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懶,“罪”都在父母!(別親手養出一事無成的孩子)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的確,想要有所成就和建樹,勤奮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很多父母抱怨:自家孩子懶特別懶,讓他動動,出去玩都不肯,小時候孩子就這麼懶,長大以後可怎麼辦呀?想要幫孩子克服懶惰,首先要先找到懶的原因。

父母包辦替代多,孩子懶得動手

眾多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處於421的家庭結構中,孩子在家裡不僅僅有家長的疼愛,甚至年老的爺爺奶奶更是把孩子棒在手心。平時父母上班忙,老人多是溺愛孩子的,父母下班回來,為了彌補心中對孩子陪伴少的愧疚,更是會過分溺愛。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包辦、替代孩子應該自己思考、自己完成的事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用來形容這些小皇帝、小公主的。大人們捨不得孩子做事,他們巴不得能夠事事替孩子完成。因此,孩子便習慣了衣來張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孩子依賴性也隨之加強,突然之間叫孩子去做事,他們肯定接受不了。

隔代育兒中由於老人體力首先,孩子也被養懶了

一項在全國範圍內的調查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小區花園裡,經常看見幾個老人抱著小孩站在那裡聊天,一聊幾個小時,而抱在手裡的孩子傻乎乎的,不動也不鬧。其實這樣的孩子是不太“正常”的,不應該這麼安靜,正常的表現是哭,鬧著要走等。由於老年人年歲大了,喜歡安靜,不愛運動,因此老年人帶的孩子接觸社會的方式一般就是上街或者在小區裡玩耍,一方面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鍊,另一方面關在家裡見識少,接觸新鮮事物也少,可能導致孩子缺少活力,不敢面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等。

孩子天生氣質“慢性子”,不分好壞

還有些孩子天生“懶”,不愛動,這與其“氣質”有關。“氣質”是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不同情形的行為反應方式,是與生俱來的,並且氣質是天生的,沒有好壞之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孩子剛一出生,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如有的孩子膽小敏感,愛哭好動,令父母一籌莫展;有的孩子很乖,吃飽就睡,摔倒了也不哭;有的孩子雖也哭鬧,但容易哄,容易笑。有些孩子天生好靜不好動,這就是孩子的性格使然了。這樣的孩子,他們對外界的活動沒有什麼興趣,就是喜歡靜靜的坐著不想動。父母接納,避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即可。

父母其中一方就比較懶,也難養出勤快孩子

有的父母本身就缺少時間觀念,沒有勤快的行為習慣。“身教重於言教”,這樣的家庭嚴重影響了孩子“勤快”習慣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的發展,促使懶散現象的發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有些父母本身也存在著懶惰的壞習慣,孩子看在眼裡,自然也會慢慢地被其影響。父母沒有了果斷利落的處事作風,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慢悠悠。所以想要讓孩子不再懶惰,父母也要勤快起來。

父母的錯誤認知,將孩子引導向“懶”

現今社會很多父母總把孩子讀書當做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們認為孩子就應該讀書,不想孩子花費過多的精力做別的事情。因此父母總是鼓勵孩子多多看書,甚至禁止孩子做別的與讀書無關的事情。比如我們可以經常聽到父母這樣對孩子說:去去去,不用你耍我,把功課做好比什麼都強。久而久之,孩子除了讀書之外對其他的事情都一無所知,更別提能夠幫助家長動手做家務。試想,一個對待生活都如此懶惰的孩子,又怎麼會對待學習勤快起來呢?

那麼,怎樣才能養出勤快孩子呢?父母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著手改變。

停止催促和嘮叨,針對孩子的獨立自主行為多鼓勵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時候,很多父母喜歡嘮叨,不斷地催促,結果是越催促,孩子的動作越顯笨拙,父母就更生氣。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就表揚,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慢,就等待加耐心指引,事情往往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另外,隨時觀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現,對做得快的事情立即表揚。比如“現在穿衣服快多了!”“現在收拾書包快多了。”……這樣的話。但千萬不要說成“現在穿衣服快多了!如果寫作業也這樣快就好了”。只表揚,不提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通過表揚,會激發孩子內在“快”的動力。

讓孩子體驗到只有勤奮才能成功

還記得這個故事嗎: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我和弟弟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舉在手,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我們三個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這是一位在白宮工作的著名人士給那位心理學家寫的信。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如果童年的歡樂就是坐享其成,就必然養成心靈的懶惰。一個人不想學習任何技能的最可怕的毛病,就由此而來,心靈的懶惰產生著思維的惰性。多年的經驗使我懂得一個真理,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教育規律之一:要這樣教育小小年紀的人,讓他擁有他付出昂貴代價得來的精神財富。這代價就是奮發努力,就是克服困難。

關注過程勝於結果

有些父母習慣於看結果,只看到了孩子沒有做到什麼,就妄下定論說這個孩子懶,但其實並沒有看到孩子在做的過程。比如,一個孩子很努力地收拾玩具了,但也許孩子眼裡所謂的收拾好了,並沒有達到媽媽所謂收拾好了的標準,換來的也許就是媽媽一頓批評和數落。

