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西遊記》作為大眾所喜歡的神話故事已流傳幾百年了,繼之而興的戲曲、影視劇、動畫片、連環畫等藝術形式的傳播,則把師徒四人的形象帶進了億萬大眾的心裡。央視80年代所拍的《西遊記》電視連續劇的熱播更使人物形象得以加深,同時也是一種視覺上先入為主的整體認定,當然這些藝術造型都是符合美學標準的。不過最近影視圈又颳起一股西遊熱,國內外許多聲名顯赫的導演紛紛把西遊記重新搬上熒屏,經媒體披露的定妝照可以說是千奇百怪,尤其在孫悟空的形象介定上更引起了民間最大的爭論…

其實每一位讀者在讀書時,腦海裡都會有一系列畫面似清晰又模糊地進行著一個個場景變化。也就是說每一個讀者在自已心目中都有一種造型,所不同的是這種造型有可能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受到現成模式的影響----這就是影視劇或其他藝術形式留給我們難以磨滅的印象。但是幾百年前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候是還沒有這種模式,他作為開創者可以說完全是憑藉自己的“臆想”而來,也只有他的認識才是最正統的!當然已作古的吳老我們無法“顧問”得到,現在就只有從其著作中尋求探索一番,從而還其“返璞歸真”的本來面目。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一、 唐僧真解

唐僧是如來弟子金蟬子轉世,十世修行的高僧;幾個徒弟心目中的“老和尚”;妖怪們眼中“又白又胖”且具有延年益壽功效的美食。書中說唐僧因為一些原因是自小就出家修行的,原著中幾番都提到幾個徒弟在私下議論起師傅時都說他是“老和尚”,這本來是兩重意思的,說老是因為他做和尚修行已早,資歷已高,至於其年歲卻應當是正當壯年,否則女妖們也就不會搶著要“嫁”給他了。而且唐僧在五莊觀吃過人參果後,其實已可以說是長生不老,永保青春了,那麼他的年歲應當是固定在30-35之間。至於相貌來看,書中一直通篇在說“又白又胖”這幾個字眼,現在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中國的寺院佛像千千萬萬,哪一尊都是中國面相學中最“正統”的富態樣子,也就是說方面大耳、身材微胖、慈眉善目的樣子,而且男佛基本都沒有鬍子。就是菩薩如觀音、文殊、普賢也都是相當豐腴莊重的婦女形像。(五百羅漢題外,據傳五百羅漢都是強盜皈依而來,形貌自然兇惡,在佛教中也只是屬於護教、金剛、徒眾之類。)可以想象唐僧是金蟬子轉世,十世修行的高僧,根正苗紅,同佛相比相差無幾,可見吳老在人物塑造上也是有這樣一種審美認識的。所以現在人看來唐僧決不是電視中英俊儒雅的樣子,頂多一句“相貌堂堂”就得以概括了。另外,做為一名遊腳僧,靠乞化度日,身上的衣服也自然不會華麗。書中講的錦斕袈裟,也只是在倒換關文時作為禮服才穿一下,就是普通的袈裟,和尚們平時也是不會穿的。佛學認知者都知道,只有在大型佛會和法事中和尚們才會穿這種東西。現在我們看到唐僧頭戴毗盧帽,身穿袈裟的大法師形象都是來自於戲曲的最初創作,因為文學作品轉化為視覺效果是需要人物形象設定的,而且要儘可能的唯美,所以現在這種“唐僧”造型都是因為戲曲的上百年“約定俗成”流傳下來的。原作中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傍門見月明中有云:

那三藏光著一個頭,穿一領二十五條達摩衣,足下登一雙拖泥帶水的達公鞋,斜倚在那後門首。說的雖然狼狽,可見唐僧是個遊腳僧樣子無疑。就是在一種非常普通的情況場合下,也頂多是戴一頂普通佛帽再穿一身普通的僧衣而已。至於這種最符合唐僧根本形象特點的造型,就只有在連環畫“女兒國”中有過看到而已。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錢笑呆所繪《女兒國》中的唐僧,普通僧衣僧帽,基本符合唐僧白淨微胖的設定。)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聶遠的唐僧,衣服基本還行,但是外形太清瘦剛毅了些...)

