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昌化工:堅持化肥 走出化肥

  市場需求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督促企業進行轉型升級。江蘇華昌化工作為長三角地區新型肥料和化工生產龍頭企業,成為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典型——

  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時期內,化肥供應不足成為農業增產增收的限制因素。除了引進和建設大中型化肥生產裝置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地建設的1200多家小氮肥廠也為保障當時農業用肥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沙洲縣化肥廠,就是這樣一家始建於1970年的小氮肥廠。經過近50年的發展,特別是易地搬遷、轉制上市後的一系列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華昌已發展成為三角地區新型肥料和化工生產龍頭企業,成為行業“堅持化肥,走出化肥”轉型升級的典型。

  華昌把持續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提高能效水平作為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法寶。2012年,國家將無煙煤列為稀缺煤種,鼓勵重點用煤行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原料結構改造。華昌決定投資20多億元建設以煙煤為原料的先進煤氣化裝置,淘汰之前的固定床煤氣化裝置。華昌通過原料結構改造和配套技術改造,原料中碳轉化率達到99.3%以上,合成氨和聯鹼裝置能效水平大幅提升。因此,華昌連續多年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認定為合成氨、聯鹼行業的“雙料”能效領跑者標杆企業。

  “堅持化肥”絕非一成不變,華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對傳統化肥品種進行增效改性。

  2005年,華昌在全國率先開發出聚天門冬氨酸有機添加型多肽增效尿素和多肽增效複合肥;2007年利用自主開發的專利技術將氯化銨、氨、硫酸和尿素及增效劑製作成新型顆粒脲銨氮肥推向市場;2010年,與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合作開發適合南方土壤的穩定性緩釋肥料;2013年,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共建企業院士工作站,結合核心市場區域土壤情況,利用測土配方技術開發系列土壤類型的專用肥料、多種作物專用肥料。2015年,中國農業部門提出化肥使用零增長目標後,為給國內聯鹼行業副產氯化銨、脫硫除銨環保裝置副產硫酸銨等副產氮肥找尋出路,在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純鹼工業協會的指導下,華昌聯合多家行業骨幹企業成立中國副產氮肥“走出去”工作小組,致力於將中國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副產氮肥及以其為原料製作的配方肥料輸出到“一帶一路”沿線主要農業國家。充分利用副產氮肥原料優勢和口岸優勢,近年華昌已成為中國最大(氮磷二元和氮磷鉀三元)配方肥料出口企業。為鞏固合作成果、更好地輸出技術和產品,華昌還在馬來西亞成立合資公司,組建配方肥料推廣的技術服務團隊和銷售團隊。

  “走出化肥”,華昌實施多元化戰略,在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方向培育經濟增長點。

  自1970年建廠以來,華昌產品鏈“尾端”不斷升級,但以煤為原料製取合成氣的“頭端”一直沒有改變。華昌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把煤制氣“頭端”做到全國領先,為培育發展多元化產業提供了有競爭力的“氣源”。“十二五”期間,華昌本部所在的張家港保稅區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規劃了進口烷烴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華昌利用合成氣優勢,對接園區發展規劃了丙烯羰基合成製取丁辛醇、異丁醛、新戊二醇、聚酯樹脂化工新材料建設項目;2016年,華昌又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兼併控股蘇州奧斯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熱塑性彈性體業務)和湖南華萃化工有限公司(化工新材料及原料貿易業務)。

  2018年初,蘇州市提出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推廣目標以及遠期氫能產業典範城市發展目標。鑑於長三角地區的能源結構,與天然氣、可再生能源、電解水等其他制氫方式相比,煤制合成氣分離提純是當前及以後一段時期內成本最低的制氫方式。為了對接蘇州和張家港的氫能產業示範推廣用氫需求,華昌正在推進燃料電池用氫的氫氣充裝站和加氫站建設項目。另外,在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方面,華昌控股設立的蘇州華昌能源有限公司主要致力於燃料電池電堆、動力模塊和測試平臺的研發和推廣;華昌利用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的氫能聯合研究院,承擔了“100千瓦級燃料電池電堆及輔助系統部件測試技術”國家重點專項研發項目。近年來,華昌化工新材料板塊業務快速增長,2018年化工新材料營業收入佔營業總收入的比例已提高至28%。

  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即將迎來50年華誕的華昌又開始著手編制新的轉型規劃,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仍將是基本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