風險,但是如果企業並不存在外幣收入或支出需求,而是僅僅因預期匯率走高或走低而參與外匯衍生品交易,一旦現實情況與預期相悖,企業將承受實打實的損失,這就是投機目的下“裸頭寸”帶來的風險。不過,即使使用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如果衍生品合約價值遠高於其需求,此時的超額套保也會帶來同樣的風險。

我們發現,有兩家公司的外匯衍生品投資額度遠超其外銷收入規模,或許存在利用衍生品投機的意圖。

11月5日,金力永磁(300748.SZ)稱將使用自有資金開展總額度不超過1億美元的外匯衍生品交易業務,該額度直至公司2020年年度股東大會召開之日止可以靈活滾動使用。然而,根據年報顯示,2017年和2018年,金力永磁來自境外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277.68萬元和1.77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0.17%和13.75%。如果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按7估算,金力永磁的外匯衍生品投資額度是其2018年外銷收入的3.95倍。

無獨有偶,10月28日,同益股份(300538.SZ)擬使用自有資金累計不超過1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外匯套期保值業務,額度範圍內可循環使用。據年報顯示,2017年和2018年,同益股份來自中國香港及境外地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90.13萬元和1067.71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19%和0.82%。簡單計算可知,同益股份的外匯衍生品投資額度佔其2018年外銷收入的比例高達9.37倍。

衍生品風險巨大,過去多年中,不少上市公司都曾在衍生品中承受過不小的損失。

就在今年1月,中國石化(600028.SH)公告稱,全資子公司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在採購進口原油過程中,由於對國際油價走勢判斷失誤,部分套期保值業務的交易策略失當,造成某些場內原油套期保值業務的期貨端在油價下跌過程中產生損失。

更為驚人的案例則發生在十餘年前。2008年,中信股份(00267.HK)為對沖澳洲鐵礦項目的匯率風險而簽訂了多份累計槓桿式外匯買賣合約,但因澳元大跌造成146.32億港元的鉅額虧損。2004年,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違規從事油品衍生品投機交易而虧損5.5億美元。

今年8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離岸、在岸價格雙雙“破7”,這也是自2008年3月份以來人民幣匯率首次“破7”。隨後,央行有關負責人就匯率問題回答媒體提問,認為匯率雙向浮動是常態,支持企業購買匯率避險產品規避匯率風險,但企業“敘做外匯衍生品應以鎖定外匯成本、降低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實現主營業務盈利為目的,而不應以外匯衍生品交易本身盈利為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