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來自哪裡?是中國的還是韓國的?

李小子讀歷史


高句麗來自哪裡?是中國的還是韓國的?如果這個問題問的是高句麗的發源地在哪,那當然毫無疑問,高句麗是來自中國,而且在它整個存在的歷史時期內,它的主要疆域也始終位於中國境內,甚至多數時間它的都城也是位於中國境內的。當然它跟朝鮮半島也有比較密切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高句麗有過怎樣的歷史。


高句麗的起源

首先我們要說明的一點是,雖然朝鮮半島後來曾經有過一個由朝鮮民族建立的高麗王朝,但這個王朝和高句麗(Gāogōulí)之間的聯繫,恐怕只有名稱是比較確實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高麗王朝和高句麗王朝的統治者在民族屬性上並不一樣,所以雖然朝鮮半島歷史上乃至現代都長期被稱為“高麗”(Korea),但高句麗和朝鮮半島絕不能劃上等號,而高句麗民族也沒有疑問是一個現代已經滅亡的民族,所以關於它的早期歷史,其實也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

早期古畫裡的高句麗武士

但沒有疑問的一點是,高句麗是一個發源於中國東北的族群。具體來說,當時他們是發源於漢遼東四郡中玄菟郡治下的高句麗(驪)縣。而之所以這個縣會叫高句麗,是因為當時當地有一些部落被統稱為高句麗。

但這個族群究竟是什麼人現代也並不確定,只是根據一些古籍記載,他們可能和當時東北另外一個名叫扶余的族群密切相關。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北扶餘國有個貴族朱蒙因在其國內受到排擠,險些被殺,因此向南逃亡到了鴨綠江以北的卒本川地區,建立了高句麗國。而卒本川是位於今天的遼寧省桓仁縣境內,所以高句麗從建立伊始其實就是位於今天的中國境內的。

高句麗建立之後,先是驅逐了當地另外一個族群肅慎,後來又曾擊敗鮮卑。之後又和朱蒙的母國扶余多次發生戰爭,最終扶余失敗,高句麗逐漸站穩了腳跟。在公元3年,朱蒙的兒子類利將高句麗的都城由卒本川遷到了國內城,後又遷至丸都城,而國內城和丸都城都位於今天吉林省吉安市境內,而這裡在後來長達425年時間內一直是高句麗的都城,所以其實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高句麗絕大部分歷史時期的重心其實都是在中國境內的。

吉安縣境內的高句麗王陵

而在當時,高句麗雖然自立,卻仍然是漢朝的臣屬。因此在兩漢之交的公元12年,王莽曾徵召大量高句麗壯丁組成軍隊去攻擊匈奴,但在半路高句麗士卒大量逃亡,導致王莽大怒,曾一度將高句麗縣改名為“下句麗”縣。之後高句麗和新莽政權以及東漢就爆發了多次戰爭,在公元37年高句麗攻克了鴨綠江以南的樂浪郡,但7年之後,東漢光武帝劉秀髮兵將樂浪收復。但高句麗政權此時的實力也可見一斑了。

高句麗的壯大

之後高句麗就成為了中原王朝在東北地區長達數百年的一個對手。它很快成為了周邊不同部族中的一個小霸王,甚至開始接受周邊部族的朝貢。同時雖然它名義上繼續向漢朝稱臣,但卻也多次聯合其它部族侵入漢朝遼東地區。比如在公元118年,高句麗聯合濊貊(huìmò)攻打玄莬郡華麗城。公元121年夏天,高句麗又聯合鮮卑攻打遼東,導致漢朝太守蔡諷戰死。公元146年,高句麗再次侵入樂浪郡,殺死漢朝帶方縣縣令,並將樂浪太守的妻子擄走。

鍍金的高句麗青銅王冠

這樣到了三國時期,高句麗又成了曹魏在東北地區的勁敵。所以曹魏不僅在中原與吳、蜀爭霸,也曾經非常認真地對高句麗進行了系統打擊。公元246年,曹魏幽州刺史毋丘儉攻破高句麗都城丸都並將其焚燬。之後毋丘儉以為高句麗已經滅亡,就撤了兵。但此後高句麗的餘部又死灰復燃,在70年又重建了丸都城,並再次襲擊遼東地區。而此時正值西晉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時期,中原王朝自顧不暇,所以漢時建立的4郡在公元313年之後基本全部落入了高句麗手中。

而在此後,高句麗與進入中原的其它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仍然衝突不斷。公元342年,前燕曾再次攻克丸都城,並將其夷為平地,但一年之後,高句麗又重建了丸都。而在與中原王朝反覆爭奪遼東的同時,高句麗在朝鮮半島也開始了進一步擴張,並與半島南部的百濟等政權也爆發了激烈衝突。公元371年,高句麗國君故國原王在與百濟的戰爭中陣亡。

