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一條路的變遷,一座城的傳奇,

幾代人的故事,夢開始的地方。


今天我們走進的是四川綿陽的解放街,聽聽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徐根發的故事。

英雄有千萬種模樣,生活在解放街的他卻是最真最平實的代表。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個人的品質、思想的形成,與他周圍的環境影響必定密不可分。一個好的環境可以培養出一個心懷大愛的人,也能造就一個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綿陽解放街就是這樣一個好地方。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從宋朝開始,解放街就是綿州州府所在地。清代、民國時期,綿陽公署、縣衙等也紛紛坐落於此。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街依然是綿陽行政部門所在地。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歷史的傳承使這條街道更加莊嚴肅穆,更使生活在這條街道上的人們都對那份紅色情懷心生嚮往。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綿陽解放街大雜院》-綿陽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楊松林攝影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綿陽解放街》-綿陽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楊松林攝影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綿陽解放街17號公安大院裡,被公安部授予“二級英模”稱號的抗震救災老民警——徐根發的故事。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英雄總是逆行的

1954年出生的徐根發是位轉業軍人,任職綿陽市公安局裝財處。2008年5月12日,對當時已經53歲的老徐來說,終身難忘,也是老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逆行。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特大地震,綿陽境內北川、平武等地的信號全部中斷。首要任務,必須在第一時間將衛星電話送到受災最嚴重的地區。軍人出身又參加過自衛反擊戰戰鬥的徐根發臨危受命,獨自駕車為平武縣南壩鎮送去了第一部衛星電話,讓國家領導人、全世界人民瞭解到災區情況,使這裡不再是一座孤島。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英雄總是走在最後的

任務完成後,老徐並沒有退回綿陽城。他給自己安排了更為艱鉅的任務,堅守北川城內唯一一個觀測唐家山堰塞湖的北川縣城大橋。橫跨湔江的北川縣城大橋,是進出北川的交通咽喉,是北川城內觀測唐家山堰塞湖最近、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唐家山堰塞湖灌水後衝擊的第一站。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隨著唐家山堰塞湖險情升級,除觀測點人員外,城內執勤人員幾乎全部撤離!但經過搶險特級訓練的老徐卻毅然決然的決定留下來,成為北川城內最後的一名守護者。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英雄總是孤獨的

按照規定,在縣城觀測巡查一段時間後,徐根發必須要返回到預定的卡點對身體和車輛進行消毒防疫處理,然後再返回到縣城。“三道拐”是徐根發每天在觀測點和卡點間往返的必經之路。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北川“三道拐”,連續180度急轉彎,被外地司機稱為“三道鬼門關”。徐根發每天都要在這條便道上往返十多次。孤懸在崖邊,行駛如臨淵,老徐已經記不得遭遇了多少次餘震、山體滑坡,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門關走了一圈。

他一直不讓同事們隨他出警,每次都是一個人,隻身前往那充滿未知數的險地。


但是,英雄永不遲暮!

他們總是默默無聞,鮮為人知總是藏在光鮮的背後,為了保衛城市和人民的安全,他們捨棄自己的情感,服從調度,聽從指揮,響應快速,再危險的關頭都整齊劃一,勇敢無畏地面對眼前重重的困難。

在危難面前,他們為了保護其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而選擇為使命而戰,是真正的無冕之王。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如今,徐根發已經退休,受他的影響,三個孩子也相繼加入了人民公安的隊伍。而現在他經常會再去解放街上走一走,解放街上的精神傳承一直影響著他的生活,用自己一生的堅守抒寫了人民公安的責任與擔當。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徐根發解放路漫步)


在解放街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座城七十年來未變的堅守與傳承,和已舊貌換新顏的那些改變。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傳承下來的精神正塑造著新一代綿陽人的成長,並陪伴他們去展開更加漫長的時光之旅。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綿陽解放史料鏈接:

1949年11月,劉鄧大軍解放川東南,切斷了國民黨胡宗南部後路。12月5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18兵團司令員賀龍率60軍、61軍、62軍和7軍一部,兵分三路,由陝甘南下入川,向會戰成都的戰略合擊點綿陽挺進。右路62軍,橫掃隴南殘敵,經青川、平武,向江油攻擊前進;中路60軍,夜襲劍門關,向梓潼、綿陽逼進;左路61軍,經南江、巴中,直抵鹽亭、三臺。

12月21日凌晨4時,開元場升起紅色的攻橋信號彈,半個小時的槍炮聲後,北河浮橋南面的守橋敵軍全面潰逃,後續解放軍大部隊180師趕到,在涪江岸邊發射60式炮彈100餘發,守綿之敵棄城向成都方向逃竄。180師佔領綿陽城後,俘虜守城敵軍700餘人,將其押至川西北第一公園(今綿陽人民公園)壩子集中看管。人民解放軍進入綿陽城,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民宅外休息,並不驚擾百姓。

12月21日早晨6時,綿陽縣城居民湧上街頭奔走相告:解放了!解放了……鞭炮聲響徹全城大街小巷。

綿陽解放街簡介:

位於涪城區城廂街道的解放街,是一條深藏於市井之中,幽深、安靜,甚至有些偏僻的小街。但追溯其歷史,卻大有來頭。從宋朝開始,它就是綿州州府所在地。

據史料記載,清代、民國時期,解放街長341米,寬6.3米,大致方位是從紅星樓到鹽市街之間,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這條在歷史上舉足輕重、赫赫有名的街道,在清朝以前叫作通聖街,民國時期叫德操路,老百姓不習慣叫德操路,於是將其換名為“衙門口”。

新中國成立之後,這條象徵著舊中國權力的街道被改名為解放街。

“綿州通”湯毓良老先生介紹,通聖街具體修建於何年,這個在地方誌上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從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開始,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之父、綿州推官歐陽觀築土城,設四道城門。到明朝,通聖街正式得名。

1949年12月,人民解放軍18兵團60軍180師挺進綿陽城,綿陽解放。這條承載著無數封建統治、帝國主義壓迫、軍閥混戰記憶,被人們先後稱之為通聖路、德操路、衙門口的街道,被換上了新的名字——解放路。這就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一段新的記憶由此展開。

綿陽解放街上的生命守衛者

(圖文源自綿陽廣播電視臺 FM10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