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侯景之亂後,梁朝雖然元氣大傷,但實力仍存,不弱於北朝。然而繼位的梁元帝為了鞏固皇位、消滅異己,昏招迭出,聯結外寇,拱手相送中上游的大片國土,使得梁武帝以來的梁朝"光榮孤立"外交政策發生根本性地變化,自此東魏(北齊)、梁(陳)、西魏(北周)三國在外交上展開精彩交鋒,最終結果使得弱小的西魏(北周)一躍而起,為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一、高歡父子的基本外交方針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皇帝元修不堪權臣高歡的壓迫,逃奔關中投靠宇文泰,由此北魏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魏。

高歡的東魏和宇文泰的西魏各自都以正統自居,為了證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也為了重新統一北方擴大自己的力量,兩魏之間展開了長達十幾年的混戰。儘管東魏無論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上都強於西魏,但是由於宇文泰戰術運用得當,東魏在戰爭之中總也佔不到什麼便宜。就這樣一直到高歡死,雙方誰也沒吃下誰,暫時達成了休兵狀態。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分裂的北朝和統一的南朝

北朝雖然分裂廝殺,但是南方的梁朝卻一片和諧,尤其是趁著北朝內亂,梁武帝收復了不少故土,使得梁朝一時間聲威大震。連高歡都不無感慨"江東復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資治通鑑·梁紀十三)"

分裂的東西魏都不想得罪梁朝,以免腹背受敵,尤其是東魏,與梁朝統治的核心地區直接接壤,因而它對與梁朝通好有迫切需要。自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到太清元年(547年)侯景降梁,十二年間,東魏八次向梁朝派遣使者請和,而梁朝對此的反應是無動於衷,因為梁朝自恃其強大,無求於東魏。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相反梁朝還想趁著高歡和宇文泰渾水摸魚,不過可惜並沒佔到什麼便宜,反而為了接納侯景,導致"寒山大敗",梁朝中央軍損失殆盡。不過即使這樣,當時的東魏依然不敢打梁朝的注意,哪怕是侯景奔梁之後,高歡的繼承者高澄還想跟梁武帝恢復邦交關係。

《南史·蕭淵明傳》:因欲與梁通和,使人以明書告(梁)武帝。

可以說東魏的國策就是"與梁交好",而既然東魏的態度已經擺明,剛剛吃了敗仗的梁武帝正好借坡下驢,梁遂"與魏連和(梁書·侯景傳)"。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晚年梁武帝

如果事情就這樣繼續發展下去,南朝與北朝的關係將會重新恢復和睦,但梁與東魏的交好激怒了一個人,那就是侯景,因為如果兩國一旦媾和成功,侯景必然死無葬身之地,基於此侯景鋌而走險,"侯景之亂"席捲梁朝全境。

二、昏招迭出的梁元帝

雖然侯景之亂給南朝帶去了巨大的浩劫,但必須要看到侯景之亂被平定後的梁朝依然是東到吳越,西極巴蜀,南包越州疆域廣闊。因此南朝後期領土嚴重縮水這個鍋不能全扣到侯景頭上,肇事者還另有其人。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侯景之亂後的梁朝疆域

給梁朝或者南朝帶來不可彌補傷害的就是梁武帝的第七子——梁元帝蕭繹。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包圍臺城,當時梁朝宗王雖說都在觀望,但畢竟還是每人都領著兵到了臺城周圍才觀望的。而身為荊州刺史的蕭繹當時在幹嘛呢?他在發兵攻打他的侄兒——湘州刺史蕭譽和雍州刺史蕭詧(二位刺史都是蕭繹的大哥,文惠太子的兒子)。蕭繹攻打侄兒,是為了日後梁武帝一旦駕崩,自己登上皇位掃除障礙,雖然最後誰也沒消滅誰,但是叔侄的仇恨從此結下。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南朝時期的荊州和湘州

此戰之後,蕭繹認識到光憑自己的力量是消滅不了兩個侄兒的,必須有幫手。於是我們看到大寶元年(550年),蕭繹向西魏派遣質子,想要結好西魏,西魏沒有接受人質,轉而與蕭繹結為兄弟,二者由此交好。蕭繹主動向西魏求和是想要藉助西魏力量,消滅兩個侄兒,而這件事將會給梁朝帶來最大的災難。

