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有哪些小吃?

相約貴陽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織金的小吃眾多,其中我比較喜歡的,當屬下面這一款貴州織金農家土製煙燻臘肉。

  貴州織金的臘肉、香腸和血豆腐系列臘味食品系清代兵部尚書總督太子少保丁寶楨家鄉對皇宮的貢品。每年臘月間,將山區農家的肥豬屠宰、切塊成片加以秘方香料醃製,再用' 青岡?木材熏製而成,食之肥瘦相宜不膩,味美異香爽口,是享譽全國的地方特產之一。

  貴州織金農家土製煙燻臘肉忠於傳統,用料考究,加工精細,質量上乘。是山外赤子倍加珍視的家鄉美味,親友之間饋贈表意的上佳禮品。備受前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一織金洞旅遊觀光的中外來客普遍讚賞。

  如何鑑別臘肉:

  優質臘肉:色澤鮮明,肉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脂肪透明或呈乳白色;肉身乾爽、結實,富有彈性,有明顯的臘肉氣味。

  劣質臘肉:色澤灰暗無光、脂肪明顯呈黃色、表面有黴點、黴斑,揩抹後仍有黴跡,肉身鬆軟,且帶粘液,脂肪有明顯酸味和其它異味。

  專家提醒,臘肉的保存期為6至12個月,把臘肉密封,放入冰箱就會保存得久一些。

  好的臘肉一般要存放三個月以上, 這時候的臘肉其煙火之味因為長時間的沉積,已經同肉味渾然一體,滋味耐人咀嚼,遠勝新鮮臘肉.

  吃貴州織金農家土製煙燻臘肉的方法:

  貴州織金農家土製煙燻臘肉吃前先燒皮刮洗乾淨,再放入冷水鍋中慢火煮(根據肉的幹度確定煮的時間),一般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原湯放冷後再拿出來切,之後便可隨意烹調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愛美食的小朵朵


前幾天去了趟織金縣,吃到了織金的幾種小吃,首先就是這個織金髮粑,糯米精製,發酵而成,蒸熟即可享用,白如玉的發粑,入口甘甜清香,綿軟彈牙,吃後回味無窮。
織金髮粑做工較為講究,首先要選擇精白的糯米除去沙石等雜質,並用龍潭泉的水反覆沖洗乾淨,再放在清水中浸泡3至6個小時。待米粒泡脹後,濾水把溼米磨成米漿。接下來,要將米漿過濾除去顆粒物,加上白糖,發酵,攪勻後倒入特製的蒸籠內,待蒸鍋裡的水燒開後將蒸籠放入,蓋上鍋蓋,旺火蒸40分鐘左右,就可取出切成小塊便可食用。發粑哪裡都有,但是,織金髮粑因其獨具一格的口感而出名。不知是甘甜的龍潭泉水的作用?還是發粑裡融入了織金人的聰慧和細膩的原由,味道就是比其它地方的好。

紫米發粑也是一樣的好吃哦!做法和白色無差別,只是用的米不同而已。

織金烙鍋也是很有特色的美食,用織金特有的砂鍋.當地的菜籽油把想吃的土豆,雞蛋,豆腐,蔬菜等在熱油裡炸熟,土豆要炸至金黃更好吃哦!然後蘸上配好的辣椒麵,口味獨特鮮辣,很好吃的說。織金的蕎麥涼粉也是特別的好吃,織金蕎涼粉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的特色小吃。織金縣蕎涼粉辣香爽口,生津解暑,清涼降火,是當地居民必不可少的驅暑小食。蕎涼粉是用蕎麥打去殼,幹磨成粉按1:4的比例加水和適量的明礬水調勻,下鍋用微火慢慢邊煮邊攪,煮熟冷卻而成。食用時翻倒出來放在案板上,用特製的刮子把蕎涼粉刮成細長條裝在盤子裡,用另一小碗放入酥黃豆、酸蘿蔔丁、黑大頭菜丁、蕪荽、蔥花、紅油、麻油、花椒油、自制腐乳、醬油、醋、薑汁、蒜水、味精等調料兌成蘸水,用蕎涼扮蘸著食用。


凌子看世界


貴州尋食記:閒話織金臭豆腐

織金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後來都未成行,這次正好與貴陽的餐飲人和自媒體人大家相約去,所以終於成行了!

一路開車從貴陽到織金,一想到有當地特色的美食,心裡瞬間就被美食融化了,這真是吃貨的本性啊!織金的景色非常美,有關織金洞和大峽谷以及東風湖的美景,等我以後有機會再向大家描述,作為吃貨走到哪裡首先最感興趣的就是吃,所以今天呢我先給大家介紹織金令人難忘的臭豆腐吧,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哦!