二 孫悟空真解

孫悟空是“西遊記”作品的主角毋庸置疑。我們看到的各種孫悟空造型可說不下百種,但是人們依然在憑著自己的好惡在不斷演變著猴子的造型,我甚至還見到過“金剛猩猩”的悟空造型!可是我們必須公正公平的去發掘吳老最初的孫悟空樣貌特徵。仙胎孕育的石猴在當上了猴王之後改名“美猴王”。大家來看這個“美”可不是誰都可以“自認”的,也只有採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合成的“仙胎神種”才能孕育出美貌的樣子。雖然是隻猴,但絕對是個英俊瀟灑的猴,絕對是一個超級的“猴帥哥”。可是再美的猴用人的標準去衡量,他也只能是個醜陋的“人”。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有云:祖師道:

“你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原來那猴子孤拐面,凹臉尖嘴。又云:那魔王見了,笑道:“你身不滿四尺,年不過三旬,手內又無兵器,怎麼大膽猖狂,要尋我見甚高下?”第四十四回 法身無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中有云:磕額金睛幌亮,圓頭毛臉無腮,諮牙尖嘴性情乖,貌似雷公古怪。全書多次提到孫悟空的相貌舉止,在此不再贅述,可以說明的是孫悟空猴樣無二,做為精怪,他應當是在努力的模仿著人的樣子。這裡提到的身不滿四尺,年不過三旬需要說明一下。古代的尺子比現在的尺子度量要短,就是按現在的尺子計算,四尺也不過一米三三而已,拋開妖怪故意嘲笑誇張的口吻不說,老孫也絕對是一個“嬌小玲瓏”的身材,在我們現在人眼中一個十來歲孩子的形架而已。另外,到底是個仙胎,就是與眾不同。在鬧天宮之前,閻王就算出他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可在那魔王眼中仍是個年不過三旬的漢子,也就是說二十幾歲的青壯年。更況且這猴子在後來鬧天宮時,前後吃了上百個蟠桃,偷了不下幾百顆金丹,早就可以說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了,到後來那萬年人參果,不過吃了一兩個湊湊趣而已。可想而知孫猴子外在精氣神有多高,那可真不好形容,反正就是個“精幹”。自打老孫跟了唐僧作了和尚,在腰間圍了塊虎皮,頭上配了金箍,這兩樣就成了孫悟空最標準的裝飾了。孫悟空又叫孫行者,在僧眾之中行者的外貌特徵是很明顯的,就是頭上有個戒箍,披散著頭髮。我們都知道唐僧為孫悟空裝金箍時是用一頂花帽託化變的,騙的老孫戴在頭上,就再也拿不下來了。那麼行者的身份是符合了,可是就不應該再有帽子戴著了,而且書中每一次同妖怪賭鬥砍頭時,對方的刀劍也都是砍在“光”頭上。至於有些形象不是戴著“佛帽”,就是六稜壯帽,其實都是不符合他“行者”身份的。
所以孫悟空的形象應當是“六小齡童”在高老莊收八戒和三打白骨精時的那身打扮最為貼近原著。而且細心的觀眾可以看出80年代“西遊記”拍攝時六小齡童戴的面具換了好幾套,每換一套就比原來變的更為清秀漂亮一些(90年代續集不算,那樣子不能同日而語)。到最後本來的“紅臉灰毛”都變成了“白臉金毛”,雖然是越來越好看,可在我看來還是最初的造型更符合猴樣,也更形象一些。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相較而言,這集六小齡童在最初的外貌以及裝束上還算基本吻合原著一些,但是也有一定差異..)

我習慣於從畫作中尋找人物造型的定性,於是我翻看了一些資料及全套《西遊記》連環畫。林林總總,還真有畫的好的,且令我無比喜歡和激動。比如“連環洞”“真假孫悟空”“智戰三魔”“靈山參佛祖”等,可是他們個個頭戴六稜壯帽,扎巾斂袖,一付草莽英雄的樣子,沒有一個符合吳老對“孫悟空”的設定。這又是戲曲在塑造人物時造成的後果,這種“約定俗成”已延續百年,且左右了後代藝術工作者,實難以還“行者”一個真實。雖然現在我十分喜歡那幾種畫作風格,但是也不能拋開自已“追根溯源”的本意。思來想去孫悟空的形象真解也只有下在80年代“六小齡童”在三打白骨精的“孫悟空”造型上還合適一些。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這是試拍除妖烏雞國中的造型,雖然外形更粗糙一些,但平心而論這份野性其實更加符合原著一些...)

三 豬八戒真解

豬八戒在這部小說中其實是一個相當大的亮點。許多人在瞭解“西遊記”故事時,首先記住的往往不是孫悟空反而是豬八戒。當然這句話可能有失偏頗,我是以我自己的經歷從而認定的。幼年時我初次接觸“西遊記”最先看到的是“高老莊”這本連環畫,當時那個豬首人身的怪物便牢牢的抓住了我的心。到二十幾年後,我六歲的女兒在看動畫片時,最先記住的依然是豬八戒。現在我兒子兩歲半,什麼事也不懂,電視的演播讓他最先記住的仍是豬八戒,話也說不準卻吵著讓我打開電視要看“八八戒”(並非錯字或重複)。這說明什麼?說明豬八戒的形象刻畫塑造的相當好,頗有“配角搶戲”的味道。當然這是綜合認定的,因為太嚴肅正統的正面形象未必都使人人叫好,反而一兩個詼諧、有趣的小人物卻很出彩。吳老在小說中對豬八戒這種可笑、可愛、以及性格中的許多弱點刻畫塑造的相當到位,也十分貼近於普通人性,而且繼之後出現的各種藝術造型也是十分成功的,讓人可以過目不忘。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高老莊連環畫內頁形象設定,豬八戒長嘴大耳身型粗夯...)