高句麗的鼎盛與滅亡

而在此前後,與中原王朝長期有密切接觸的高句麗也開始了其漢化進程。在故國原王戰死後,他的兒子小獸林王高丘夫繼位,開始仿照中原王朝頒佈律令,並設立學習儒家經典的太學,還開始立佛教為國教。

高句麗的漢文石碑,說明當時其漢化也很明顯

而此時正值中原的十六國時期,高句麗借中原當時不存在強大王朝的機會進一步增強的自己的實力。從公元374年其好太王繼位時起,高句麗又掀起了新一波擴張浪潮。他們與鮮卑人建立的後燕多次爆發戰爭,同時降服了扶餘國和靺鞨等部落。而在朝鮮半島上,他們又多次擊敗百濟,將新羅變成自己的保護國,還瓦解了半島南部的部落聯盟伽倻。因為高句麗此時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大幅增加,所以其核心區域在這時起才開始逐漸南移。

公元427年,高句麗長壽王遷都平壤,可以說此時,也就是在高句麗自立400多年之後,高句麗的核心才轉移到了朝鮮半島之上。但此時高句麗仍然持續深度參與進了中原地區的政治變化之中,他們在南北朝時期曾長期向南朝稱臣,對北朝對抗,控制了扶余和契丹等部族,並多次與北魏發生戰爭。公元491年,在高句麗持續打擊下跌落到了谷底的扶余人被另外一個部落聯盟勿吉國滅亡,其餘部完全歸附高句麗,高句麗的國勢也達到了極盛。

鼎盛時期的高句麗疆域,大多數領地仍然位於遼東地區

而也是在這一時期,高句麗在與中原王朝的交往中主動要求中原王朝將自己稱為“高麗”,不再使用“高句麗”這個名稱。同時其君主也開始被稱為“高麗王”。所以在此之後,漢文史籍中就不再使用“高句麗”這個名稱,而是改成了“高麗”。這個名稱的改變可能和高句麗漢化程度不斷加深有關,因為“高麗”明顯比“高句麗”更像漢名。

但高句麗的盛極而衰也在此時悄然而至。在公元531年,高句麗安藏王被刺殺,之後其王室分裂,境內出現了藩鎮割據的情況。此後契丹人開始失控,不斷襲擾其北境。而在朝鮮半島南部,新羅和百濟也開始聯合反攻。而此時隋朝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高句麗卻仍然延續了與北朝對抗的做法,又開始聯合突厥,不斷侵擾隋朝邊境。公元598年,高句麗對隋朝的營州發動突襲,引發了第一次隋朝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

唐朝聯合新羅攻滅高句麗之戰,此時其多數領地仍在遼東

所以說到這裡大家恐怕也都知道了,高句麗雖然後期將都城遷到了朝鮮半島,但卻仍然是一個立足遼東地區,而且一直試圖將中原王朝排擠出遼東地區的政權。它跟後來固守朝鮮半島,對半島以外沒有非分之想的朝鮮半島政權有著本質區別。而且它在與中原王朝爭奪遼東時,始終採取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的方式,使中原王朝非常厭惡。所以隋唐兩朝才將高句麗視作與突厥類似的心腹大患,不但修建了大運河以改善對其用兵時的後勤保障,而且隋唐迭代都沒有改變中原王朝的既定國策,連續70年對其用兵,最終在唐高宗時期聯合新羅成功將其滅亡。


在高句麗滅亡之後,高句麗這個族群后來就漸漸融合於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各個族群之中。所以說高句麗是一個跟朝鮮半島和朝鮮民族密切相關的族群問題不大,但這個政權在本質上其實還是個中國東北地區的割據政權,它的性質與後來的遼、金和清更加類似。而在高句麗滅亡之後,新羅逐漸在半島成為了主導力量,在新羅後期的內亂中,兩個新羅武將曾先後借用高句麗的漢名“高麗”,建立了兩個高麗王朝。而這個邏輯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師出必然要有名。高句麗是新羅參與滅亡的,所以要滅亡新羅,為高句麗復國當然是一個很好的藉口。後來由王建建立的高麗王朝一直持續了300多年,而在此期間“高麗”由一些阿拉伯商人逐漸傳到了西方,因為就成為了西方語言中對朝鮮半島的固定稱呼,一直沿用到了現代。


桃花石雜談



煙海真人


高句麗國建於公園前37年定都在五女山城(現遼

寧省本溪市桓仁縣),遷都到國內城

(現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最後遷都到平壤

城,滅亡於過公元66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