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隨著美國政府批准向臺灣出售66架全新制造的F-16 Block70型戰機,有關臺軍同時使用兩款不同版本的F-16V的討論就成了臺灣媒體的一個重要話題。畢竟臺灣是一個軍方在引進外國武器時“苦衷”頗多,而島內媒體懂得不多卻自信爆棚的地方,所以給軍方挑刺這樣的事情就在所難免。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媒體嘛,多多少少都有這種自負的性格

不少臺灣媒體在臧否這筆軍售的時候,就提到了這批全新的F-16V與臺軍之前從F-16A/B升級而來的F-16V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就是二者使用的發動機完全不一樣之前的F-16使用的是F100-PW-220發動機,全新的F-16 Block70使用的是F110-GE-129發動機。雖然同為F-16,但使用兩個不同廠家的發動機,意味著臺軍要為一款戰機準備兩套完全不同的後勤維護體系,想來相應的成本開支都會增加不少。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臺軍F-16A/B使用的是F100-PW-220渦扇發動機

這種想法應該說多少是有點合理性,畢竟對於同一大類的機型有兩套不同的發動機後勤保障體系這事兒,想想也是挺遭不住的。不過按照臺軍整個F-16V計劃(包括改裝機和全新機)的來龍去脈看,臺軍最初是想給早期的F-16A/B換裝F100-PW-229發動機,如果這一計劃成型,則後續再採購使用同款發動機的F-16 Block72版本的F-16V就顯得比較理想。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臺軍全新購買的F-16V使用的則是F110-GE-129

但這個看起來很科學的方案從一開始就受到了預算規模的嚴格限制:F-16A/B的升級案因為經費的限制,被迫放棄了換裝F100-PW-229發動機的設想,只能湊合在推力較小的F100-PW-220發動機基礎上升級雷達和航電,也必然會帶來機載設備供電需求增加導致發動機可用推力受影響的問題;而在採購新的F-16V時,按照熟悉採購案的人員的說法,F100-PW-229發動機的報價也比F110-GE-129高出不少。既然老F-16升級也沒有換髮,在“完全通用”無法實現的情況下,臺軍最後乾脆選擇了便宜的F110發動機,至少價格上還能省點兒。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臺軍本來是有望將新老F-16V的動力統一為F100-PW-229的,當然那樣採購上更花錢

實際上,在臺軍決定放棄為升級到F-16A/B換髮的那一刻起,想指望新老兩代F-16V在發動機上依靠同屬普惠這點優勢“通用”就已經失去可能性了。雖然F100-PW-220和F100-PW-229在發動機編號上只有後綴上的微小不同,但在結構上的演進變化已經非常之大。F100-PW-229相比之前的220發動機在固定頭錐、3級風扇、高壓壓氣機葉片、燃燒室長度、低壓渦輪及高壓渦輪材料材料、加力燃燒室、發控的FADEC系統都進行了重新設計,基本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通用”的地方了,操作和維護人員的培訓,備件和維修設備實際上都要從頭開始。到這個份上,用新的F100和F110發動機在依靠後勤省錢省事上的差別相當有限。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雖然說起來都是一條線上的發動機,但其實這並不能帶來太多的後勤“通用”

類似的情況在不少其他的國家的空軍中其實也有體現。比如說之前施佬和揚基在直播“坦克兩項”的間隙談及的俄羅斯列裝的新一代戰機發動機的後勤保障問題。在俄羅斯總統普京欽定要在2020年就開始成批量生產蘇-57之後,俄軍目前正在進行批量生產的主力戰機型號裡除了米格-35之外,就都是使用土星-留裡卡渦扇發動機的蘇霍伊飛機:蘇-57、蘇-35、蘇-30SM三款多用途戰鬥機和蘇-34戰鬥轟炸機。但這四款飛機使用的發動機型號也各不相同——蘇-57目前使用的是被稱為AL-41F1的“產品117”發動機,未來還將換成“產品30”發動機;蘇-35使用的AL-41F-1S,即“產品117S”;蘇-30SM使用的AL-31FP;蘇-34使用的AL-31F M1。如果加上現役的蘇-27系列的AL-31F和蘇-33使用的AL-31F3,就是一共7款發動機。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由近及遠分別是蘇-27SM3、蘇-30SM、蘇-34和蘇-35