我想太多數貴陽人對臭豆腐的記憶存在於:

烤小臭豆腐在貴陽常見於大街小巷,買賣人挑著一付擔子,一頭是一個竹籃子,籃子邊上還掛著兩三個小木板凳,另一頭是一個炭火盆,炭火盆裡是燒著的炭火,上面鋪著一層鐵絲網,鐵絲網上整齊的排著一排排的臭豆腐乾,烤得焦黃焦黃的臭豆腐乾,老遠就能聞到一股臭豆腐味,走在路上有人要吃烤臭豆腐乾,買賣人就放下擔子,給你拿個小板凳坐下,取出一個小瓷碗放上紅紅的辣椒麵,用尖尖的筷子夾起臭豆腐乾給你。這臭豆腐乾是聞著臭,吃起來香,蘸著拌好的麻辣辣椒麵,又燙又辣又香又爽口。一元錢一塊,一口一塊,幾塊錢吃個痛快。

織金八步臭豆腐

我記憶中的織金臭豆腐,是在我20年前離開貴陽時,在母親上班的一個路邊攤,一個煤火爐,架起一個織金的砂鍋,放上織金臭豆腐,再刷上菜油,滋滋的煎烤著,滋滋著向,散發著一股清新的菜油味和臭豆腐味,很香.夾上一片放在小碟裡,再沾上幹辣椒麵.夾上一塊放在嘴裡,那個香啊.我想,人對味道是有記憶的,便有了家鄉的味道和小時候的味道.

八步臭豆腐歷史久遠,遠近聞名,不論是常來常往的本地人,還是途經此地,遠方過路之人,無不向往著此地的臭豆腐,有時間的就坐下來飽吃一頓,沒時間的想方設法帶走一點與家人共享,人們的喜好,吃出了八步街道特色小吃一條街

織金人酷愛吃烙鍋,人們通過用砂鍋加熱烙烤食物的方法,配合本地榨取的新鮮菜籽油,激發出各種食材最本真的味道。而烙鍋必不可少的便是臭豆腐了,每一位織金人都知道,在離縣城不遠的八步街道生產出來的臭豆腐,才是正宗的“織金味道”。

而織金縣八步街道臭豆腐乾製作工藝保持著古代傳統特色,在製作豆腐的第一道關卡上,都用山中泉水,酸湯作催化劑,酸種是用苦油菜、青菜等本地蔬菜製作的。來到八步街道,從一個製作臭豆腐店老師傅那裡瞭解到,一塊正宗、地道的八步臭做豆腐是如何製作而成的。

浸泡

在製做之前,要進行人工篩選,剔除其中雜質和有蟲眼的豆子,經過8小時的浸泡,讓黃豆吸收充足的水份,在冬季浸泡的時間要延長到12小時

點豆腐

將浸泡好了的黃豆濾幹,用粉碎機打成豆漿,同時去除豆腥,用紗布過濾,分離出豆渣和豆漿,把豆漿上火煮,在豆漿中加入自制酸湯,促使豆漿凝結成豆腐,這叫點豆腐。這個過程需要格外的細心,做出的豆腐口感是否細滑均勻,關鍵就在這裡,這一步的成品就是我們平時吃到的豆花。豆花靜置一段時間之後,需要轉移到特製的木箱中進行壓制,將多餘的水分壓榨出來。通過調整壓榨的力度和時間,可以調整最後做出來的豆腐口感上的緊實度.

黴化

製做好的豆腐,將進入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加工工序——黴化,將豆腐切成大概1釐米厚、10釐米長、10釐米寬的方塊,然後平均分為8條,每條平均分為16小片,再用稻杆放一層,小片豆腐放一層,相互一層又一層疊加,最多10層,攤放在已經鋪滿稻草的陳列架上進行自然黴化,夏季2至3天,冬季7至8天,在黴菌的作用下進行自然發酵,豆腐上會生長出一層雪白的絨毛,這時候,一份地道的八步臭豆腐製做完成。

吃法

長滿絨毛的臭豆腐,將成為吃貨期待的一道美食,而成就一份美味可口的八步臭豆腐,還需要三個必要的因素:砂鍋、菜籽油和辣椒麵。

織金盛產砂鍋,向上拱起的特製砂鍋能保證鍋底受熱均勻,食材不被油浸泡.

菜籽油要選用當地出產的鮮榨菜籽油,新鮮且速煉後為臭豆腐平添一份色.

