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之和他的成功學:一場巧用因果思維陷阱的“智商稅”騙局

陳安之和他的成功學:一場巧用因果思維陷阱的“智商稅”騙局


說實話,今天看到陳安之的消息時,內心的第一反應是詫異。

因為在我的印象裡,還以為他在十年前就已經銷聲匿跡了。

前幾年的時候,因為企業安排我外出學習,因而“有幸”體驗過生涯裡唯一的一次成功學培訓,當時那熱鬧的場景,那經久不息的掌聲,如今回想起來,竟感到一絲驚悚。

不知道當年在場的人是有“託”,還是真實的狂熱外露,他們對於講師的崇拜、對於成功的瘋狂迷信,都讓我感覺,自己彷彿置身於一場大型的傳銷動員會。

誠然,在今天這個信息發達、知識爆炸的年代裡,再提起“成功學”這三個字,多少給人以一種“侮辱智商”的不爽感。

陳安之和他的成功學:一場巧用因果思維陷阱的“智商稅”騙局

然而在我們自身的可見範圍內,仍然有不少所謂的“講師”,打著“教你成功”、“教你逆襲”的幌子,說著一些陳年的案例,喂著早已涼透的雞血。

可憐的是那些上當受騙的“學員”,本想來收穫真知灼見,沒成想,最後卻在無形之中,被狠狠的收割了一波“智商稅”。

當然了,“智商稅”這個說法確實狠了點兒,我們不能把一個渴望向上突破的人,說成是智商有問題,無非是一時犯了糊塗,再加上受到了蠱惑,進而才著了騙子的道兒罷了。

那麼話又說回來,這些人犯的是什麼糊塗,自己的身上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個話題,恰恰就是這些人犯的糊塗——“因果思維陷阱”

陳安之和他的成功學:一場巧用因果思維陷阱的“智商稅”騙局

【什麼是因果思維】

因果思維實際上是一種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基本方法,通過最終的結果,回溯整個過程,從而找到那個導致結果形成的某些因素或行為,從而在後續的決策中繼續應用,或是做出調整。

乍一看你可能覺得沒什麼,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的一種思維啊,結果出了偏差,肯定要在過程中尋找原因呀。

這種行為首先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關鍵的問題在於,你找到的那個“因”,就真的是正確的嗎?

這裡,就不得不說到因果關係裡的一個思維陷阱——因果思維會簡化我們的世界,從而幫助我們做出決策。

就像是成功學的那套東西所講的一樣,想要成功,就一定要靠勤奮、努力、敢於冒險等等,幾乎大多數成功學裡講的,都是這些東西。

可是但凡是個有知識、有閱歷的人都知道,成功怎麼可能僅僅靠這些東西呢?

一個老闆沒有團隊、沒有管理、沒有營銷策略、沒有對於行業以及市場的基本判斷,靠著這些優良品質就能成功嗎?

陳安之和他的成功學:一場巧用因果思維陷阱的“智商稅”騙局

用腳趾想都知道不可能,但是如果把一個人成功的每一項因素都告訴你,比如他是如何看準了時代紅利,如何判斷了未來的發展,如何招到第一個人,如何在任何一個細節都把控的完美......把這些內容通通講給你,恐怕七天七夜都說不完。

更可怕的是,聽完了這些,你該怎麼做出下一步行動的決策?更甚一點說,你還敢做出決策嗎?

所以成功學的那些人,都會挑一些有共性的、容易接受並且執行的條件,將其放大,讓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做到了這些,自己也一樣可以成功。

這就是因果思維陷阱的可怕之處,它會通過簡化和篩選的方式,讓我們能夠更輕鬆的做出決策,進而忽略了主動的思考和判斷。

別覺得你很清醒,不會掉入這個陷阱中來,在實際的生活中,這樣的“坑”比比皆是:

比如,為什麼很多衝動消費過後的人會後悔?原因就是這件商品打折力度很大,價格非常便宜,結果屯了一大堆用不掉之後才明白:

這個東西不是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打了折,而是在它打折之後,誤以為自己需要它,這實際上就是商家洞悉人性而耍的小把戲,而且也是最典型的因為簡化因果關係,而做出錯誤決策的例子。

陳安之和他的成功學:一場巧用因果思維陷阱的“智商稅”騙局

那麼,面對眼前的這團迷霧,我們怎麼讓自己儘可能的不掉入因果思維陷阱呢?

