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一段歷史的過往:“軍隊進入城裡,屠殺了城裡的居民,掠奪並燒燬了它,把它變成了廢墟,俘虜了所有活著的人... ... 屍體太多了,於是他們封鎖了街道 ”。

阿尼(Ani),土耳其卡爾斯省的一箇中世紀無人居住的廢墟,曾經美麗的亞美尼亞城市。阿尼古城坐落於歐亞大陸的交界點,如今是土耳其與亞美尼亞邊境附近的軍事區。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在微風徐徐的高原之上,罌粟花盛開的山坡上矗立著一座殘破的古銅色教堂,遍佈荒草枯木的寂靜山谷中, 蒼涼的風聲令教堂顯得格外凜冽。悠揚的河岸一邊是亞美尼亞邊境持槍的士兵,另一邊則是隻能靠想象,漂浮於廣袤的原野之上的一座千年古城。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公元5世紀時期,阿尼已經是一座區域戰略要塞。在隨後的幾百年裡,這裡一直被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輪番統治。公元9世紀,亞美尼亞王國巴格拉提德王朝的建立,阿尼才得到發展。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公元961年,阿尼是亞美尼亞王國-阿碩特三世將首都訂立於至此之後,阿尼進入快速發展期,至十一世紀初達到鼎盛,數不勝數的教堂拔地而起,加上地處絲綢之路的要衝,眾多商人也慕名而來,讓阿尼迅速演變成為魅力非凡的國際大都市。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昔日的亞美尼亞王國管轄的區域包括如今亞美尼亞和土耳其東部大部分地區,當時這座宏偉的中世紀城市是20萬人美麗的家園。輝煌的城池, 在昌盛時期阿尼曾被稱為「四十個城門之城」和「一千零一個教堂之城」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由於位處多條重要貿易通路上,東側的峽谷與西側的高山則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同時在各種文化和技術的交流之中不斷的擴張,更加使得這座城市生機勃勃。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城市中擁有許多宗教建築、宮殿和防禦工事,其中的一些曾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藝術性的代表。繁華的阿尼,一度成為與君士坦丁堡、巴格達、開羅齊名的城市,其文化藝術及建築均曾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但阿尼的繁華期持續不到百年,便淪為不斷出現的不同征服者的犧牲品。在加吉克一世之後,亞美尼亞王國發生了內訌而分裂,拜占庭帝國的入侵把王朝推翻。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隨後的數百年裡,阿尼被拜占庭、突厥、喬治亞各強國爭相蠶食,隨後蒙古帝國的鐵蹄將這裡蕩平,帖木兒王朝清掃般的掠奪,加上1319年的一場大地震,阿尼幾乎只剩殘屋破瓦,當奧斯曼帝國佔領此地時,阿尼早已退化了一個邊陲小鎮。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幾個世紀以來,阿尼經過戰爭的洗禮和種族及宗教的不斷覆蓋與洗刷之後,最終成為荒原上一座無人居住的空城!如今殘破的教堂、受損的壁畫,向世人們述說著阿尼的故事。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這座城市現存的許多教堂都非常漂亮,即使是在它們被毀的狀態下也是如此。其中建於公元1215年的聖格利高裡教堂(Tigran Honentz),土耳其語稱其為「有壁畫的教堂」,位於阿尼城的東護城河邊上,由虔誠的貴族Tigran Honentz所建。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外牆刻有很長的亞美尼亞銘文,教堂內部畫滿了關於「聖經」的壁畫,還有很精美的浮雕。教堂雖然遭受過很嚴重的人為破壞,但保存基本完整,無疑是阿尼的最亮點。其他,如千年歷史的宣禮塔-馬努埃赫清真寺等,都證明了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和多樣的文化影響。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2010年全球遺產基金將土耳其阿尼古城列為全球12處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之一。2013年,當地政府文化部門陸續開始整理阿尼古城遺址和部分教堂修護。在2004年之前,由於保護和歷史的成因,來此參觀或拍照都需要獲得官方許可。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如今儘管探訪阿尼有所改善容易了些。但來阿尼遊覽的人仍不多!沿著古城裡的小道而行,可探尋古城主要的建築。在峽谷荒野小徑上,去探秘那些尚存的教堂、古堡和廢墟,更是另類的一種情境。

土耳其荒原上的廢墟!四十個城門之城,述說著亞美尼亞昔日的輝煌

即使遭受過所有這一切,阿尼仍舊靜靜地矗立在那裡,從為數不多的精美建築、殘存的壁畫和雕刻之中,它述說著這個城市過去輝煌的樣子。或許那些曾經的巨大及不可思議,就像是一場海市蜃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