辣椒麵的製做和調配尤為講究,選用大小均勻飽滿的小尖椒,衝成極為細膩的辣椒麵,然後按比例加入花椒等配料。

在織金城的大街小巷不難發現這樣的小吃,鐵爐子上支個烙鍋,小板凳圍在四邊,嫩黃的臭豆腐在烙鍋上烙著,佐以辣椒、花椒、食鹽等調料,味道極為鮮美。經過烙鍋的烙烤,一塊塊臭豆腐,漸漸膨脹,用切刀均勻地將臭豆腐切成9小塊,蘸上辣椒麵,臭豆腐的純正細滑,伴隨著辣椒麵的鮮香麻辣充盈口腔。也許正是這樣,這才是地道的織金臭豆腐味。

存儲

一般黴的臭豆腐採用真空加冰袋的保存方式,可保存3-4天,同樣也可以存放於冰箱內或採用稻草隔離存放 。

織金“臭豆腐”名曰臭,其實一點也不臭。相反有一種獨特的香味,顏色微黃、質地酥嫩細膩、食之清爽適口,並且還易於保存。其發酵時間一般熱天為三、四天;冷天五、六天。

聞著臭、吃著香

織金縣八步街道位於織金縣城東部,正中心距縣城24公里,是全省重點建設的36個鄉城鎮之一。八步臭豆腐歷史久遠,遠近聞名,不論是常來常往的本地人,還是途經此地,遠方過路之人,無不向往著此地的臭豆腐。

有時間的就坐下來飽吃一頓,沒時間的想方設法帶走一點與家人共享,人們的喜好,吃出了八步街道特色小吃一條街,這之中特別以王牛兒臭豆腐最為有名

長滿絨毛的臭豆腐,將成為店面上食客期待的一道美食,而成就一份美味可口的八步臭豆腐,還需要三個必要的因素:砂鍋、菜籽油和辣椒麵。織金盛產砂鍋,向上拱起的特製砂鍋能保證鍋底受熱均勻,食材不被油浸泡,菜籽油都選用當地出產的鮮榨菜籽油,新鮮且速煉後為臭豆腐平添一份色,辣椒麵的製做和調配尤為講究,選用大小均勻飽滿的小尖椒,衝成極為細膩的辣椒麵,然後按比例加入花椒等配料。

經過烙鍋的烙烤,一塊塊臭豆腐,漸漸膨脹,用切刀均勻地將臭豆腐切成9小塊,蘸上辣椒麵,臭豆腐的純正細滑,伴隨著辣椒麵的鮮香麻辣充盈口腔。也正是這樣,源遠流長的傳統形成了織金地區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


相約貴陽


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說過,吃貨的終極夢想就是吃遍世界呢,豆芽也說過,只有中國把小吃街當作著名的景點去觀賞,我們在旅行中,總是喜歡去尋找新鮮的東西,去體會不一樣的美好感受,豆芽也在上週去進行了一次織金之旅!觀美景品小吃,豆芽就帶你去體驗一下黔西織金的美好吧!

(豆芽就是一個很二的旅行者)

豆芽先給大家帶來美食篇吧!

出發:織金交通還算方便,從貴陽出發就只有1個半小時就可以到,自駕遊的夥伴們可以走清鎮到織金的高速路,紅楓湖互通清織高速!

其他的小夥伴們也可以在金陽坐大巴車或者坐火車到織金,時間上可能就要久一些了!

都說出去就是吃喝玩樂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吃!每一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飲食文化,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

織金竹蓀

在織金最有特色的就是竹蓀了,在特有的地質自然環境下,成就了一個竹蓀王國,當地種植培養的竹蓀也極具規模。然而竹蓀到底是什麼呢!就讓豆芽為你揭開神秘的面紗吧!

(感覺豆芽又開始當生物老師了)

人工栽培使用的原料有竹類、段木、甘蔗渣、木屑等,有箱栽、床栽和露天竹林地栽培形式。用菌蕾作材料進行組織分離,用馬鈴薯培養基,pH值4.5-5,置於15-20℃培養15-20天得純母種,純種菌絲白色!

(菌絲的照片)

通過菌絲分解腐竹類的有機物質取得營養,進入生殖生長階段,菌絲體形成無數菌索,在其前端膨大發育成紐結狀原基,在適宜條件下,經過一個多月生長,原基形成菌蕾,狀如雞蛋。

(竹蓀蛋)

看著是不是有點可愛呢,豆芽用手觸摸了一下,觸感有點類似於蘑菇。有點溼溼的軟軟的喲!

