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棗北部七尖峰地區圈定6條金銀鎢多金屬礦體,資源量5752噸

原標題:湖北隨棗北部七尖峰地區新發現鎢礦產地

摘要:通過開展湖北隨州天河口—歷山地區1∶5萬礦產地質調查工作,在隨縣王家臺地區新發現小型鎢礦產地1處。金銀鎢礦化產於北東—北東東向次級脆性斷裂中,成因類型為與燕山期構造-岩漿熱液作用有關的蝕變巖型、石英脈型金銀鎢多金屬礦。礦區內初步圈定6條金銀鎢多金屬礦體,初步估算經工程驗證的WO33341總資源量5752t,進一步拓寬了隨北地區蝕變巖型、石英脈型金銀鎢多金屬礦的找礦方向。

1.項目概況

“湖北隨州天河口-歷山地區1∶5萬礦產地質調查”子項目,歸屬於“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武當—隨棗地區地質礦產調查”項目,由湖北省地質調查院承擔。工作週期為2016年6月—2018年12月。主要目標任務是按照1∶5萬礦產地質調查工作指南要求及其他有關技術規範,以先進理論、技術方法為指導,系統收集分析區域地物化遙及礦產等成果資料,以金、銀、鉬、鎳及螢石礦為主攻礦種,開展1∶5萬礦產地質專項填圖、水系沉積物測量及遙感地質解譯等工作,查明控礦地質條件,圈定異常和礦化有利地段;在此基礎上,利用大比例尺地物化遙等手段,配合地表工程,開展異常查證與礦產綜合檢查,圈定找礦靶區,探討成礦模式。綜合各類工作成果,對全區資源潛力作出總體評價。完成地質調查總面積872km

2。預期提交找礦靶區2~3處。通過開展礦產地質調查工作,應用有效的找礦方法和手段,綜合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在隨縣王家臺地區新發現鎢礦產地1處,找礦取得了新的進展。

2.成果簡介

(1)研究總結了王家臺金銀鎢多金屬礦地質特徵,區內發現6個金多金屬礦體。區內出露地層包括武當巖群、耀嶺河組、陡山沱組一段和少量的第四紀沖積物(圖1);構造主要分為褶皺和斷裂,其中與本區金多金屬礦化密切相關的構造主要為北東—北東東向次級斷裂。北東—北東東向斷裂形成較晚,長60~300m,寬0.2~1.5m,傾向136°~167°,傾角32°~51°,斷裂帶中圍巖蝕變較發育,主要伴有金、銀、鎢、鉛多金屬礦化,為礦區重要的容礦構造;礦區內未見岩漿岩發育,礦區南西側約2.5km處為七尖峰雜巖體之三合店巖體,巖性為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區內脈岩發育,主要有石英脈、煌斑岩脈、變輝長輝綠岩脈等,其中石英脈與本區成礦作用聯繫緊密。區內發現金多金屬礦體6個,產於北東向—北東東向斷裂蝕變帶中,礦石類型有蝕變巖型和石英脈型(圖2)。圍巖蝕變類型為硅化、褐鐵礦化、黑鎢礦化、絹雲母化、白鎢礦化等,此次為隨北地區首次發現蝕變巖型與石英脈型複合型金銀鎢多金屬礦(化)點,以沿斷裂充填併發生交代作用後形成的硅化、褐鐵礦化、絹雲母化蝕變巖和含礦石英脈為主要賦存載體,區內礦體特徵見表1。

湖北隨棗北部七尖峰地區圈定6條金銀鎢多金屬礦體,資源量5752噸

圖1 王家臺金多金屬礦區地質簡圖

1—第四系沖積物;2—陡山沱組一段;3—耀嶺河組;4—武當巖群;5—變輝長輝綠岩脈;6—煌斑岩脈;7—石英脈;8—碎裂巖;9—局部混合巖化帶;10—地質界線;11—平行不整合界線;12—角度不整合界線;13—性質不明斷層;14—片理產狀;15—礦體及編號

湖北隨棗北部七尖峰地區圈定6條金銀鎢多金屬礦體,資源量5752噸

圖2 王家臺金多金屬礦區礦石照片

a—褐鐵礦化、黑鎢礦化蝕變巖;b—褐鐵礦化、硅化蝕變巖;c—褐鐵礦化蝕變巖夾有含黑鎢礦石英團塊;d—黑鎢礦化石英脈

表1 王家臺金銀鎢礦區礦體特徵

湖北隨棗北部七尖峰地區圈定6條金銀鎢多金屬礦體,資源量5752噸

(2)礦床成因取得新認識。通過礦區含黑鎢礦石英脈的氫氧同位素分析,認為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水,在成礦作用的晚期可能伴有少量大氣降水混入;通過礦區含黑鎢礦石英脈礦石樣品Rb-Sr同位素測年分析,得出等時線年齡為142±3Ma,結合七尖峰巖體最新的鋯石U-Pb測年數據顯示成巖年齡為141±0.98Ma,本區成巖時代和成礦時代的耦合性反映出燕山期中酸性岩漿活動為本區成礦作用提供熱源和礦源,是燕山中晚期構造-岩漿活動的產物。

(3)本次工作初步估算WO3資源量5752t、Au1.35t,達小型鎢礦產地規模。考慮1∶5萬水系Au異常形態沿黑龍潭-卸甲溝斷裂帶呈北西向串珠狀展布,異常規模較大、強度較高,並且在異常帶南東側發現典型黑龍潭金銀礦和卸甲溝金銀礦等典型礦床,Ⅲ、Ⅴ號金銀鎢多金屬礦體在走向上和深部延伸情況需要進一步加強控制,推測該礦區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新發現的王家臺金銀鎢多金屬礦已成功拉動湖北省地勘基金投入勘查250萬元,中央財政項目的引領作用得到體現。

3.成果意義

本次新發現的王家臺金銀鎢多金屬礦顯示沿北東—北東東向斷裂構造具有較大找礦潛力,礦化強度高,進一步拓寬了隨北地區蝕變巖型、石英脈型金、銀、鎢多金屬礦的找礦方向,對指導隨北地區找礦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為區域礦產勘查提供依據。

(湖北省地質調查院 周豹 朱金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