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改變自己,我培養了5個思維習慣

朋友在一家公司做市場部經理,有時候我向他訴苦時,他都說我矯情,說我在學校待太久了,很多問題,在他們工作的人看,其實都是小問題。

當然,我也經常在後臺收到讀者的留言,很多人比我小,所以他們的煩惱,我曾經也親身經歷過。原來每個時期的煩惱,都會在下個階段找到答案。

有時候會早點,有時候會很晚,晚到我們沒有時間再去改變。

從大學畢業到現在讀研,中間經歷過各種實踐、實習、考研等經歷,這讓我明白了很多在上學時並沒有真正明白的道理,同時也培養了一些更好的思維習慣。

接下來,我來一一整理下,也許並不能對小夥伴起太多作用,但用來共勉,也是好的。

一、知道自己的限度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其實那只是一廂情願,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並且做出規模,靠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

做到一定階段,你就會遇到自己的限度,類似於寫作時的瓶頸期,就像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桑地亞哥,他盡全力了,但還是沒把魚帶回家。

盡力之後的無能為力,就是我們的限度。

瞭解限度之後,我們就需要和人合作,找優秀的小夥伴,或者學習,或者合作。例如我寫作時,向別人學習排版,運營,後來又和朋友一起分工做自媒體,這些事情,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

最好的用人方法,就是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同樣,最好的學習策略,就是隨時向專業人士請教。

知道自己的限度,保持謙卑的心態,這是我們進步的開始。


大學四年改變自己,我培養了5個思維習慣


二、為什麼會越努力,越差勁?

確實有這樣的人,學習工作的時候比其他人都努力,但最後成績卻不如別人好,或者沒有達到自己預想的目標。

其實努力不是喊口號,也不是熬夜,拉長時間,這麼久以來,“努力”二字都給人一種苦大仇深的感覺,其實這樣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對的。

真正的努力,用的是腦子,而不是純體力,提前想明白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專攻一項,把其他事情放在其次。很多時候,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

同時,還要避免低效率的努力,不要只做量的堆積,要多做難度大的事情,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提高。

在我讀研期間,本來想事事兼顧,但發現每天都疲憊不堪,後來想明白自己其實並不想做學術,所以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升上,輕鬆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一個現狀,我們要認識到:當我們不願意動腦子的時候,我們總喜歡用體力來湊。


大學四年改變自己,我培養了5個思維習慣


三、未來不窮,才是最關鍵的

一些同學因為家庭條件不如人,自暴自棄,一遇到問題就抱怨:我沒錢,我家庭不行,我以後也就這樣了……

其實這樣的抱怨,是我最不願意聽到的,父母把你養這麼大,又供著上學已經很不容易了。你這麼大了,難道你還想吃他們一輩子?

別再每天怨天怨地怨父母,成年人了,當然更應該靠自己。

20來歲,窮點,不怕,其實未來不窮,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才能的積累,在這個知識可以變現的時代,只要你有硬實力,你的未來都不會差。

人越慫,藉口越多。


大學四年改變自己,我培養了5個思維習慣


四、儘早丟棄學生思維

那次和一個主編聊天時,他說之前他們招一個實習生,一來就要求多少多少錢,結果實習期間眼高手低,書生氣十足。

“主編我向你提一個問題,這篇文章文學性不夠,文字也不夠優美,這樣發出去不好吧……”

這是實習生提的一個問題,主編和我吐槽時,氣不打一處來:“我們做的是新聞媒體,又不是寫詩歌散文。而且那個實習生遲到早退,覺得自己很厲害,實際上差得遠!”

其實這是我們很多學生的一個通病,在象牙塔裡待久了,實踐能力弱,不瞭解社會人情,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時,遇到一些芝麻大點的困難,就想放棄。

丟棄學生思維的一個方法,就是找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明白錢不好賺,明白社會上的競爭壓力要比學校大很多,明白現在的時間,才是最寶貴的。

學生階段是最幸福的,但也是最應該踏實努力的時期。

五、永遠不可能完全準備好

大一大二的時候,我想著考現當代文學的研究生,當時異想天開,覺得考研一定要先看完所有的文學作品,但真正去做的時候,才發現書太多,根本力不從心。

考四六級時,想著把單詞背紮實再去做閱讀,但背過後和沒背一樣的效果,每每令我抓狂。

後來才真正體會到,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實踐中完成,我們可以在考研時分析作品,也可以一邊背單詞一邊做閱讀,甚至可以在工作時,繼續保持讀書的習慣。

聽起來很平常,但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思維誤區,放大來看,就是“等我有錢了,我再去……”,“等我多大了,我再去……”但往往當你到了自己的預設,你的目標,已經消失在時間深處了。

原來很多事情等不及,原來我們不可能事事都完全準備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