當菌蕾頂端凸起如桃形時,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開裂,先露出菌蓋,菌柄相繼延伸,到中午柄長到一定高度時停止伸長,菌裙漸漸由蓋內向下展開。猶如蝴蝶破繭而出,竹蓀也就破殼而出,宛如少女出長,穿著蕾絲裙,優雅迷人呢!當然竹蓀作為世界上最珍貴的食用菌之一,也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蓀具有滋補強壯、益氣補腦、寧神健體的功效;補氣養陰,潤肺止咳,清熱利溼。測定幹竹蓀中含蛋白質19.4%、脂肪2.6%,碳水化合物總量60.4%,其中菌糖4.2%、粗纖維8.4%,灰分9.3%。

普及了知識了以後,就知道要怎麼吃了吧!織金作為竹蓀的豐產地,所以製作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燴、釀、燉、炒、扒、涮等各種烹飪方式。當地也就有了竹蓀宴席,一次就能讓你吃到花樣百出的竹蓀菜品!

其中廣為人知的就是竹蓀燉雞或者鴿子了,完全發揮竹蓀的特製,保持湯清味美,鮮嫩可口!營養加倍喲!

你會問說,難道就沒有接地氣的小吃嗎?

豆芽安裝了美食雷達的探索器會失靈嗎!

街頭巷尾,織金人生活的主題美食

唐酸湯

(早晨去的時候天還是濛濛的)

唐記酸湯在織金也是很有名氣的啊,看著店面裡面的人絡繹不絕的,就知道他的味道一定不差,所謂的酸湯粉,不是貴陽的酸粉,也不是凱里西紅柿的紅酸湯。而是細粉搭配著底部的酸菜的酸湯,與店裡面的脆哨、肉沫、搭配在一起,我是碗底都喝乾淨了,酸味很正,很開胃,一點也不刺激很順滑!

蕎涼粉

是織金特有,也是極為喜歡的一道美食,是涼粉的一種,將甜蕎麥泡發後,用棉麻布反覆揉搓出漿,再用砂鍋熬煮而成。做出的成品順滑細膩,清涼可口!

好啦,這只是蕎涼粉!重點來了,就是家家戶戶自己做的黴豆腐,製作成為蘸水,搭配著蕎涼粉一起入口,清涼降暑,這麼美好的描述,豆芽還是要溫馨提醒各位小夥伴們,黴豆腐的黴臭味真的很給力,對他的接受能力一定要強,豆芽都已經被黴豆腐的味道燻暈在廁所了。

(店家自己做的黴豆腐)

(豆芽去到的是原大府頭的陳記)

但是見大家對於它如此的喜愛,豆芽還是嘗試了一盤,蘸上特調的蘸水,豆芽想說上癮了,咋個辦,就和榴蓮一樣一樣的,會上癮啊!辛辣的口感,豆製品特有的發酵味道搭配清涼爽滑的涼粉贊啦!

還有很多市場裡面出現在織金人家餐桌上的小吃

織金髮粑

發粑是織金這邊特有的名稱,也可以理解為發糕,作為織金人的特色糕點,(ps:有點類似於貴陽的碗兒糕)大清早的就可以發現製作發粑的人家,開始忙活了,遠遠的就能夠聞到糯米的香氣,看著蒸制的熱氣縈繞在忙碌的身影中,蒸製出鍋的發粑,香甜白嫩,軟糯清香,吃上就停不下來了,對於這種糕點類的食品,吃多了容易噎著,所以大家要小心一些喲!

(馬記發粑是歷史最久,買的最好的,位子在九對頭靠近財神廟)

滾米團

要說糯食,還有一個可愛的大丸子就是滾米團了!蒸在蒸箱裡面的大湯圓!

(九對頭裡面買的,話說九對頭是街道的名字)

用糯米麵為皮子,裡面包裹的是用豆腐碎調味的餡料,豆芽差點就認成了肉沫餡了。包好以後在糯米上面滾上一圈,就成了一個一個可愛的糯米大丸子了!

包穀粑

織金人民們真的很喜歡吃糕糕粑粑什麼的!還有包穀粑也是走哪裡都在賣,新鮮的包穀打成漿以後,包裹在玉米葉子裡面,原汁原味沒有任何添加物喲。(貴州和四川多地都有這樣的玉米美食)

現場就可以觀看所有的製作過程了

老人在鬧市的街頭,悠閒的扳包穀,兩人臉上都是幸福的感覺,就讓我和你一起扳著包穀慢慢變老吧

蒸煮在大鍋裡面,所有的材料都是還原自然的做法,香甜的玉米粑粑,簡直不能再愛了!(ps:一次性還是少吃點喲!吃多了肚子有點漲漲的!)

