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國內很多企業倒閉,不是死於市場競爭激烈,而是死於過度管理,你怎麼看?

宇菡552


管理學上有這樣一句話,“一流的企業管理靠文化、二流的企業管理靠制度、三流的企業管理靠人”,結合這句話,先來看看這三種不同的管理境界。

三流的企業管理靠人

三流的公司,也就是大家印象中那些不太正規的公司,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所謂的管理全憑領導的喜好,心情好了,任何錯誤都可以被原諒,心情不好了,一個簡單的小失誤都能讓你失去工作。

這樣的企業往往都沒有機會堅持到二流企業的階段,一個企業管理者的高度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管理全靠人的企業,企業管理者的高度也高不到哪去,要不了多久就會被激勵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二流的企業管理靠制度

沒有人喜歡制度,但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遵循這樣那樣的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相對三流公司來講,管理靠制度的二流公司已然進步了一大截,員工的行為規範不再單純的依靠領導的喜好,做的好了,犯錯了,公司完善的管理制度中都有對應的管理制度告訴你應該呈現怎麼樣的結果。

但是企業管理制度與國家相關制度不一樣,每個企業會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當修改,好的企業會盡量做到雙方平等,一些較次的企業在制度完善時會更多站在公司利益一方。

一流的企業管理靠文化

眾人皆以為一流的企業管理只是單純的靠文化,讓員工對企業的文化產生認同,而對企業產生忠誠度等等,實際上,靠文化只是一種方式,基礎依然是制度。

海爾自從張瑞敏怒砸冰箱開始,就給人留下海爾質量第一的印象,這不僅是對消費者,也是針對企業員工。“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海爾人的辛勤付出。

但是回過頭想想,海爾難道沒有管理制度嗎?答案是肯定有,並且很完善,只有先有了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才能談及文化高度。

可是,企業倒閉的最大原因真的是過度管理嗎?或者說只是過度管理嗎?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第一法則

在我看來,企業是否倒閉的第一原因是來自於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先生存下來。

很多創業型公司,成立初期只有幾個人,公司沒有管理制度,沒有企業文化,卻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靠的不是制度,而是關於市場存活的其他法則。

只有先生存下來的公司,才能談及管理制度,才會有機會去完善企業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制約公司發展高度的重要因素

一個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之後,能走到什麼樣的高度,就得看制度了,靠人管理的公司,即使能持續生存下去,但是發展受限。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引領公司走的越來越遠。

何謂過度管理,過度管理真能導致企業倒閉嗎?

制度過於繁雜,要求過於嚴苛,管理技術過度使用,這些都是過度管理的表現。

過度管理往往容易導致領導信任危機、公司氛圍緊張、無效溝通、官僚作風和推卸責任,這樣的企業天天都糾結在各種可有可無的條條款款中,使得人員束手束腳,公司走向倒閉是必然的結果。

結論:優勝劣汰是市場的第一法則,過度管理只是加速公司倒閉的一個方面而已。


創意民工


一些年產值幾千萬的中小企業老闆被管理課洗腦,回到廠裡滿眼都是一個亂字,看到員工滿腦子一個懶字,下定決心提升管理,化幾十萬上百萬請管理公司找問題,開方子,搞培訓,引進人材,搞得人心惶惶,生產效益下降,管理公司拿錢走人,問題沒解決,還越來越亂,老闆直搖頭,嘆息道:下屬沒有一點團隊精神,沒有責任心。對於這樣的老闆,我想問一句,你知道團隊精神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嗎?幹活需要員工,受益一個人獨呑,誰給你賣命幹活!這一切問題的根源不在員工,在於老闆自己!


星塵1645


內部消耗比外部競爭更可怕,內部消耗的危害的巨大的,就如同慢性中毒一樣,最終會消亡。而過渡管理如同中毒一樣,讓企業死於自己,而不是競爭對手!

一、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大致如下:

一個老闆帶著四五個人開始創業,一路上披荊斬棘,所向披靡。經過幾年的努力公司初具規模,從之前的四五人發展到現在的二十多人。

而當一天,老闆發現公司存在一些問題,很多事情只要他不過問,事情就擱置了,沒人處理。還有公司的項目進度也很緩慢,有些項目的賬目不是很清楚。反正是公司出現了一些問題,讓老闆很頭疼。

於是老闆去諮詢了一些大公司的老闆,向他們請教如何管理公司,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被請教的大老闆告訴這位老闆,你要引進管理人員,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還有的說,你要增加管理人員,引入管理機制。反正說什麼的都有。

這位老闆聽從了他們的的建議,開始大批招聘管理人員,一個二十人的公司,一下子增加了七八個管理者。有財務經理、項目經理、銷售經理、營銷副總,行政副總等。

這下老闆以為萬事大吉,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老闆有些意外。

首先是公司的財務支持比以前多出了好幾倍,其次就是原來積極工作的員工,現在做事能推就推,凡事拿制度和流程你推我、我推你。還有就是招的這些管理人員太看重管理的作用,遇到事情先不是第一時間處理,而是從流程上,從制度上去扯皮。很多情況下,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本來可以相互幫忙解決的問題,需要開長達三個小時的會有,並且沒有任何結果。

終於,由於各種各樣的問題,公司還是倒閉了!