在此之前,南朝的宋、齊也曾發生過內亂,也多有實力派結盟的事件發生,但是像蕭繹這樣"求結外援,以平內亂"的事件少之又少,因為這種做法無異於"驅虎吞狼",西魏當然不會白幫蕭繹幹活了,狹居關中的西魏看中的是梁朝肥沃的土地。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梁元帝

湘州與雍州,一個在荊州的下游一個在荊州的上游,蕭繹想要進攻一方另一方必然來就,這就會腹背受敵。而西魏承諾幫助蕭繹牽制上游的蕭詧,因此蕭繹就可以放心去攻打下游的蕭譽。有了西魏的幫忙,打起來果然得心應手,大寶元年(550年)四月,蕭繹攻克湘州,斬殺蕭譽,掃清了做皇帝路上的第一個障礙。不過蕭繹回過頭來突然發現事情不對勁,原來就在他出兵攻打湘州的同時,"西魏克安陸,執司州刺史柳仲禮,盡有漢東地(南史·梁本紀下)。"而當蕭譽被殺後,雍州刺史蕭詧又為了自保,自稱梁王,稱藩西魏,由此西魏兵不血刃拿下雍州之地。漢地、雍州既失,蕭繹才回過頭髮現自己的荊州已經直接暴露在西魏面前,隨時會成為宇文泰的刀下肉。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南朝時期的司州和雍州

按理來說,蕭繹此時既然發現西魏的野心是志在吞併梁朝國土,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結交北齊(550年,高洋建北齊,代東魏),共同對付西魏。但是這時一件意外打破了原有的佈局,梁元帝蕭繹承聖元年(552年),蕭繹的八弟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在成都稱帝,並率軍東下,要與蕭繹決一死戰。蕭紀坐鎮益州多年,此刻出兵,聲勢浩大,而蕭繹為了皇位的穩固,決定再玩一次火,他遣使西魏,告訴宇文泰,蕭紀傾巢而出,益州必然空虛,蕭繹希望西魏能夠伐蜀,端掉蕭紀的老巢。宇文泰聽後大喜過望,連呼"蜀可圖矣,取蜀制勝,在茲一舉。(周書·尉遲迥傳)"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蕭紀之亂

最後的結果,蕭紀被消滅,而益州也被西魏奪走。到這時梁元帝才發現自己國家的一半國土都已經被西魏吞併了,所以他心有不甘,因此秘密與北齊通好,想要聯齊制魏,收復失地。但為時晚矣,蕭繹的小心思瞞不過西魏,況且此時西魏已與蕭繹的大本營接壤,雙方摩擦不斷升級,早晚必有一戰,因此宇文泰決定先下手為強。承聖三年(554年),宇文泰派大軍突襲江陵(荊州治所,梁元帝時期梁朝首都),毫無防備的蕭繹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荊州淪陷,蕭繹慘死。

自此西魏的版圖在南北三分政權中是最大的,弱小的西魏之所以能從梁朝手上奪下大片領土,梁元帝居功至偉,正是由於他利慾薰心、只圖皇位,面對內憂外患是,"不急(王)莽、(董)卓之誅,先行昆弟之戮",骨肉自相殘殺,給了西魏天賜的機會。可以說他是梁朝乃至南朝轉衰的罪魁禍首。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梁元帝在位後期的梁朝版圖大為縮水

梁元帝死後,梁朝與西魏矛盾空前激化。雖說北齊也趁梁朝內亂佔領了江北大片領土,但是一來,北齊沒有弒殺南朝君主,兩國不至於徹底撕破臉;二來北齊佔領的領土大都都是侯景殘部獻給北齊的,可以說不是取自梁朝,這種情況在當時司空見慣。所以說起來西魏才是梁朝的最大敵人,給梁朝帶來了不可磨滅的損傷。

梁元帝自白:侯景算什麼,我才是北朝統一南朝的小推手

侯景

不過,梁朝雖然由於梁元帝的失算,丟失了長江中上游,但就力量對比而言,仍然不弱於西魏或北齊。這時候的三方,尚是誰也不能滅掉誰。西魏後來立蕭警於江陵作為傀儡皇帝,也就是佑計到它不可能繼續向長江下游進兵,滅掉梁朝,不如樹立一個傀儡,作為緩衝。西魏原來只有一個敵人北齊,現在它為自己又樹立了一個敵人梁朝。西魏既然成了齊、梁的共同敵人,齊、梁聯合起來對付西魏,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又發生了,梁朝及繼起的陳朝走上了相反的道路——與齊為敵,以西魏(北周)為友。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梁書》、《陳書》、《南史》、《北史》、《魏書》、《北齊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