首先,要對兩種事物保持警惕:一個是所謂的“經驗之談”,另一個則是“權威”。

中國人向來信奉經驗,很多人不惜花重金,只為聽到一句有經驗人士的至理名言,我也並不是否定經驗,只不過想提醒你:

經驗是相對靜態的,它起作用的範圍,也許只停留在當時的某個階段內。

比如說創業這件事,誰現在和我說創業要膽子大、敢冒風險,那麼我肯定會離他遠遠的,理由很簡單,時代不同了,在過去那個“體系為王”的時代裡,沒有關係、不走人情的確很難有出路。

反倒是努力闖一闖,還真有可能闖出個一畝三分地來,那個時代的冒險,說白了就是在撞機遇。

可是今天的創業者,已經不會這麼做了,因為市場愈加的成熟,他們要做的是儘可能的規避風險,什麼時候可以十拿九穩,或是十拿八穩了,才會開始後續的行動。

所以,經驗可以快速的帶我們入門,讓我們避免很多“坑”,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經驗的“作用範圍”。

其次則是權威,人們對於權威的信任,是異常篤定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就十分相信科學。

但是這樣的做法,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惰性,認為權威是絕對正確的,然而這幾年走過來你會發現,我們被顛覆的認知實在是太多了。

過去我們覺得互聯網的出現,能夠實現去中心化,但圈層與圈層之間壁壘,依然清晰可見;過去我們都認同“消費者就是上帝”的說法,可是如今看來,這無非就是商業營銷的產物而已。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權絕威,更沒有絕對正確的知識,面對權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給自己留下一點餘地,供自己思考、判斷。

陳安之和他的成功學:一場巧用因果思維陷阱的“智商稅”騙局

當然了,僅僅是警惕這兩種思維,還是遠遠不夠的,想要避開因果思維陷阱,還要我們養成“批判性”思維。

01.打破關聯跳出因果關係,學會用獨立的視角看事物

從某種意義上講,因果關係實際上是一種紈絝我們思維的枷鎖,它很容易把我們禁錮在單一的過程當中,從而讓我們只能看到“因”和“果”兩個選項。

然而這正是我們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學會從因果的關係中跳出來,打破因果之間的關聯,才能讓我們看到更多的觀點。

比如在面對兩個同樣的問題時,我們不妨嘗試一下,把影響這個問題的因素放在另一個問題中,得到的結果會是相同的嗎?

如果不同,其他可能的因素又會是什麼?如此反覆過後,我們一定會得到一個更多樣性的答案,進而有更多的原因,讓我們進行探究。

學會用獨立視角看待事物,是我們建立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

02.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認知

在我看來,成功學能夠收割“韭菜”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認知上的碾壓。

就像是之前我和職業經理人上司,在聊到某個公司的營銷策略時,我一口咬定,這家公司的套路成功,源自於他們周邊產品的火爆。

而職業經理人卻分析說,沒有解決核心需求,必然不會帶來周邊產品的熱賣,瞬間,我自慚形愧。

陳安之和他的成功學:一場巧用因果思維陷阱的“智商稅”騙局

我並不是認知高度中存在差距,而是說在面對某種事物或場景時,一個知識儲備豐富、認知豐富的人,他會有更多觀察的視角、用不同的知識去嘗試解讀。

而得到的結果,自然也很多樣化,同時也更值得去深入的對每一種成因進行推敲。

因此,豐富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認知,絕對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好辦法。

03.多一點對事物的思考

對於成功學,一個最簡單的思考就是:

既然他們無所不能,甚至都能教會別人怎樣成功,為什麼自己沒有成為馬雲、比爾·蓋茨這樣的人物呢?

當我們在面對一個事物的時候,往往容易被其表面迷惑,從而忽略了表象背後隱藏的真相。

就像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比爾·蓋茨輟學創業的故事,讚歎其膽識和對於未來的判斷能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的高管,其父親是埃利斯商務律師事務所的老闆。

不把這一點考慮進去,我們能看到的,永遠都是那個輟學創業的蓋茨,而非那個小小年紀就能擁有私人電腦,和一筆多數人都夢寐以求的創業啟動資金。

儘可能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多一點對於事物的思考,我們往往能看到更多的答案,這就是顛覆因果思維陷阱最好的辦法。

成功學或許會一直存在下去,但是伴隨著人們認知的成長,知識儲備的不斷豐富,沒有人會再次上當,到了那個時候,恐怕成功學也只是風中殘燭而已了。


《清醒思考的藝術》——【德】羅爾夫·多貝里

《明智行動的藝術》——【德】羅爾夫·多貝里

《羅輯思維》(第一季51期)——怎樣當個明白人

陳安之和他的成功學:一場巧用因果思維陷阱的“智商稅”騙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