二、管理是為了更好的為企業服務,不是企業為管理服務

在企業,管理和管理工具都是為了企業的利益服務的,而一旦管理和管理工具成為企業的負擔時,那就不是服務,是累贅。

在一些公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管理者不從實際出發,也不考察企業的實際。坐在辦公室制定了一大堆管理制度。但當下發執行時,卻成了下面人工作的阻礙,將一個簡單的問題給複雜化。比如,之前只需要兩個部門簽字就能解決的事情,現在需要副總、甚至總經理簽字才能執行。美其名曰為了統一管理,一個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領導簽字,完全沒有放權讓下屬做決定的空間。

並且引進一些不適合企業管理的管理工具,無形中給企業增加了成本,看上去高大上卻不實用,成了員工工作的負擔。

而為了這樣的管理,整個企業都疲於奔命的為管理服務,而不是管理為企業服務。這就本末倒置了,使的企業陷入了這樣的死循環。

三、過渡管理是管理人員與員工的內耗,是企業自我消耗

1、過渡管理,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也無形中消耗著企業的資源。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將小問題擴大化。

這樣的的管理勢必導致企業的內耗,本可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的事情,現在需要層層審批,需要各部門領導簽字確認。本來第一時間就可以處理的事情,這下一個星期估計都難以結果。

2、過渡管理,會流於形式,沒有人做實質性東西。過渡管理會將員工的精力分散於管理的流程上,和管理的形式上。無論做什麼事都先要看符不符合管理流程,符不符合要求。當然這點沒錯,但是吹毛求疵,刻意的去這樣做,那就有問題了。

這樣將會使企業整個效率下降,人人都拿制度說事,人人都以流程為準則,而事情到最終還是停留於流程,停留於形式!

3、這樣的管理,最終會導致管理人員和員工之間的內耗,自我消耗。最終損失的是企業的利益和利潤。

當每個人都熱心於管理時,誰還有心思去工作,誰還有工作上的積極性,都是流於形式的應付,流於形式的工作。

<strong>總之,過渡管理,企業傷的最終還是自己。想法是好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一個企業如何通過管理來提升自己的企業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企業如何正確看待管理,如何讓管理為企業服務,為企業利潤服務,而不是企業為管理服務,本末倒置!


狂瀾歸兮


這麼說吧?:當一個單位的領導天天在管理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和著裝要求的時候。這個單位一定是上級選對了人才當這個單位的領導。這個領導這樣乾的結局就是領會了上仼領導的意圖後才制定出符合這個單位關門大吉的措施!正所謂: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一樣!果實巳被上任領導豐收了,這任領導拿到了上任的幾個果子焉能不聽使喚?苦苦的員工!苦苦的掙扎!苦苦的再見吧!


常德乃足


確實是過度管理,搞什麼4s6s,說白了很多不懂行的管理懂的。人不是機器,用管理機械的辦法管理人員,遲早失敗。

為什麼國有企業倒閉的多,大多不賺錢,就是過度管理,管理人員大多都是吃白飯的,過度的制度限制企業發展。各種審批流程,各種紀律檢查,全是消耗成本,只有生產部門,銷售部門賺錢,人事管理每天指手畫腳的。

過度管理,消除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每天按部就搬,幹好份內工作,說都不願多幹了。



牛頓愛吃魚


優勝劣汰,是企業生與存的法則。企業倒閉,就是優勝劣汰的結果。

百年老子號,之所以能生存百年不倒、靠的是誠信經營和善於管理。過去稱之會做生意,現在稱之為懂經營會管理。世界500強也不例外,經營與管理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企業管理是門科學,內涵深奧。不是簡單的租它兩間廠房,弄它兩臺設備、招一幫工人、將生產的產品賣出、收回貨款這麼簡單。

簡單的用(懂經營、善管理)來描述一家企業的好與壞,只是籠統的反應了企業的表面現象,不是企業內部管理的實質。

企業的倒閉、可以用瞬間來描述,倒閉的因素是多樣的、瞬間倒閉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一、逃不脫的優勝劣汰。

