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桐城”

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桐城”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開展“千家萬戶訪平安”活動

持續開展“千家萬戶訪平安”活動,釐清治安隱患;深入推進普法依法治理,防風險、保平安;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積極轉變作風,促進矛盾解決……今年以來,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由市委政法委牽頭,市紀委、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司法局聯合推進,我市積極推廣應用以“六大行動”和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建設為核心的鄉村治理“桐城模式”,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政府上門服務,有問題現場就能解決,社會治安也好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我感覺太幸福了。”太平社區的王澤生老人在“千家萬戶訪平安”走訪過程中向記者講述生活的變化。

從歡笑陣陣的蟠龍村瓜果採摘園到馳名中外的六尺巷,從遊人如織的孔城古鎮到剛剛開園的木魚山公園,融融日光下,桐城這座小城正散發出勃勃生機,近年來的變化,引來了無數讚歎:“千年文都發展潛力大。”

上下一心促共建。先後開展基層組織提升行動、廉政風險防控行動、幹部作風提振行動、社會穩定保障行動,印發並制定了《桐城市2019年“美麗黨建”暨“456”行動計劃三個清單》、《桐城市群眾安全感、政法機關滿意度提升工作實施方案》、“先鋒指數”考評辦法等制度,開展換屆“回頭看”、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參與“973陽光熱線”線上問政和作風效能建設“每季一評”,不斷夯實基層黨組織力量;深入開展“千家萬戶訪平安”大走訪活動,建立平安建設聯繫點制度,開展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等部門聯動機制,不斷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調解機制;先後開展懲治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鐵路沿線外部環境綜合整治、沙石土、交通秩序等專項整治行動,快、準、狠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全市基層調解組織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732件,調處成功率98.3%……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社會治安環境進一步得到淨化,群眾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源頭化解促共治。龍眠街道綜治中心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社區人口流動性強、居民治理參與積極性低,管理難度大,推行了網格化管理後,不僅提高了基層治理水平,更成為了確保社會穩定的制勝法寶。”近年來,我市以“互聯網+網格”為切入點,按照“全科網格”思路,推進“多網合一、人員融合”,城區共劃分122個網格,14個聯勤聯動單位執法服務力量下沉社區,先後投入280萬元建設“文都e家”社區治理一體化平臺,打破人社、民政、殘聯等20個部門的信息數據壁壘,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網格員負責信息採集、日常巡查、現場處理等。同時,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社區共治,社區居民通過微信“掃一掃”反饋問題,實行居民下單、政府接單,初步實現了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激發居民自治熱情,基層治理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桐城”

圖為太平社區網格員接受培訓

美麗鄉風促共享。大力推動法治農村築基行動、美好鄉風塑造行動,先後開展公檢法司“四長”聯合接訪活動8次、各類法治講座80餘場、法律培訓240餘次、送法下鄉活動和法律諮詢60餘場,讓群眾享受“觸手可及”的免費法律諮詢服務,推動形成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依託,開展志願服務制度化,廣泛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活動,組織開展“美德少年”、優秀童謠徵集、經典誦讀等活動,激發並培養市民愛家鄉、建設美麗桐城的“主人翁”意識和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推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建立完善“一約四會”制度,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弘揚公序良俗,引導廣大村民講文明、改陋習、樹新風,營造秩序良好、健康淳樸、文明和諧的社風民風,促進法治、德治、自治有機融合,推動實現村級全覆蓋,為實現全市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序、建設富美桐城提供有力保障。(趙玲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