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名人」鄉親們心目中的尹永慶家族,大潤發背後的傳奇

「尹氏名人」鄉親們心目中的尹永慶家族,大潤發背後的傳奇

「尹氏名人」鄉親們心目中的尹永慶家族,大潤發背後的傳奇

臺灣潤泰集團董事長尹衍梁

「尹氏名人」鄉親們心目中的尹永慶家族,大潤發背後的傳奇

尹衍梁獲頒彰化師大教育學博士學位,感老師教育之恩

日照尹氏自七世祖尹仕從張古莊遷來尹家廒頭,至今幾百年繁衍生息,世代農耕曬鹽,沒有官宦書香傳世,只有十二世祖尹璽為庠生(秀才),十五世祖尹清一為太學生,其他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的農民。偶爾有人做個小買賣,或利用農閒出去做點小本生意賺點小錢。直到清末民初,才出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尹永慶。

一、尹永慶其人其事

尹永慶,字餘三,生於清同治十一年,三代單傳。父親茂彥在他沒出生就去世了,享年二十歲,留下孤兒寡母艱難度日。母親含辛茹苦拉扯孩子,為生計日夜操勞,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沒幾年也去世了。多虧了本家大爺把永慶拉扯大,後來給他操辦娶親成家,媳婦王氏賢惠端莊。

永慶生下四個兒子,分別是德珍、德琳、德琪、德琛。當時人多地少,生活難以為計,永慶把家裡安頓好,決定到外邊闖闖。他辭別妻兒遠走關東,後來去了朝鮮元山,在那裡給人幫工弄了幾畝地種菜。那時交通和通訊不便,幾年下來家裡音訊全無。此時王氏在家中病故,二兒德琳生性至孝,與其兄德珍共同撐起家庭重擔。料理完母親後事,德琳便踏上去東北尋父之路。他從沒出過遠門,幸虧本家有位叔父尹永章,是尹相倫的爺爺,願意帶他去東北。因路途遙遠加之帶的盤纏少,他們不敢全部坐車,經常得徒步,爺倆一路要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到了關東。在東北,德琳邊打工邊打聽父親的下落,但毫無結果。這時他已身無分文,沒法回家,只好受僱於人上山下林子採藥。

由於頗能吃苦耐勞,幾年下來稍有些積蓄,他便踏上歸途。此時未婚妻莊氏還待嫁閨中,回來後迎娶新婦進門,這時父親也從朝鮮歸來,全家其樂融融。新婦端莊賢惠,夫婦互敬互讓,後生下兩個兒子,長子相潤,次子相澤,家門添丁重啟家業,曙光在望。父子兩人闖關東、去朝鮮,歷盡艱辛經受磨難,開闊了視野,也為日後開創一番偉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尹永慶自幼失去父母,從小就養成了自立自強不怕困難的性格,同時外出闖蕩幾年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異於常人的遠見卓識。他發現,要想徹底改變命運,必須走從商之路。他根據幾個兒子的情況,分別作了安排。長子德珍憨厚勤勞,在家種地收成。二子德琳頭腦靈活,就把他送到濤雒“同豐”商號做學徒。由於勤奮好學,幾年後成為“同豐”商號副手。後來他離開“同豐”與人合夥開商鋪“和興”。三子德琪學了皮匠手藝,後遠去海參崴闖蕩。四子德琛學打金銀首飾,後被村裡人稱為“銀樓”。

尹永慶為人正直,辦事公道,村裡不管誰家有困難、有急事,他都樂意幫忙。特別是出現官司或難解決的糾紛,都請他出面解決。上至官府衙門,下至平民百姓他都能應付自如,成為地方上很有影響的人物,深受人們尊重和愛戴,並被推舉為社長。明代區劃實行鄉隅裡甲制,尹家廒頭屬觀蘭鄉尚義一隅夾倉裡。據1885年(光緒十一年)《日照縣誌》記載,全縣分關廂(城關)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五鄉共轄81個社、838個村,尹家廒頭屬西鄉西上一隅仲家莊社(辦公地點在許家園),隸屬夾倉鄉。1912年(民國元年),日照縣地方自治籌辦處把全縣劃為15個區,清朝時的鄉社仍保留。夾倉區區長是威震一方的夾倉鄉紳尹小川,尹永慶任仲家莊社的社長。那時的社可以管十幾個村。

尹永慶一生樂善好施,急公好義,死後全村都去給他送葬。據說他出殯時有著空前的排場和規模。全村販賣布的或誰家有布都貢獻出來供扎靈棚使用。因前來送葬的人太多,所以不管尹姓、高姓、賀姓、相姓等大戶都去幫他待客,全村也都去幫忙。由此看出尹永慶的高尚品格和風範。