企業的倒閉,表現的是經營、管理不善。逐條理順,得出如下原因的結論。

(一)經營理念不清,可以用經營、管理的理念落後來概括。管理意識淡薄,手段老套落後。

(二)產品過時,產品不是市場所需。粗、老、笨、沒有新意,技術含量低。

(三)設備老化,陳舊落後、精密度低、知能程度低。

(四)技術落後,企業技術的研發和技術改造落後一步。

(五)產品質量,包括外觀和內在。外觀表現是設計精巧、美觀大方,內在表現的是實用和耐用。

(六)員工成份結構不合理,過去的老職工文化普遍偏低。新職工或技術工配備少,或使用不合理。

(七)財、物管理混亂,這包括財務管理、及成本控制、物資進出廠的控制及使用過程的控制。

(八)盲目擴張,大資金的投入、使的企業債務纏身。資金鍊的斷裂,使得企業無力自拔,最終關門大吉。



(九)盲目擴產,造成產品積壓。應收貨款增加、無法一一收回,企業造血機能喪失。

二、被淘汰、倒閉的企業。

這類企業的被淘汰,多是汙染嚴重的小型企業、及大型企業中的鋼鐵、水泥、化工、小微化工或具有嚴重汙染的企業。它在國家環境治理中確實被淘汰,但換來的是藍天白雲。


倒閉企業中的國有企業,負責人多是主管部門指派。多數人對企業管理並不專業,業務不專、責任心不強、還有歪門邪道、最終導致企業垮臺關門。

私營企業的倒閉,也不外乎以上原因。小生意做的順風候順水,好的不可一世。規模擴大了,管理能力就突顯匱乏。最終的結果,倒閉。

有朋友把企業倒閉原因歸結到對工人不夠好,工資、福利待遇低造成的。待遇低,可導致工人、人心渙散、責任心不強,這是面上的問題、好解決。高工資、高待遇、當然對工人是好事,對企業可是沉重的負擔。象這種現象,是沒有長遠的,一段時間後都會下調。下調的的後果,也是問題一大堆。

當然一家好的企業或好的老闆是會善待員工的,工人工資及福利視企業經營情況會適當提高並依法維護工人利益的,但、是適度的、不是無限度的。

還有人講,私營企業的倒閉是大環境的不正當手段造成的。這不準確,也不正確。國家的確有籠斷,但籠斷的行業大多關係到民生。這樣的籠斷行業、無論是那一個政府都不會輕易放開,這不單單是財富的問題,而是要確保民生穩定的問題。


來自老區的毛刺槐


國內倒閉的企業,真沒有哪家是死於過度管理的。更多的是不會管理。豬鼻子插個蔥裝大象裝死的有,東施效顰學“先進管理”被忽悠死的有,土豪以為財富就是強取豪奪就是天上掉餡餅只砸他被砸死的也有,動不動搞個小目標,誇誇其談,作死的也有。

沒有不死鳥。死是正常的。不過,過度管理,不知道是誰的又一個新發明,估計應該是專家,培訓師,成功學家之類的傑作。

祝小寧老師說的好,最好的管理是適合自己的管理。

不在“適合自己”上下功夫,研究管理,改進管理,提升管理,而是去研究我的管理是不是過度,什麼度?哪個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是哪些想搞大談特談“管理”騙飯吃的人,下的又一個毒餌。

華為有華為的管理,豐田有豐田的管理,阿里巴巴有阿里巴巴的管理。無論你管還是不管,理還是不理,企業盈利了,繼續在盈利,可以持續發展的,就是好管理。

滾他媽的“過度管理”,走自己的路吧,企業主們。


西洲折梅


應具體分析一下當時存在問題,一是文革後,開放初期各地上馬企業多而分散,類同企業遍地開花,二,引進也是類同多,生產電視機全國引進一百多條線,三是金融對企業開放一個企業各銀行都有帳號,三角債無法清理,企業貸款到處投資,血本無歸。四,是銀根緊縮不給企業貸款,賬收不回來,企業拖欠原材料款,工人工資惡性循環。五是工廠無錢購原材料不生產,發不出工資,只好關門走人,職工下崗。六是低價賤賣國有資產,許多國企倒閉私有化。總之.犧牲了那代企業,拋掉包袱,迎來出口換匯積累資金才有後來的局面。


渝村夫


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尤其是在現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公司為了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對公司的管理特別嚴格。不過不同行業的公司,管理的辦法也就不同,就算是同一個公司,不同時期管理的規章制度也有差異。



公司管理的嚴格都是為公司利益服務。公司既然給員工開出工資,就想著從員工身上獲取雙倍甚至更多的錢,從中獲取更多的利潤,從員工身上獲取的每一分鐘,都是為了讓員工幫公司獲取更大回報。



很多人說一個企業能不能存活下去,併成長成大公司靠的是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話是不錯,但是核心競爭力靠的還是人,沒有人何來核心技術,何來核心競爭力。如果管理的太嚴格,大多數員工感覺不爽,覺得在這家企業待著沒意思,壓力太大,那隻要有機會絕大多數員工都會選擇換公司。



所以企業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既需要要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也要開發員工的創造性,同時也要讓員工感覺公司的人性。


秋水無界


“嚴謹”往往已經淪為了自我“保護”的最好“藉口”😂😂😂👎而且它還成為了漠視“效率”最為冠冕堂皇的理由!🙏🙏

最荒誕的是愚昧無知的人竟然會赤裸裸振振有詞地把“刁難”貼上明晃晃的“嚴謹”的標籤——(何其荒唐)。🙈🙊👎👎👎

“人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因素”,“嘴”不正任何的好經念出來都是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