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有必要都搞課題研究嗎?

教育快遞


中小學教師有必要都搞課題研究!

至於評高級職稱教師,要求有課題,這也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據在。畢竟這是評高級職稱,不是普通職稱,本來就對教師的職業素養要求要高一些。

一個從來沒有從事過課題研究的人,事實上,很難真正被稱為“優秀教師”。

真正的優秀教師,一定是“理論與實踐齊飛,課題和成績共舉”的人。

一、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這幾年教育改革步伐很快,新理念新模式層出不窮,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也在不斷加強,一些新技術新手段在教育上的應用,也帶來了來很多挑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一個優秀的教師,既要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又要不斷適應素質教育對我們老師提出的新要求,要把教育教學工作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從教師匠轉為教育家。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都專門成立了教育科研機構,一般都叫教科所,如果你還認識不到教育科研到重要性,那麼,國家和各極政府難道對些重視還不是說明了一切了嗎?

二、解決教育實踐問題的需要。

搞教育科研,做教學課題研究不是為了發幾篇論文,不只是為了評職稱。當然,評職稱需要有論文、專著也正常。真正的教育專家和優秀的教師,只是為了解決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從而從科研中尋求最佳答案。為了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包括教學實踐的問題、學生行為習慣問題、情感與道德表現問題、管理問題、體制機制問題、教育技術秘信息手段問題、教育輿情應對問題、新型家校矛盾與衝突問題,以及還有學校管理模式上的問題等。

很多教師或回答中,反對一線教師搞科研,實際上反對的是那種脫離教學實踐的課題,反對的是形式主義上的課題。那些大而空、假而全的課題,對一線教師和學生來說徒勞無益。

三、有助於形成教育科研意識。

教育科研在學校發展中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永遠是第一生產力。同樣的,教育科研也是助推教育發展的第一生產力。

一線教師,包括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工作,有助於幫助他們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踏實的科研精神。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從事教育科研,通過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並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遠。

科研是指引教師前行的明燈。從事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使我們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教學。

當然,一線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教師,不需要從事大而全的課題,一些小課題研究,小問題解決,完全可以作為教師思考與研究的對象。也不一定非要每一個老師寫課題報告,負責課題項目,無論是深度參與,還是親自主持,無論是配合研究,還是獨立反思撰寫,教師的課題,從來都在身邊並不遙遠。

教育行業的科研改革,最需要的,是摒棄形式主義與功利色彩!

而科研精神,必須要為每一個教師所有。


傾聽花開


中小學一線教師搞課題研究純粹是瞎扯淡!作為一線老師,根據教學實際,寫一些心得、反思之類的無可厚非,讓老師去研究什麼課題,就顯得過於勉強,既然是課題,那就要那些搞研究的人,根據眾多的個體現象去優化總結出普遍的結論,再經過返回個體進行論證,最後形成可以實施的值得推廣的一些經驗或模式。如果一個學校、一兩個老師就能研究出課題,那要那些所謂的學者、專家幹嗎?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至於怎麼教,各有專長,各有特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能夠讓學生認真、主動、樂意且快速掌握所學知識,就是好的教學。老師就是運用自身特長去高效率提高教學效果,其他的則由所謂的專家來發現眾多個體中的亮點,並加以研究推廣。


真心的好人111


中小學教師都搞課題研究其實是浮誇風,多年來的課題研究有什麼成果?東拼西湊,剪裁剪裁而已。每篇論文都只是天南發地北,面子工程罷了。 本人從教三十多年,前二十年沒有什麼課題研究,隨著教育的改革發展,各種各樣的教育理念曾出不窮。其結果如何?只是瞠目結舌。 回想當年在某地聽公開課,借用某實驗小學的學生,一堂講讀教學是:你讀讀,他讀讀。你真棒!你厲害!誰對誰錯沒去評,快樂教育就這樣。一堂課四十分鐘,誰會誰懂?連我聽課的老師都沒弄𢤦。 所以說,很多課題只是花拳秀腿,。 讓老師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算不錯了。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學會技能比什麼都重要。為什麼非要每位老去做高大上的課題研究?課題研究不是一年兩年就能見成果的,更不是每位老師都能研究出適合大眾的教法學法,每位老師都成好專家學者可能嗎?