二、第二代人的成功之路

尹永慶家族第二代,是以尹德琳為代表的創業者,他們是走上從商之路成為著名企業家的典型代表。尹德琳是家族崛起的奠基者。

尹德琳字詢若,生於清光緒十三年(1897年),幼年讀過幾年私塾。娶莊氏,後生二子,相澗、相澤。他先在張家廒頭尹氏望族“北大園”尹守琮“阜豐厚”商號學徒做生意,父親尹永慶在此商鋪賒賬取出布匹等貨物走街串巷當貨郎,後又在尹建一“同豐號”做副手。因誠信經營,辦事幹練,很快脫穎而出。後來脫離“同豐”自己出來開商鋪,與本村尹德昆字瑤璋、尹茂啟字治賢合夥在濤雒開“和興”商鋪。後離開“和興”帶兩個兒子去青島發展。先在本村賀金林在青島開的總鋪號“德成祥”下設的分鋪“東太祥”當掌櫃,後自己出去開商鋪,創立“潤魯”商號,經營貿易批發業務,經過幾年發展頗具規模。尹德琳誠信經營,開拓進取,生意越做越大,成為青島商界很有影響的人物。

尹德琳待人和善,體貼員工。我二叔尹德寶1948年從家鄉到青島投奔於他,在他櫃上打雜,他對這個本家兄弟很是照顧,生活上體貼入微,青島臨解放時又把他送到上海,在上海郊區買了十幾畝地讓他種菜園。後來二叔的婚事也是他幫忙張羅,娶了碑廓牟家在上海做生意的牟官亭的二女兒為妻。

上海解放時,尹德琳去了臺灣,在那裡繼續投資歌珊棉紡廠,並投資華農、信農、華信三大紡織廠,產品行銷海內外,企業不斷髮展壯大。

尹德琳樂善好施,經常救難濟貧。他捐出二十萬美元,以獎學金形式資助貧寒子弟完成學業,每年有十餘人受到獎勵。後其子尹相潤捐款二百萬美元,設立“紀念珣若先生教育基金會獎學金”,而外兼其他教育事業。

尹德琳共有三次婚姻。原配莊氏(1895-1933)生二子。長子相澗,次子相澤。繼娶賈氏生三子相澄(留美機械工程碩士工程師)。賈氏於1946年去世後,又娶濤雒名門丁氏。丁氏是大戶名嬡,面貌端莊,性格溫柔,心地善良,因戰亂家道中落,逃難到青島,下嫁比他大十六歲的尹德琳做繼室,後生四子相源,最後與兒子移居美國頤養天年。尹德琳1974年病逝於臺北。

三、第三代人的輝煌

尹永慶家族第三代代表人物是尹相潤,字書田(1918-1992),畢業於青島商業專科學校,十六歲起到父親在濤雒的“和興”商號學習經商。

濤雒是歷史古鎮,建村始於漢代,自金代置鎮,是日照縣三個大鎮之一。濤雒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僅明清兩代進士舉人就二十多人,舉人以下數不勝數。當今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就是濤雒人。這裡有丁氏名門望族“曠視山房”、“五宅”、“翰林院”、“旗杆底”等幾大家族。濤雒是日照以南最大的商業重鎮,是重要的通商口岸,交通四通八達,更兼有堅固的城牆護城河保護,因此從歷史上這裡就是商賈如雲,店鋪林立,是經商作生意的寶地。

尹相潤十八歲跟父親去青島發展,在本村商人賀金林的總鋪號“德成祥”做學徒。由於他機敏幹練,誠實守信,深得賀金林賞識,被派往上海做駐滬代表,打理在上海的業務。

1942年,他在上海開辦歌珊棉紡織廠,並與父親在青島開澗魯商號。1953年,在臺北首創潤華染織廠。1965年,投資振豐、信豐兩紡織廠。1966年,再創華信紡織廠,產品首先打入美國市場,成為紡織業的外銷尖兵。為提高紗織質量,他於1968年在臺灣集資創設了華信紡織廠,以進口原棉及化學纖維為原料,生產棉紗及混紡紗,產品供不應求。1974年,他又以企業家的膽識和謀略,果斷決定創建潤泰紡織染整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率先織造“牛仔布”,質量達到國際標準,產品外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及歐共體市場,被國際客戶譽為“牛仔布”大王,並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從而完成他創立企業集團的宏偉大業。

尹相潤是家族的靈魂人物,是輝煌事業的開拓者,是造就第四代令世人矚目的商業鉅子尹衍梁的奠基者。他也是這個家族家鄉情懷最深厚的人。自改革開放以來,尹相潤數次回到家鄉,每次回來,他的思鄉之情都溢於言表,對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那樣親切,見到兒時的夥伴還親呢地稱對方小名,並饒有興趣地說起以前往事,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代。他每次都帶著家人回故鄉,讓他們感受回家的感覺,增進對家鄉的情感。他常說,我雖人在海外,但我的根在尹家厥頭,並告誡家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了家鄉,要葉落歸根。