(大街小巷都有在買這個,九對頭中段的這家味道比較好喲)

鍋巴

在大街上豆芽還看到小孩手上拿著的小吃,上去一問才知道,還有一家老字號的鍋巴!

(有木有很可愛喲!來讓姐姐吃一口鍋巴)

據說她家鍋巴是一代傳一代,這種鍋巴起源還是源於一開始買的糯米餈粑,每次買完都會在鍋底結上一層鍋巴,為了不浪費,店家拿來食用,發現味道比單純吃餈粑更有味道,香脆可口!才有了現在的獨特的鍋巴美食,用織金傳統的砂鍋,在火上面燒熱後,鍋底刷上一層油以後,把餈粑放下去後,轉動一兩分鐘起鍋,把鍋巴和餈粑分離,撒上白糖和炒制過的豆麵,吃下去就感覺回到童年,為這樣簡單的美味所折服。

(位子靠近財神廟有點難找,不過問問路人都知道)

你說這些都是小吃呀~主食主食在哪裡!

隨著夜晚的降臨,豆芽匆匆的路過了當地的砂鍋一條街,砂鍋原始的製作方式,傳統手工製作工藝,複雜的流程,都凝結了砂陶工藝的艱辛,形狀各異的砂陶作品,砂壺來煨茶,砂罐來煎藥,其中豆芽看到了烙鍋的砂鍋了!哈哈哈,就像是看到吃的一樣啊!

(大街上都會發現用砂鍋來做美食的,豆腐烙的好嫩的啊)

(在小小昏暗的店鋪裡面,重複著辛苦的勞作)

可惜豆芽沒辦法,買一個拖著走~嗚嗚嗚

織金的烙鍋就是在這樣的砂鍋裡面烙熟的,生烙的形式,可能會讓你覺得油吱吱的會跳油,事實上,確實會!因為豆芽已經被油飛濺到了,所以一開始油一定要適量,多下菜,這樣就可以阻止悲劇發生了。油吱吱的美味蘸上辣椒麵,火辣的感覺就當你體會到了,大熱天的這樣的油氣呼在臉上,嘴上再來一口油辣的臭豆腐!

在這樣的油氣當中,湯圓就出現了,沒有米飯主食,一碗湯圓就解脫了所有的油膩,香甜軟糯的湯圓,一碗十個,個小、皮薄,並且一碗湯圓中最多可有十種不同的餡,每種味道各不相同,絕對能滿足你。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些大菜!畢節地區也是吃豆腐的大戶啊,所以豆腐的做法也是花樣百出,豆腐本身的可塑性就非常強,所以任何食材和它搭配都能夠呈現出食材的本味。

豆腐宴

(不要問豆芽叫什麼名字,豆芽我真的記不住啊)

不是很美的就是很仙的名字,這都還只是一部分

豆芽要放大招了

都是都是豆腐做的!!

(不得不感嘆畢節地區人民的創造力啊)

我們總是匆匆路過別人熟悉的街道,品味不一樣的生活滋味,旅途中有風景還有手中的美好!同一片天空下,留下的是我們對美味是執著追求!


貴陽美食


官方的說法一定是這倆:

1.【竹蓀】,20多種氨基酸,清香型的紅頭竹蓀,外交大餐,請美國基辛格和尼克松國宴吃過;

2.【水八碗】,以八仙過海以及織金八景—西山早雪命名,分別是:曹國舅烹蹄筋;張果老八寶飯;藍采和黑峰圓;漢鍾離燉老鵝;呂洞賓薏仁米;何仙姑釀雞茸;韓湘子牽腸掛肚;鐵柺李飛鵝蛋。

我個人覺得很神奇的是本地的【冷水湯圓】,

湯圓哪裡都有,但這裡的湯圓是砂鍋煮的,而且不是常見的圓球型,長得像瓜子,付油餡的有點兒膩,但因為個頭小,一碗下去也還能接受,另一種口味就是常見的糖餡,就當甜品吃還是不錯的。

哦哦還有滾米團,甜口鹹口都有,長得也很可愛。


用戶9585845713333






 位於織金縣城東北端的魚山,因其形狀如木魚而得名。黑神廟正殿坐落於山頂中央的平坦開闊地上,始建於清初,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重建,坐東北向西南,為一幢並排5間的懸山頂式木結構建築,面闊16.11米,進深7.8米。前有廊無欄,簷柱基礎為高29公分的八方形石礅。


守戶者


舌尖上的織金古城——那些令人難忘的街頭小吃

  

  貴州一直是我很嚮往的地方,之前有很多次機會去貴州,都因為需要的時間長,而我是個上班族而不得不放棄,這次大家相約去貴州的時間剛好趕上我放暑假,所以終於成行了!憋了差不多半年沒有出行,早就盼著這一次旅行了,出發的那天早晨,老公開車送我到機場,我就像個出門的鳥兒,興沖沖光顧著自己高興了,都忽略了兒子還要上學,老公一個人在家裡又要當爹又要當媽的辛苦!好在老公已經習慣了我貪玩的個性,每次我出門玩,老公都任勞任怨的接送,無論多早和多晚!