現在一般豬八戒的介定均是個“家豬”的形象,可是翻看原著才發現這也是個誤導。首先,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中有云:卷髒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又云:觀音按下雲頭,前來問道:“你是那裡成精的野豬,何方作怪的野彘 ,敢在此間擋我?”再雲:玉帝把我打了兩千錘,貶下塵凡。一靈真性,竟來奪舍投胎,不期錯了道路,投在個母豬胎裡,變得這般模樣。是我咬殺母豬,可死群彘 ,在此處佔了山場,吃人度日。而且全書許多地方都說八戒黑臉短毛,長喙大耳,腦後鬢長…… 這些內容比較詳盡的說明了八戒的外貌特徵,可見他是隻“野豬”無疑。縱觀全書多處對於妖精的外貌描寫,他的形貌也是其中比較兇惡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他投錯胎後兇殘的殺害了“孃親”,並殺害了“兄弟姐妹”及其他的同類,這才佔了這片屬於“野豬群落”的山場,吃起人來。並且他的大長嘴還時常做為一種使力工具,如用嘴拱出個草窩睡一睡,把三清神像拱下供桌,拱個土坑埋葬被孫猴子打死的強盜,變個大豬拱開八百里稀柿同…… 現在許多藝術工作者把豬八戒定型為“家豬”的樣子,臉白了,嘴短了,雖然是俊多了,可是與原著卻相去甚遠了。當然這裡面也有外型設計時無法揄越的困難,耳朵還好說,那長嘴實在難搞掂,綜合下來,我們才看到幾部不同影視劇中豬八戒的樣子。而這一點上戲曲舞臺卻又“約定俗成”的很好,一直保持著“長嘴大耳黑麵的野豬樣子”。但是那個臉殼確實很假,使人缺少認同感,所以今後的藝術工作者希望可以攻克八戒長嘴這道難關,也還“八戒”一個真實。

另外書中一直說八戒身材粗夯,有把子力氣,可見肚大腸圓身材高大不假,而且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全書至“通天河”為止,書的近一半內容大都是講老豬挑擔。就是後來西天如來封證功果時也說他“保聖僧在路,卻又有頑心,色心未泯,因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可見一路上辛苦挑擔這活多是老豬之功。(關於沙僧另有一言)

還有關於八戒身上的服飾,書中一直說他穿一件皂錦直裰,在此我們不再過多的論述。而且原本他頭上也是無帽的,那帽子是戲曲在創造“豬八戒”時,為了掩飾長嘴大殼及蒲扇假耳的連接,才有意設計的這麼一種裝飾。這在電視劇中也同樣有所體現,都是為了掩飾“有可能的穿幫”,不過為他安上個帽子整體形象顯然是順眼的多了。現在綜合來看只有在《西遊記》連環畫“高老莊”中的“豬八戒”樣子最貼近於原著,尤其是連環畫的封面----那個被孫悟空捆著側身跪著的八戒再形象不過了。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實則豬八戒是頭黑色野豬,不是白色家豬,目前這個形象基本吻合...)

四 沙僧真解

沙僧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忠厚誠實默默無聞的取經跟班者。似乎平凡的沒有一絲聲響,只在流沙河張狂了一陣;“黑水河”施了一番勇力;“真假孫悟空”上了一趟花果山;也算英雄了一把,再就沒什麼可圈可點的作為了。但是紅花還需綠葉扶,他們露臉的時候,堅守行李馬匹,照顧師傅的生活起居卻都是老沙在做,所以說缺一不可,只不過職份不同罷了。然而也就是這份沉寂的作為,卻讓沙僧在師徒四眾的形象中成為與原著反差最大的一位。