1991年,他回到家鄉後與鄉親們促膝長談,拉家常,倍感親切。那天他的興致非常高,當時在場的族人有尹相倫、尹相江、尹永樞、尹德友等。當時,他懇切地向在場老少爺們及村裡領導等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就是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辦三件事:一是改善辦學條件,建一所高標準的學校,讓孩子們在一個良好的環境裡學習。在這之前,他曾多次到村小學實地考察,看到簡陋的校舍和環境表情很凝重。他表示回去後要做個計劃,捐點款,好好把學校弄一弄,徹底改變目前這種狀況。二是他向村裡提出給他一塊地皮,要投資蓋一所屬於自己的房子,以後回家時可以住一住,村裡表示同意後他非常高興。三是想委託本家族人共同參與把尹氏族譜續修一下。尹氏族譜最後一次續修是在1934年,現在續譜正逢其時,非常必要。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積極響應,並委託尹永樞牽頭推進這項工作。他說既然是尹氏續譜,便是尹氏全家族的大事,都要積極參與進來,每個尹氏族人都要捐點款不論多少,其餘全部費用由他出。遺憾的是,他回臺灣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的夙願未能實現,他的離去也使我們深深地傷痛和惋惜。

不知不覺二十年過去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彷彿就在眼前。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張古莊族人發起續譜倡議,得到全族人的積極響應,並聯合海族族人同時開展這項浩大工程。經四年多努力終於2014年告竣。先生未竟的心願得以實現,足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尹相潤心繫家鄉,熱衷公益事業。有一年他回鄉,看到村裡還沒接上電很不是滋味,於是捐款兩萬美元於1989年為全村接上電,結束了全村世代點煤油燈的歷史。

他家的祖宅有一處房子被村裡稱為“大樓屋”。所謂“大樓屋”,就是屋高3-4米,在房樑上蹚上木板而稱為閣樓。尹相潤父子去了海外後,這處房子就成了學校,從1952年開始,本村及周邊村的農家子女在此就讀,從這裡走出了無數學生和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大樓屋”,成為每個曾在這裡讀過書的人最美好的記憶。1983年學校搬遷,因老莊已不復存在,這處老房子也被拆除。

改革開放後,國家對有關房產進行退賠,這處“大樓屋”賠償上8700元,尹相潤全部捐給了學校。他還向日照一中捐款100萬元建教學樓,被稱為“書田樓”,另捐100萬元建了體育館。他為家鄉教育及公益事業做出的貢獻,將永遠被人們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也將世代感念先生的恩德。

四、第四代商業鉅子尹衍梁

尹衍梁,1950年8月16日生於臺灣,臺灣大學商學研究院碩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北京大學榮譽博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第一副院長。現任潤泰集團總裁,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財團法人,紀念尹詢若先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暨博士生導師,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暨研究所教授。

1991年,尹衍梁繼承父業並擴大經營。1985年成立光華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並引進美國安泰人壽保險公司在臺灣成立分公司。1984年起先後成立大華證券公司、華信銀行、大華證券投資信託公司。1996年起先後在臺灣及大陸成立大潤發聯鎖超市,遍佈大陸所有大中城市。2011年向美國國際集團併購南山人壽保險公司,旗下共有潤泰創新、潤弘精品工程及高鑫、零售等四家臺灣上市公司。其拓展的事業已跨越了其父尹相潤起家的紡織業,囊括了眾多領域。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設立了光華教育基金,在國內眾多著名大學都有投資,為兩岸的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近幾年,他又投資設立“唐獎”,啟動基金30億新臺幣。“唐獎”設置有四大領域,分別是“永續發展”、“生物醫藥”、“漢學”和“法治”。唐獎的頒授,不論種族、國籍,旨在鼓勵更多有益於人類的科學與人文方面的突破。每兩年頒發一次,每個單項獎可獲得4000萬臺幣獎金及額外1000萬臺幣的科研經費補助。其單項獎金數超過諾貝爾獎,是目前全球最高的學術類獎金。

我們回顧尹永慶家族的發展史,不難體會到,這種優秀的傳統和基因是可以傳承的。事實上,尹衍樑也正是數百萬中華尹氏的優秀代表,他傳承了中華尹氏家族性格特質中最優秀的部分。他說過:"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沒有人會在意名利,記得的一定是親情、友情與愛情,所以人生不外乎情與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愛國愛鄉愛家族的寬闊胸懷,還有至真至善的性格特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