  到貴州路途還是挺遠的,當航班正點起飛的時候甚至還提前十分鐘到了經停的城市,我還是高興的太早了點,本來以為可以早點見到小夥伴們,沒想到因為流量管制,在經停站等了差不多3個小時才重新坐上飛機繼續到貴陽。這次大家相約的地點是貴州畢節市織金地區,所以下了飛機小夥伴們差不多聚齊了之後,又坐了兩三個小時的車才來到織金洞景區,算上從家裡出發的時間,差不多整整折騰了十幾個小時,真的有點疲累不堪了!但是,晚宴時看到滿桌富有當地特色的美食,一天的疲累瞬間就被美食融化了,這真是吃貨的本性啊!

  織金的景色非常美,有關織金洞和大峽谷以及東風湖的美景,等我以後再向大家描述,吃貨走到哪裡首先最感興趣的就是吃,所以今天呢我先給大家介紹織金那些令人難忘的街頭小吃吧,那可都是赫赫有名的哦!

  

  來到織金的第三天,小夥伴們給我們幾個吃貨安排的活動只有一個字——吃!這讓其他神馬文化隊風光隊的某些人甚是眼饞,木辦法,誰讓俺們都是專業吃貨呢,所以才有這個運氣!一大早,酒店的早餐根本不屑一顧,俺們直接來到了織金縣城最有名的酸湯粉店——唐記酸湯粉,關於這家店,織金人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堪稱織金乃至全貴州最好吃的酸湯粉店,吃了這家的酸湯粉,其他的都是浮雲!哈哈,當然,這都是陪同我們的當地人傳達出來的意思嘍,相信還是八九不離十的。

  

  酸湯粉,顧名思義,就是用酸湯煮的粉了,當地人特別喜歡吃用酸湯做的東西,酸湯是什麼?我的理解就是當地人醃酸菜的湯,這個酸菜跟我們東北的酸菜可不是一回事,我們是用秋天的大白菜,這裡用的好像是一種蘿蔔菜,連葉帶莖的都一起醃上,醃酸菜的湯可以用來做各種酸湯美食,在炎熱的夏天食來特別消暑開胃。

  

  用來調製酸湯粉的配料達六七種之多,知道都有什麼嗎?且聽我一一道來,有折耳根,又名魚腥草,香蔥末、酸菜末、肉末、花生米、脆哨,知道脆哨是什麼嗎,就是把肥肉煉出油之後剩下的油渣,很脆也很香,這邊的人很喜歡吃,除了吃粉和麵條要放之外,我們後來在貴陽吃的絲娃娃裡捲上這個也很好吃!除了折耳根,其他的配料我都放了,實在是受不了折耳根的腥味,難怪也叫魚腥草了,但是它確實是好東西,屬於中藥材的一種,有保健作用,當地人從小就吃,幾乎很多菜裡面都放折耳根,所以他們很吃得慣。

  

  這家店雖然很有名,但是店面其實非常的簡陋,即便這樣,每天早晨來這裡排隊吃酸湯粉的人很多,價目表就在上面了,不貴,確實很好吃!

  

  這個是我前兩天在織金洞酒店吃早餐的時候自己調製的一碗粉,看起來很美,但吃起來味道跟唐記酸湯粉比起來,差的十萬八千里!

  唐記酸湯粉地址:織金縣城雨灑金橋旁

  電話:

13308572080

  時間:06:30 - 15:00

  

  吃完酸湯粉,我們直奔馬記發粑,在來的路上經過一個農產品市場,大家都非常感興趣,但是領隊一再催我們趕緊走,不然就趕不上看發粑了,我當時還合計發粑是個什麼東西,真的那麼好看嗎?可是來到這個號稱已經有一百多年的小店門前,我還是詫異了,破破爛爛的店面,除了招牌稍微靚麗那麼一點點,瞅哪都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門前已經有好多人在排隊買發粑了,剛出鍋的一大塊發粑,三下五除二就賣沒了,這速度簡直就是行雲流水!糕香不怕巷子深,據說不少外地人為了解饞,特地趕早驅車幾十公里來買第一籠發粑。

  

  只見老闆娘手起刀落!

