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学八大者多了去,但未必知道八大作画的秘诀。我撰此文,揭三秘诀,以助学者。

秘诀一:“对”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 八大山人《鱼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对比。三角形与矩形,立与平,静与动。堪称对比的经典。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2.八大山人《墨荷图》 北京长风2009年拍品

映衬。自左下漫向右上的浓淡两层墨是荷吗?与其说是荷,不如说是墨,与其说是墨,不如说是气氛——苍茫。左侧陡然拔起一条线,挺秀超逸的线,似荷非荷,夺人眼球。原来,苍茫是为了映衬这条挺秀超逸的线。由此,象征意义生矣。堪称映衬的经典。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3. 八大山人《荷花册》之一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4. 八大山人《花鸟册》之一 保利2011年拍品

对称。奇,又颇具谐趣。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5.八大山人《瓶菊图》 嘉德2008年拍品

对比、映衬。陶瓶的粗砺对比菊花的娇嫩;陶瓶的厚重对比菊花的秀逸;旁出的两朵菊花轻灵摇曳,与瓶口的花叶动静相衬;瓶身上黑白互补,明暗相映,似有阳光跳动。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6.八大山人《果熟来禽图》 嘉德2008年拍品

对比、映衬。鸟黑瓜白,黑白对比;刻意将鸟处理为三角形,与椭圆(瓜)两厢对比;画瓜用笔,画鸟用墨,笔墨相映相衬。

以上诸图,画面简约,却极尽对比、映衬、对称之能事,如此,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众人常说八大的画隽永,但因何隽永却不说(也许说不出),揭示以上诸图的秘诀,似可明其究竟。

八大,精于“对”,了然意义、美与趣皆出乎其中也。

这里说的“对”,包括上述对比、映衬、对称,这三者都是两两之间的关联,所以统称为“对”。

“对”,是中国人的一个独特审美范式。

例如,中国瓷器的开片,所形成的各种裂纹与光洁如镜的釉面形成鲜明对比、映衬,而器型则以对称为基本特征,如此,令人爱不释手。这是中国艺术深谙“对”之美的经典例证。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7. 南宋龙泉窑官式贯耳瓶

以“对”为美,令此成为中国人审美习惯的,莫过于千年律诗的语言艺术熏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中的对比、映衬、对称让人击节赞赏,觉得韵味无穷。

将“对”这一审美范式运用于绘画,从而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中国绘画史上,八大一人而已。

后人学八大,未必知其所以呵。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8.齐白石作品

无趣。未谙“对”之法。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9.齐白石作品

参图2。亦算映衬,但失之于“好看”,有趣是有趣,丢了图2那样的象征。

秘诀二:拙

拙,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特审美概念。拙则有趣,叫“拙趣”。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拙得近乎愚时,在知者看来,无疑便是大智的外显。这或许就是中国绘画以拙为美的内在逻辑吧。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0.八大山人《花果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1.八大山人《涉事册》之一 北京荣宝斋藏

形拙、笔拙、墨亦拙。瓜的呆萌让你不禁莞尔吧?石的老苍让你不由感慨岁月与世事吧?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2. 八大山人《眠鸭图》 私人收藏

拙如顽石,人格象征意义生焉。拙之经典。

拙,是最难的。拙,首先不是笔法不是墨法也不是造型法,它是心法,然后才是笔法墨法造型法。关乎修为,所以最难。

即便心有所悟,技法又往往习染甜熟,以致心手不应。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想拙却不能拙,后来右手残疾了,只得改用左手画,不利索了,反而自言:“殊大有味,其生拗涩拙,有万非右手所及。”可见拙趣难得。

想起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没?他拼命把线条练利索把形状把握准,但,与此同时他失去了拙趣。

西方绘画似乎一直没有参悟拙趣。

八大的拙,彰显了中国绘画的一种独特价值。

览八大作品,他的拙,几乎是处处在在的。

当今学画者要避免被西方绘画同化,画出纯正的中国画,不晓得拙趣是不行的,不深解拙之秘诀是不可的。

秘诀三:变

艺术的通则是守常而善变,但却不能乱变,变,其实是守常的个性化表现。

看看八大怎么变。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3.八大山人《荷花双凫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4.八大山人《荷花翠鸟图》 保利2015年拍品

荷的叶柄长度为1到2米,别家画叶柄,只画露出水面的部分(如图15),八大画荷,不画水,他要把长长的叶柄完全暴露出来,如此与众不同。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5. 石涛《荷花》 嘉德2017年拍品

图13、14这么变,才秀出了各种抒情的线条,才有了线与面(叶柄与荷叶)的映衬,才有了疏落,有了萧寒。经典。

石涛云:“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说的就是这了。

中国绘画尤以线条美著称于世,八大个性化的长柄荷之变,在变之中守了线条美这个“常”,真是一代解人。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6.八大山人《花鸟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7.八大山人《书画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是传统花卉中极其少见的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谁不会?与八大同时代的恽寿平来也——图18。

八大山人是这么画的

图18. 恽寿平《花卉图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但八大不仅仅是变成对角线,图16、17还以俯视变了传统的平视哈。

变变变,八大有各种各样的变,愈变愈奇,变出了八大的自己。

行文至此,“对”、拙、变,八大的这三个秘诀会不会令你有所启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