蘇沛歌天


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需要,中小學教師有必要進行課題研究,但研究的成果一般都很難推廣!

我最近幾年都在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幾乎每年都要承擔一個課題,已結題的有3個,分別獲得市普課題一、二、三等獎。其中2016年,被區教科體局評為教研科研先進個人。

課題研究的意義在於:

一、課題研究是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中小學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學習,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二、課題研究,促使教師專業知識科學化、系統化。

三、課題研究,有助於形成較強的教科研意識,培養嚴謹的教風。

四、課題研究也是某些地方評定高級職稱的必要條件。

課題研究,雖然很有必要,但研究出來的成果也是尷尬的。

很多獲得省、市一等獎的課題研究成果,在推廣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這是不是也可以當做一個課題研究來探討呢?


Lance課堂


中小學一線教師搞什麼“課題研究”都是一些勞命傷財、害人害己、違反教學常規、為了進職稱的浮誇虛假行為!

一、勞命傷財:花去教師個體本人大量精力,佔用了大部分教師大量的教學時間,如果大面積地進行,還要花去學校和個人大量資財;

二、害人害己:學生是受害最嚴重者。花了大量時間去“研究課題”,究竟有多少時間去面對學生實施課堂教學?教師失去了大量教學時間,學生成績會好嗎?學生成績低劣又牽連到個人職稱的升級。結果...

關於違反教學常規就是完全打亂一線教師正常的教學計劃、進度等...;浮誇虛假方面,這是眾所周知的,在此就不一一細述了。


長庚不老


職稱決定工資!今年河南新發布的的職稱標準說要讓老師們歡呼,因為取消了對“論文”的要求!可是取而代之的,是所謂“課題研究”愈演愈烈!校級、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層層有指標,一環套一環,論文一發就有,課題從”申報”到”結題”需幾年時間!得不得獎還看又沒關係;搞課題,格式、內容更加龐雜,得花時間到處複製蒐羅,打印、複印、裝訂成冊,打字複印店發財了;過去論文還是自主去買,一手交錢就能一手拿貨,複雜的”課題”指標不是一般老師能隨意獲得的,卡老師的招數越來越細越來越多!


例外旁觀者


課題研究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中,很多老師當成了負擔,根據我自己的實際情況談一下自己的課題研究經驗。

我在2009年開始教授通用技術教學,當時山東高考考基本能力,通用技術學科開始得到學校的重視,但好景不長,2013年山東高考把基本能力考試取消,通用技術就成了沒孃的孩子,很多學校不再開設這門課,很多通用技術老師又回到了信息技術、物理等教學崗位上,當時,也讓我去再教物理,我堅持沒有去,因為我在通用技術課中加入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鼓勵學生髮現身邊的問題,善於解決問題,並及時梳理解決方案,一是把好的解決方案轉化成創意、發明,再申請為國家專利。二是孵化成實物作品,形成成果。並且在學校裡舉行大型的技術作品展,得到學校領導和學生的認可。當時還是自己單打獨鬥,在出現瓶頸的時候,我們學校領導建議是不是做一個科技創新方面的課題來進行研究,一是組建創新教育團隊;二是總結梳理創新教育經驗。於是我們申請了山東省教育廳教科所“十二五”重點研究課題《普通高中科技教育與創造力培養研究》,通過課題研究,不斷提升我們通用技術教師科研能力,促進科技創新教育校本化的實踐研究。這項課題已經在2015年順利結題,後續我們進行了多項課題研究課題。

現在我們開始了師生同步的《黃河口溼地資源保護》課題研究,有通用技術、地理和生物教師組成研究課題教師團隊,高一和高二各有30名學生研究分課題,“黃河口溼地資源保護與開發”為主題的實驗探究,利用現有的生物學、統計學、實驗調查等知識,提出各自的探究問題,或個人、或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查閱論文、請教老師、實地考察等,此項課題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下面分享幾張課題研究的圖片:

研究課題開題

學生開題彙報

如果把課題當成了負擔,當然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當成實際的教學的“利器”,會給教師的成長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

我是愛造物的崔老師,希望和大家一起多交流。


愛上造物


不請自來。

部分中小學教師的卻有必要搞課題研究,但是把課題研究同職稱掛鉤就有些不切實際了。

個別中小學教師搞課題研究的意義。

中小學教師站在教育的絕對一線,日常面對的就是學生,所以課題研究得出的結論基本上都是通過實踐檢驗的,比那些所謂的專家閉門造車更有意義。特別好的研究成果更容易在一線推廣。

中小學教師搞課題研究的阻力。

  1. 沒有時間。現在中小學教師的時間基本上都被、無意義的手寫備課、課後反思、改作業、教學日記、上公開課、為迎接上級各類檢查而做假檔案、處理學生間雞毛蒜皮的糾紛、寒暑假期間還要面類似班主任培訓、校本教材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師德師風培訓等千奇百怪的培訓……。

  2. 沒有精力。中小學教師的日常工作可謂繁雜不堪,而且當前社會家、教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教師處理日常工作都已經是疲憊不堪,難以承受,對於這種勞心費神、費精力腦力的課題研究,基本已經是力不從心了。

  3. 沒有能力。目前我國絕大部分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為本科以下,所運用的教學方式、掌握的教育理論知識也都是基礎性、規律性,突然要選擇一個新的領域進行深入的,系統的、完整的研究,不可謂不難。據我所知,很多為了職稱而進行的課題,大多數都是通過粘貼、複製、縫縫補補而來,是絕對意義上的形式主義。

總之,理論上來說中小學教師搞課題研究是有利於教育教學活動的,但是由於我國中小學教師目前並不真的具備搞課題研究的條件,而最終淪為徹頭徹尾的形式主義。


獨家悶悶


我是一位長期在一線工作的普通教師,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教師真的有必要搞課題研究。

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有過題主類似的疑問,覺得課題高深莫測,難以操作,無暇顧及。後來,自己參與了幾個課題的研究,慢慢改變了對課題研究的看法——課題不再是“高大上”的了。

說課題不“高”,因為課題不是空降兵,它可以來源於一線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不自覺、不主動的情況,那麼怎樣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呢?基於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設置一個課題——關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研究。有了問題作為課題的基礎,課題就變得很接地氣,很得人心。

說課題不“大”,因為現在出現了很多微型課題研究的範例。這類課題範圍很小,週期不長,見效很快。我最近結題的一個微型課題,組內共8人,從立項到結題,不到一年的時間。

說課題不“上”,因為一線教師從事的課題研究,一般都以應用研究為主,其目的是要解決自己教育教學工作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或困惑。而參與研究的成員,就是一般的教研組裡的同事。大家利用平時的教研活動時間,結合自己平時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合理開展有關的研究活動,就能比較順利地完成。

課題研究的門檻越來越低,但它對教師的幫助確實非常之大。課題研究可以倒逼教師不斷強化自身素養,改進日常教學方式,進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所以,建議中小學教師,有機會都去參與課題研究。

🍁我是賞楓亭,一位在小學語文的天地裡耕耘了20多年的園丁。🍁 🤝 有緣與你相遇,一起分享收穫的快樂。🤝

賞楓亭


作為教師,既要教學,也要研究,這無疑是正確的,但研究什麼,怎麼研究,這與教師的專業素養有關,也與教師的工作量有關。現在雜七雜八的任務太多,課題使本身就任務繁重的教師又多了一個包袱。再說術業有專攻,就整體而言,教師就是教師,他們不是教育家,至少大多數教師不是。他們可以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某一具體事情上積累一些經驗與感悟,但硬要把這些經驗和感悟上升到理論的層面,就有些勉為其難了。所以,課題論文可以也應當提倡,但不能作為教師必須的任務。有些大專家聲稱要把教師培養成專家型的教育工作者,這大概是大躍進的遺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