這其中AL-31F3目前主要用於出口,隨著俄羅斯海軍米格-29K的逐漸入役,現役的蘇-33所要消耗的發動機數量也相當有限。AL-31F作為標準型也是其他這一串發動機的基礎,俄軍的維護經驗倒也豐富。但是剩下這幾款發動機各不相同,結構差異也不算小。AL-31FP的區別主要在其使用了AL-100矢量噴管;AL-31F M1則使用全新的4級924mm風扇,直徑和空氣流量都有增加,渦輪部件也和AL-31F不同;AL-41F-1S也使用了一款新的且不同於AL31FM1的4級風扇,直徑為932mm,燃燒室的材料也進行了更換,加裝了矢量噴管,換用了電子機械式控制,並使用無氧啟動系統;AL-41F1則更是聲稱相比AL-31F,包括高低壓壓氣機、燃燒室、加力燃燒室等80%的零件為全新設計,並使用推力矢量系統和FADEC系統;至於“產品30”這種據稱連核心機都不一樣的產品,那自然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當蘇-57的量產計劃被加快之後,發動機種類的複雜程度就更高了

在俄羅斯國內,由於俄羅斯空天軍一般儘量會將使用同型號發動機的戰機統一編制使用,在多數單獨的作戰部隊裡這麼多發動機種類的問題倒是沒啥關係,但一旦這麼多發動機種類集中到一個機場的時候,機務人員的噩夢就這樣來了。而這樣的“噩夢”現在不在別處,就在俄羅斯唯一處於實戰狀態的最前線——敘利亞的赫梅明空軍基地。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怕什麼就來什麼,赫梅明基地雖然只有一個旅規模的戰機,但基本算是俄軍現役大全了

除了蘇-24與蘇-25這樣的老型號之外,赫梅明空軍基地裡日常部署有蘇-34、蘇-30SM、蘇-35、蘇-27等至少四種蘇霍伊戰機。蘇-33和蘇-57也都曾經“到訪”過赫梅明基地,面對四種以上要麼“不大一樣”要麼“大不一樣”但卻又有頗多相似相同之處的發動機,且每種發動機的總數都不是太多的情況下,俄羅斯空天軍的地勤人員確實會有不少的牢騷。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這還有偶然來串門的蘇-33,用的發動機啊,也不一樣

不過對於解放軍而言,這個發動機型號的問題,某種程度上還更加麻煩。中國不僅有歷年來引進的多種型號的AL-31F系列發動機,還有自行研製的渦扇-10“太行”系列渦扇發動機,未來還有更加先進的渦扇-15發動機,以至於解放軍同時使用的渦扇發動機種類也許更多:蘇-27SK/UBK、蘇-30MKK、殲-11戰機使用的是AL-31F;殲-10A/S使用的是AL-31FN;殲-10B/C使用的是應用AL-31F M1升級技術的FN;殲-15目前使用的是AL-31F3;蘇-35使用的是AL-41F-1S;殲-11B/BS目前使用的是渦扇-10A;殲-16使用的是渦扇-10B;殲-20目前量產的型號使用的是中國改造過的AL-31F,即將量產的型號使用的是“太行”發動機(具體型號和其他戰機不同),未來還計劃裝備渦扇-15發動機;而殲-10C及其後續發展型號也要使用機匣下置的“太行”發動機型號……

航發“通用化”,臺軍難,俄軍難,解放軍也難

▲ 殲-20一個型號未來可能要有三種不同發動機的亞型同時服役

這還沒算上如果國產矢量噴口投入使用之後衍生出來的其他型號。顯然對於解放軍來說,簡化發動機型號和種類的必要性甚至比俄羅斯更加迫切一些。儘管這種局面的出現和我國在21世紀初航空工業在動力領域兩條腿走路的局面有關,在當時也確實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選擇,但在國產航發的性能水平不斷提升,可靠性逐漸趕上,產能產量也進一步擴大的今天,使用國產發動機來適度簡化解放軍機隊的發動機型號,改善和減小機務部門面對多種機型時的保障壓力,也許會成為一件值得認真考慮的事情。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併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