  

  上稱一稱,基本跟顧客要的八九不離十,做到這點沒有幾十年的功力可達不到。看到沒,人家的稱也不是什麼電子秤,就是很原始的杆稱。

  

  稱好的發粑再用刀剁幾下,分成便於食用的小塊。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發粑有點像我們平時吃的發糕,但是好像是糯米麵做的,非常勁道,潔白、暄軟,入口細膩,上面撒一層芝麻,更加香糯可口,讓你忍不住吃了一塊又一塊,根本停不下來。當地的領隊介紹說,這家馬記發粑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當地非常有名氣,已經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很多人一大早就來此排隊等候,買了發粑帶了當早點,很多大酒店也專門來這裡訂購發粑,加上好幾倍的價錢放在酒店銷售,所以想吃馬記發粑必須要趕早,晚了就趕不上了,因為全手工操作,一天下來也就最多能出八鍋而已,只賣早上。

  

  就這麼一個火得不能再火、還上過央視的老店,實在是簡陋的不行,喏,就這樣兩口特原始特簡陋的爐灶和大鐵鍋,撐起了差不多整個織金縣城的發粑名頭,也許它好吃的秘密就在於這種原始吧!

  

  據說這口半圓形的水缸也有百年的歷史了,還真是少見的形狀呢,老輩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覷啊!

  

  幾個用於和麵的搪瓷面盆。

  

  一鍋發粑差不多用掉整整3個面盆的面,滿滿的。

  

  老頭負責蒸,老太負責賣,兩個人就滿足了織金人的口欲,真是難得呀!我們也探討既然這個馬記發粑這麼有名,為什麼不擴大店面或者開成連鎖店呢,後來得出結論,就是千萬別那樣!擴大了店面或者開了連鎖,做出來的發粑肯定就不是這個味了!

  馬記發粑地址:位於織金古城財神廟前方的一條小巷子裡面,只上午賣,下午就買不到了。

  

  吃完發粑馬不停蹄直奔下一個美味——鍋粑。還沒看到鍋巴店,迎面碰到母子倆,領隊讓我們看著母子倆手裡拿的就是鍋粑,小男孩非常可愛,見我們拍照還擺起了poss,母親也落落大方的讓拍,不像有的母親不讓拍啊什麼的,讓我們感覺織金人民非常友好!

  

  這就是鍋粑店了,同樣非常簡陋,也同樣的受大眾歡迎,這不,一大早抱孩子來買的也大有人在。

  

  老闆娘非常能幹,做鍋粑賣鍋粑只有一個人忙活!

  

  鍋粑的做法來之前已經聽領隊介紹過了,就是糯米蒸熟了,錘打成面,聽起來跟鮮族的打糕工藝差不多哦,把打出來的面放進織金特有的青陶砂鍋裡面烙,然後把靠近鍋底那一面薄薄的一層鍋巴和餈粑分離,撒上酥麻、炒熟的黃豆麵,又甜又鹹又酥脆又軟糯,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據老闆娘口述,這套手藝傳至她的姥姥,原來是賣餈粑的,偶然發現餈粑底下的那層鍋巴更好吃,鍋粑由此而產生,深受民眾的喜愛,姥姥去世後這套手藝傳給她的媽媽,又傳給她,也就是說傳女不傳男的哦!掐指一算,這個店應該至少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在我們看來,做出這層鍋粑絕對是個技術活,從和麵的比例,到火候的掌握,這個度可不是一般人能hold住的,難怪只有這一家開的久。

  

  

  撒上一層炒熟的黃豆麵,或者酥麻。哈,還沒等做好,顧客已經迫不及待的遞錢了!

  

  就這樣隨便的折兩下,一份好吃的鍋粑就做好了!

  

  

  誘人不?流口水不?尤其是那些離家多年的織金人,看到這個是不是特別的想吃啊!

  這個鍋粑店也位於財神廟附近,距離馬記發粑不遠,走路幾分鐘,隨便找個當地人一打聽,估計都知道。

  

  艾瑪,吃到這肚子真的已經撐的很飽很飽了,但是,還有苞谷粑沒有吃吶!這個東西可是隻有這個季節才有的哦,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再想吃就只有等到明年的這個時候,也就是嫩包穀下來的季節。

  

  苞谷粑的做法聽起來不難,將嫩嫩的鮮糯玉米粒搓下來,機器打成漿粉,用新鮮的玉米殼包起來上鍋蒸熟就行了,甜甜糯糥的非常好吃。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最愛吃煮熟的鮮玉米,但是吃過苞谷粑我知道我最愛的應該是這個,大概年齡大了,吃煮玉米費勁吧!