美國情商專家指出:認識到努力能彌補能力的不足,對7至12歲的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充分肯定孩子所作出的努力,比表揚他取得的成績要重要得多。為了不讓孩子因一時的成敗而喪失寶貴的自信心,教育者要特別強調孩子為實現目標所做出的努力,並要明確告訴孩子,並不在意那些“勝敗尋常事”的努力結果。比如,如果你看到孩子在努力做了什麼,雖然沒有做好,但也要及時表揚和肯定孩子做的這個過程。

給孩子一個TA喜歡的、可實現的目標

研究證明,忙著的人比懶著的人更快樂,但是沒有目標的瞎忙所帶來的罪惡感,會扼殺了這種快樂。所以父母要注意讓孩子忙起來首先要給孩子一個有建設性的目標。比如想早起的孩子,孩子制定“7點鐘起來讀一本喜愛的繪本”的目標,父母可以適當地幫助孩子明確自己做事的目標,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第一週先克服賴床的習慣,第二週在平時起床的時間上早起5分鐘,第三週在第二週基礎上再早起5分鐘,依此類推。孩子雖然性格懶散,但是隻要有一個理由,他們還是願意忙起來的。

給孩子一個任務,並賦予TA責任

治療懶散,積極而有效的方法是賦予責任。每個人都是有責任的,只不過有時意識到了,有時還沒有意識到而已。所以平時生活中父母可以給予孩子可以擔當的起的一定的任務。比如可以讓孩子照顧一盆花草,每天定時澆水,並記錄植物的成長,仔細觀察。或者照料家裡的一隻寵物狗/貓,遛狗散步給狗狗餵食物,讓孩子體會通過自己的勤快換來結果的喜悅,並承擔起照料弱小的責任。當然,在照料的過程中是一定要付出艱辛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時鼓勵和稱讚孩子的好表現,給予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

適當讓孩子嚐嚐懶惰的後果

現在孩子的懶惰和家人的嬌慣有直接關係,所以父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常常自食其果的滋味。比如,因為沒有自己整理玩具,造成的玩具丟失、找不到;因為懶得自己整理書包,造成第二天上學遺漏了物品;因為早上賴床造成了上學遲到或沒有早餐時間等等。讓孩子親身經歷這些後果,才能提醒孩子,要自己提前做好這些事,否則遭殃的是自己。

孩子太懶,“罪”都在父母!(別親手養出一事無成的孩子)

還有一種懶惰是容易被父母忽視的,不是身體上的懶惰,而是思維上的懶惰

這種懶,也就是指的孩子缺少這個年齡該有的好奇心、探究精神。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導致孩子思維懶惰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父母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太快直接給出答案,或者對於孩子的問題表現不耐煩不回答。或者對於孩子的事情過於包辦代替,提前幫他完成,孩子也會懶於思考。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父母可以這樣做:

豐富孩子的知識領域。孩子的知識越豐富,思維也就會越活躍,因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使孩子產生廣泛的聯想,使思維靈活而敏捷。著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週期表而對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僅僅是懂化學,還對物理、氣象等科學領域都有涉獵,才能制定出元素週期表。學齡前孩子的閱讀能力有限,父母不妨多陪孩子親子閱讀,繪本可以設計更廣的範圍,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讀物等,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豐富孩子的知識,並不是提倡孩子早接觸系統知識的學習,而是可以通過開闊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達到目的,比如接觸自然、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科學現象等。

重視孩子想象力的呵護。想象力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強勁的推動力。善於提出各種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和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的問題,都可以讓孩子通過猜想來打開思路。牛頓從樹上掉蘋果而產生想象,進而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某物理學家在評論愛因斯坦時說:“作為一個發明家,他的力量和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應歸於想象力給他的激勵。”這些都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孩子天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父母要做的更多的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比如不要過早開發孩子的智力,不要過早認字和算數等。繪畫為想象力插上翅膀,如果孩子喜歡繪畫,父母可以多鼓勵和稱讚孩子。

保護孩子的求知慾思維是從問題的提出開始的,接著便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所以說問題是思維的引子,經常面對問題,大腦就會積極活動。當孩子愛提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候,父母要跟孩子一起討論、解釋這些問題,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並找到答案,這個過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tips:其他一些日常中應該注意的事情

不要阻礙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當孩子主動去做自己的事情,比如倒水、穿鞋、收拾玩具,家長是不應該干預的,而應該給予鼓勵。孩子意識到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是他的心理的自然成長。

回應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認識事物最初的心理,也是自己開始探索世界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孩子的每個問題都顯示了他的成長,所以,家長對每個問題都應該認真地回應。

提供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有些孩子性格本身比較內向,他們很少主動地去要求自己做一些事情。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刻意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自己獨立做一些事情。比如,讓孩子自己去買喜歡的食物,讓他自己分配零用錢,讓他參與家庭事務的討論。還比如制定家裡的清掃計劃,如何安排一家人的週末生活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及時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