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摔了一跤也沒受傷,醫生竟然說:你有生命危險

本文是一個基層院長的一個真實病例,是我的校友也是好友所寫,雖然與消化道無關,但是這個病例特容易被忽視,所以,我就要了版權,發給大家看看——


前幾天,我接診一個病人。

一個月前輕輕摔了一跤,根本沒受傷,也沒有任何症狀,所以也沒想著來醫院看。

可是,僅僅過了一個月的功夫,突然發現走不動路了,醫生一看,有生命危險!

這是怎麼回事

1、摔跤後一個月,才發現走不了路


這位老大爺今年74歲,按照常理來說,該好好享享清福。

可是,就在一個月之前,大爺下門檻的時候,不知道是不小心還是腿腳不靈活,竟然和土地爺親近了一下。

當時,大娘扶起大爺,並沒有什麼異常,也就沒有在意。

慢慢到了一週前,大爺右手拿筷子和平常不一樣,總是拿住遠端;吃完飯,推著小車往外走,感覺腿沒有勁,又摔倒了,右側膝蓋被擦傷。

次日早上,大娘發現大爺右手無力,不能自己吃飯,以為是缺乏營養,趕緊去街上買了羊肉回來,燉的一口爛,想著給大爺補補。

誰知道,大爺吃的不少,就是走不了。

又過一天,大爺還是走不了,大娘有點急了,趕緊拉到我院腦病科。

醫生一檢查,問題都來了,左下肢病理徵陰性,右下肢病理徵陽性。

老漢摔了一跤也沒受傷,醫生竟然說:你有生命危險


(圖一)

查看以前的CT,就是老年性腦改變,軟化灶,腦萎縮。


老漢摔了一跤也沒受傷,醫生竟然說:你有生命危險

(圖二)

急查顱腦CT:左側急慢性硬膜下血腫,壓迫右側顱腦,中線已經移位。

老漢摔了一跤也沒受傷,醫生竟然說:你有生命危險


(圖3)


與家屬交代病情:由於老年人腦萎縮比較重,血液壓迫腦實質症狀比較輕,所以沒有出現頭痛、頭暈和意識障礙等症狀。現在新舊出血都很多,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好,建議到神經外科進行去骨瓣血腫清除。

2

為什麼慢性硬膜下血腫更易找上老年人?


顱腦外傷是慢性硬膜下血腫主要的發病危險因素, 慢性硬膜下血腫都是由急性硬膜下血腫演變而來。

  • 腦萎縮:對於老年人來說,年齡增長、腦實質萎縮,腦在顱腔內的移動範圍增大;大腦的橋靜脈張力增加,加之血管易損性的增加,輕微的頭部震動即可使橋靜脈撕裂,從而可引發慢性硬膜下出血。
  • 藥物使用:隨著人口持續老齡化,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使用越來越多,這些藥物的使用也是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危險因素。
  • 飲酒: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肝功能障礙、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功能紊亂;並且乙醇能導致腦萎縮,這兩個因素都與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生有關。


3

為什麼老年人硬膜下血腫初期沒有明顯症狀?


老年人多數存在腦萎縮,急性硬膜下出血後對腦實質壓迫不嚴重,所以初期常常沒有症狀,也最容易被忽視,錯過救治的最佳時機。

出血的部位反覆發生血液凝結、血管撕裂、再出血,且出血會刺激周圍硬腦膜發生炎症反應、形成包膜,使得血腫逐漸增大,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

這種類型的血腫在CT上則表現為腦表面新月形高、低混合密度影,高密度一般呈點狀,為新鮮出血灶,而低密度為陳舊出血灶。

症狀常出現在傷後3周-1個月,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頭痛、嘔吐、不同程度意識障礙,頭痛為陣發性或持續性,嘔吐和精神症狀出現較遲。部分可有偏癱、失語、和癲癇發作等腦實質損害的症狀,有時會被錯當成腦血管疾病治療。

4


對於症狀性慢性硬膜下血腫,外科手術治療已成為金標準。手術治療方案包括床旁錐顱引流、手術室鑽孔引流和骨瓣開顱術。

對於無症狀或輕微症狀、特別高齡或者長期抗凝治療的患者,藥物輔助或保守治療也能治癒或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腫復發。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能抑制炎症反應,能夠單一治療或聯合外科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1]。

另外,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氨甲環酸、阿託伐他汀也被用於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治療,但尚缺乏大規模的臨床證據[1]。

5

老年人千萬要警惕,頭部輕微受傷也很危險


臨床工作近30年,接觸到的慢性硬膜下血腫病人很多,但年輕人很少。因為年輕人顱腦比較飽滿,一旦出現外傷性硬膜下出血,症狀都很重,不得不去醫院檢查。

而老年人就不一樣,無意被撞、不小心摔倒、被打到頭部、被樹枝掃到頭部等都有可能引起硬膜下出血,當時有一點頭痛或頭暈,休息後都好轉,有些根本沒有不舒服,所以很少去醫院檢查,一旦症狀產生卻已很嚴重了。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夠引起重視,只有身體是自己的,出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去正規醫院檢查,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尤其是老年人,千萬不要怕花錢,沒有健康身體就等於沒有一切。

專家簡介


老漢摔了一跤也沒受傷,醫生竟然說:你有生命危險

楊榜錦,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中醫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