  說真的,老夫妻倆相對搓玉米粒的畫面感動了我,很溫馨的趕腳有沒有?

  

  也有全家總動員的!

  

  玉米粒磨成粉的時候不用加水,因為是鮮玉米,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漿水,不用再加水,磨出來的面就是這個樣子的,不是乾麵,但也不是稀麵糊。

  

  

  用洗乾淨的鮮玉米殼包起來。

  

  近距離的看一下,就像這樣,兩邊折過來包住麵糰,再將上面折過來就可以了。

  

  包好的苞谷粑準備上鍋蒸了。

  

  根據數量的多少蒸二十到三十分鐘不等,蒸好的苞谷粑一打開鍋蓋,撲鼻的香氣便能引得人口水橫流。

  

  剛出鍋的香噴哦的苞谷粑,即便是美女也難抵它的香氣,當街吃起來了!

  愛吃鮮玉米的的我,真的對這個苞谷粑好愛好愛,可惜之前吃太多好吃的,實在有點吃不下,只吃了半個,不對,是一個半,沒吃夠,回家來天天想,希望下週去黔東南的時候還能吃到香甜的苞谷粑!

  這個苞谷粑在織金縣城一個叫九對頭的市場裡面很多賣的,找一家看起來乾淨的買來吃就行了。

  

  相信織金人對這個都不陌生,對,就是織金男女老少非常喜愛的蕎涼粉,用當地產的甜蕎麥磨成漿後製作而成,具體的工藝很複雜,不是我這個外地人能說得清的。蕎涼粉蘸水的佐料豐富,但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織金黴豆腐,黴豆腐可以說是蕎涼粉蘸水的“靈魂”。黴豆腐聞起來臭,開始有點讓人望而卻步,但是吃起來卻非常獨有風味,這種特殊的風味就來自於黴豆腐特有的味道,當然,一碗好吃的蘸水肯定不止有黴豆腐,還有幹炒的黃豆、蔥花、辣椒麵、麻油、花椒油、薑汁、蒜水、味精等等,特別好黴味的人還可選擇在蘸水中加一個糖心皮蛋,食之鮮滑爽口,香而不膩,味道獨特。

  

  要想吃到地道的蕎涼粉,當屬織金縣城回龍橋的“謝家蕎涼粉”店,據說此店曾經在貴州省小吃大賽中獲得過大獎。“謝家蕎涼粉”店面雖小,生意卻出奇地好,無論旅遊旺季還是寒冬臘月,這裡總是高朋滿座。據說曾經有一個離家多年的織金人,回來後下車第一件事,就是來到謝家蕎涼粉大快朵頤,整整吃了9碗才算一解思鄉之情!

  據介紹老闆娘三十來歲年紀輕輕就沒了丈夫,靠賣蕎涼粉養大了孩子,並做到現在這個程度,這其中的辛酸大概也不是外人所能夠了解的。現在她的兒子和兒媳都和她一起在經營這個蕎涼粉店,也算後繼有人了!

  

  除了蕎涼粉,她家夏天還有這種冰粉,配料很豐富,花生、瓜子仁、葡萄芝麻都有,甚至還有青紅絲,沒錯,就是五仁月餅裡的青紅絲,好多年沒吃過這個味道了,小時候我是不吃月餅裡的青紅絲的,看到都要挑出去,但是在這裡吃到第一口就讓我覺得非常熟悉。炎炎夏日,吃一口冰粉,從裡到外的冰爽。

  

  其實之前我們中午在飯店也吃過蕎涼粉的,味道當然不如謝家的,有點粗糙,雖然擺盤很好看。

  

  其實市場上很多賣蕎涼粉的,可以直接買一塊回家做著吃。

  

  這種圓形的應該也是蕎涼粉。

  

  滾米團,也是織金有名的小吃,餡料外層裹一層糯米麵放水裡,再在侵泡了幾小時的糯米上來回滾動,沾滿糯米後再蒸,晶瑩透亮像珍珠,可蒸可烤,蒸出來的口感最好。口味有甜、鹹、甜鹹三種,好吃與否全在餡料裡,可以用豆腐和酸菜,也可以放肉。

  

  烙鍋臭豆腐乾,也是聞著臭,吃著香。

  來之前根本沒想到織金會有這麼多好吃的,還都是我愛吃的,看來我適合在織金生活!

  希望有機會再來織金,吃這些令人難忘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