同是在第八回中,沙和尚首次露面書中寫道:他生的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長不長,短不短,赤腳筋軀。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獠牙撐劍刃,紅髮亂蓬鬆。一聲叱吒如雷吼,兩腳奔波似滾風。請看一看這相貌怕也不怕?而且我們知道,西天路上唐僧帶著的三個徒弟走到哪都嚇的人夠嗆,都說他們是妖精。可確實也就是嘛!一個猴精,一個豬精,一個夜叉。“夜叉”這個詞是自始至終用來評價沙僧外貌的。想一想動畫片“哪吒鬧海”中的巡海夜叉,再不然看一看廟裡塑的一些小鬼,都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沙僧總不至於長一個“鬼頭”,畢竟是一個捲簾大將臨凡呀!所以經考證,他應當是和現在寺廟山門內的四大天王模樣相近。古代人在形容心目中的英豪時,一個是臉的顏色不同,二是頭髮鬍鬚有異,三就是身軀猙獰。這也是一種誇張,及一種渲染方式。(戲曲中形態各異的大鬍子花臉就是這種認識的一種具體表現。)幾百年前吳老就是這樣的一種認識,更況且他創造的是神化故事,那想象可如“天馬行空”般自由,他那個時代迷信色彩充滿整個社會,見的鬼神塑像也是舉不勝舉啊!所以一個惡神的形像很容易在腦海裡定格。

還有我們都知道,沙僧也叫沙和尚。書中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淨中有云:三藏見他行禮,真像個和尚家風,故又叫他做沙和尚。我們都知道和尚和行者從外表上是有區別的,和尚是光頭,而行者是散發且頭戴戒箍。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沙僧就成了一個“行者”呢?這就又要揭戲曲的老底了。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本來也是和尚,但在“野豬林”這出戏中為了形像上的好看,變身成了行者的樣子;西廂記中那寺裡跑出去搬救兵的和尚,也成了行者模樣;包括現在我們講的沙僧也是這樣變身的。我翻看了一些早期繡像版的《西遊記》原著,至少看到三種不同的沙僧造型,其中最粗糙的那個繡像中,師徒四人都還保有吳承恩設定的最初的原貌。說不清是什麼時代的東西,但一眼就可以看出畫作中體現的長久歷史感覺,沙僧在這裡面也還是個普通和尚的樣子,只是樣子猙獰一些,而且手中那杆“降妖寶杖”也同我們現在認識的大相徑庭。

原作中第二十二回有云:八戒“舉鈀”架住道:“你是個什麼哭喪杖,叫你祖宗看杖。”又云:

我這寶杖原來名譽大,本是月裡梭羅派。吳剛伐下一枝來,魯班製造工夫蓋。裡邊一條金趁心,外邊萬道珠絲結。名稱寶杖善降妖,永鎮靈宵能伏怪。這說明寶杖就是一支類似棍棒模樣的杆杖而已。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月牙鏟杖”,我真不知道古代是不是真有這麼一種佛家器械?據我所知,就是水滸魯智深用的那根杖,原本也就是支鐵桿杖而已。關於這點實難再找資料進行考證,但可以說明的是沙僧用的絕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月牙鏟杖”。或許在戲曲創作時,沙僧和魯智深本來就是互相借鑑的吧!

另外《西遊記》原著中是從第五十一回才開始描寫沙僧擔著行李,這之前一直都是豬八戒在擔著。大概吳老在這個時候也感覺出沙僧的人物塑造有些輕飄、蒼白、有點擺過場,所以只好付於其一付重擔還將就說的過去。但是到了後來如來封證功果時,卻又與沙僧這樣的評價“幸皈吾教,誠敬迦持,保護聖僧,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這是原作中非常矛盾不嚴謹的地方,在此也不好深究。綜上所述,我們看到了一個“滿臉大鬍子、濃眉大眼、相貌堂堂、雄壯威武”的“行者”沙僧,他手持一柄“月牙鏟杖”,肩挑取經的行李。可其實卻是個與原著完全不甚靠譜的人物!

現如今叫我找出最貼近於原著的沙僧來,我只好把那個粗糙的也不知是什麼歷史時代留下來的繡像拿來湊一下,因為遍尋資料及畫作再無一個合適的了。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沒辦法,實在找不到最相似的那款,當然就是找到,也是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大和尚樣子,手裡就根棍子。)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這個倒是黑不黑藍不藍的晦氣臉,可鬍子又不是紅色的?)

追根溯源《西遊記》師徒四人形象真解

(這個倒是紅色鬍子,可臉色卻又不夠晦氣,但這款要是一直延續下去,還相對吻合很多...可惜啊!沒有...)

師徒四人的形象追根塑源終於完成了,但是如同我前面提到過的一樣,大眾已認可,並已成定局的師徒四人形象是符合審美標準的,只不過細節上可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但並不影響整體大局。而且吳老在幾百年前的審美感覺和認識,同我們現在顯然是有相當差距的,我們只是研討了一下他的本意,發掘了一下西遊記人物的基本特點而已。洋洋灑灑千言字,只願讀者自思量,能說一句“有趣”或者“費心”我願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