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不盡錦繡川 忘不了當年苦“純手工”打造的錦繡川水庫

望不盡錦繡川 忘不了當年苦“純手工”打造的錦繡川水庫

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南山飲水渠。

望不尽锦绣川 忘不了当年苦“纯手工”打造的锦绣川水库

上世紀60年代,修建中的臥虎山水庫。

望不尽锦绣川 忘不了当年苦“纯手工”打造的锦绣川水库

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南山飲水渠通水。

望不尽锦绣川 忘不了当年苦“纯手工”打造的锦绣川水库

錦繡川水庫溢洪形成壯觀瀑布。

望不尽锦绣川 忘不了当年苦“纯手工”打造的锦绣川水库

建成初期的錦繡川水庫。

望不尽锦绣川 忘不了当年苦“纯手工”打造的锦绣川水库

上世紀60年代的引水上山工程讓廣大山區喜獲豐收。

望不尽锦绣川 忘不了当年苦“纯手工”打造的锦绣川水库

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南山飲水渠通水。

望不尽锦绣川 忘不了当年苦“纯手工”打造的锦绣川水库

俯瞰錦繡川水庫

錦繡川發源於西營梯子山,蜿蜒西流30餘公里到達仲宮與錦陽川、錦雲川匯合,注入玉符河。錦繡川山巒連綿起伏,花木扶疏,據《歷城縣志》記載:“清湍溶溶,四時不竭;川水兩岸,峭壁雲峰,儼若畫屏;松柏掩映,生於石隙,禽鳥飛鳴,如在鏡中;春澗野花,秋林紅葉,望之如錦,故名錦繡川。”

這個在濟南赫赫有名的水庫,既是景區也是重要水利工程。但如果告訴你,這是一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純手工”打造的水庫,你能相信嗎?

肩挑手提

“沒日沒夜地趕工”

仲宮街道白雲村的曹文彬今年75歲,見到他時,他剛忙完自家地裡的農活。錦繡川水庫究竟是哪一年修建的,曹文彬已經記不清了。但是他清楚地記得,自己15歲那年沒能繼續上學,緊接著就去了臥虎山水庫打工修閘門,十六七歲的時候開始在錦繡川水庫幹活兒。

“那個時候還沒說是為了濟南人吃水修水庫,是為了北邊用水澆地。”曹文彬說,那時候吃大鍋飯,“幹活就有飯吃,不幹活沒人管飯。”那時候白雲村還在南邊的山溝裡,曹文彬要每天步行到水庫工地幹活。他說,那時候歷城縣各個鄉鎮都派人來,光是第一步清挖地基,同時幹活兒的就有一兩百人,都是精壯勞力。曹文彬和父親、哥哥都在其中,他還算是裡面年齡最小的。接下來就是填地基,需要用大量石子,男男女女連續兩天兩夜砸石子。到最後修大壩的時候,有上千人來幹活兒,“光是拉來的地排車就有上千輛。”

“當時沒穿的,清地基就是脫了鞋下水,冬天非常冷啊,凍得腿都打哆嗦,一撥人下去兩個小時就上來,換下一撥。”曹文彬說,清理出來的沙石、泥土,完全是肩挑手提往外運。他清楚地記得,自己挑著扁擔,扁擔兩頭兒的竹筐裡是滿滿的碎石子,冬天寒風吹在臉上撕裂一般的疼。前前後後,曹文彬在水庫上幹了三四年,每當“公家”號召用得到自己,他就放下手裡的活兒回工地。

“那時候人都很實在啊,沒吃的沒喝的,沒有工資,但是大家都任勞任怨,沒有偷懶的。”曹文彬這句“人都很實在”,在採訪中提到很多次,他說在只管一頓飯的情況下,大家都沒日沒夜地趕工,“很信任國家,願意為國家出力。”

仍感自豪

“說起來人們都不信”

曹文彬在1985年當上了白雲村的村幹部。那一年,他帶領四五百名村民從白雲洞旁的山溝裡,搬到了現在的大路邊。從那時起,曹文彬就生活在自己參與過的這個大工程的附近。錦繡川水庫1970年建成後,供水乾渠長32.5公里,灌溉面積2000餘公頃。水庫自1988年開始向濟南市供水,日平均供水5萬噸,最高達到9萬噸,擔負著濟南市經十路以南市民的吃水任務。

曹文彬說,現在他在路邊休息時,常有遊客向他問起水庫修建時的情景,他如實描述如何用純人工修建了這個水庫,很多人都搖頭不信,因為這個工程太過雄偉壯闊,拿到今天來看修建也絕非易事。而作為親歷者,曹文彬每次都要用手指著水庫北邊——告訴人們哪裡曾經紮起過工人住的帳篷,哪裡的村莊搬到了更遠的地方。

從水庫南側,穿過一片莊稼,又鑽過一段帶刺的雜草,最後小心翼翼地走下一段斜坡,終於飽覽水庫的全貌——曹文彬帶記者走的這條路,不知道自己走過多少遍。他指著水庫的中央說,這裡曾經是一片地勢較為低窪的平地,有五六個村莊世代生活在這裡。修建水庫前,這些村莊搬到了北邊的山腳下或半山腰。“我老伴就是那個莊的。”曹文彬指著對岸說,雖然村子搬得遠了些,但這幾個村再也沒有受過洪澇災害,修水庫算是解救了這些村民。

而在水庫的西北方向,勞工們的帳篷就曾經紮在那裡,還有很多工人住在附近的村子裡。“說是租房子,但是沒人給錢,那時候太窮了。”曹文彬感慨,那時候人那麼窮,每天就吃地瓜和玉米麵窩頭,但是能修建出這麼一個大水庫,如今每天看著,自己都覺得自豪。

意義重大

“這個水庫救了我們”

據查證,錦繡川水庫修建的準確時間,是1966年10月1日破土動工,1970年10月竣工。當年那些“肩挑人抬”的場景,也被定格在黑白老照片中。如今的錦繡川,不負書法家魏啟後先生在《錦繡川風光》一詩中的描繪——“疊翠偎紅流水長,三川九峪泛秋香。誠然錦繡風光好,一派生機展畫廊。”

錦繡川水庫的意義,不止在美景。當年由於地處山丘,河道狹窄,水量年份分配極為不均,造成河道兩岸群眾常年受到旱澇災害的威脅。據錦繡川水庫管理處文檔記載,當年的群眾說:“錦繡川一流溝,無雨河道幹,大雨地衝走,山上怕天旱,山下衝成溝,自然災害多,十年就有九年愁。”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吃水難,吃水難,一擔水挑半天,生活沒法過,逃荒到濟南。”錦繡川水庫修建前的1962年7月,曾有洪水瞬時流量達到1660立方米/秒、河水猛漲10多米的重大災情,洪水造成西營大小橋樑全部沖毀,沖毀兩岸土地2000多畝,衝倒樹木5萬餘株,沖塌房屋150多間,人畜傷亡重大。

錦繡川水庫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總庫容41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000萬立方米。工程效益巨大,改變了水庫灌區許多村莊歷史上惜水如油、十年九旱的狀況,將8萬畝旱田變成水澆地,徹底改變丘陵旱區缺水的自然面貌。有的村還種上了水稻,昔日的窮山村在錦繡川水庫這顆明珠的滋養下蛻變成了綠油油的小江南,為生態建設、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

曹文彬說,是錦繡川水庫救了這些村子,救了世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他口中這句樸素的“救”,讚頌的不只是水庫,還有作為勞工的他自己。(濟南日報融媒報道組 曹雅欣 呂傳泉 張有水 老照片由濟南報業影像檔案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