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西南地區電力能源基地”的前世今生

畢節:“西南地區電力能源基地”的前世今生

畢節鄉村變壓器

有電歷史

關於畢節用電的歷史,在翻開一摞摞塵封的歷史資料後,我們查到:

1938年三月,外籍人王壽山從貴陽聯友影片公司購置放映機一部,2.5千瓦微型汽油發電機一臺,在畢節縣四川會館開設“大中電影院”為民眾放映電影。

1941年,大方縣人劉雲績,從香港購得微型汽油發電機一臺(裝機容量不詳)、法國百代電影公司放映機一部,在大方縣城江西會館等場所放映無聲電影。同年,劉雲績創辦一個裝機2.5千瓦發電廠,用木炭作燃料蒸汽機發電,在縣城正街裝燈百餘盞,大方縣城第一次使用電燈照明,供電一年多,後因發電機損壞而停業。

1944年,當時敘昆鐵路建設機構,在威寧縣城設一辦事處,辦事處成立了一個電燈公司,使用一臺2.5千瓦柴油發電機組發電,供電對象僅限於幾位負責鐵路修建的官員。

1949年春,大方縣羊場壩雲發貿易公司飛機發動機制造廠搬遷臺灣,該廠發電設備低價出售,畢節縣參議員劉端彥為首集資,買下兩臺煤氣機和兩臺發電機,總裝機90千瓦,在畢節縣城小教場城樓上開辦一個電燈廠,以木炭為燃料發電,供行政公署和縣政府機關照明,輸電線沿途的數百戶人家也用上了電。該電燈廠運轉數月後畢節解放,電燈廠設備被人民政府接管並遷址繼續發電。

歷史記載表明,雖然畢節市出現人們生產使用電力的歷史,可追溯到1938年,但發電廠規模極小,當時一個發電廠的總裝機容量甚至沒有今天城市裡一戶人家的負荷裝機容量大。且保證率極低,供電範圍也很小。畢節市電力工業得到蓬勃發展,則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全市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將畢節市從幾乎無電力的狀態,發展成了祖國西南地區電力能源基地。

發展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畢節市的電力發展歷史,筆者大致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新中國成立後發展階段(1949年—1989年)

畢節市河流較多,全市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70條,山高水長水能蘊藏量大。因此首先得到發展的就是小水電。1957年初建成畢節縣頭步橋小水電站一座,裝機容量20千瓦,實現全市小水電零的突破。之後到了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隨著金沙縣長征電站、大方東風電站、赫章縣卡上電站毛家洞電站、威寧縣羊街一級電站、羊街二級電站、畢節渭河電站、黔西縣石板塘電站、織金縣白泥塘電站落水洞電站等一批裝機容量超過1000千瓦水電站的建成投入運行,全市大部分縣城的供電均由小水電站負責,小水電成為名副其實的骨幹電站。

全市在大力發展小水電的同時,小火電也得到很快發展。一批單機容量超過1000千瓦的火電廠相繼投產發電,有畢節流倉橋電廠(裝機2×3000千瓦)、大方六龍電廠(裝機1×2000 +2×1500千瓦)、納雍雙水井火電廠(裝機1×3000千瓦)、威寧火電廠(裝機1×3000千瓦)。初步形成了水火併舉,水火互濟的地方電力格局。

全市在大力發展小水電小火電的同時,輸電線路和供電網也得到同步發展,各縣地方電網及市級電網逐步建成,繼而併入貴州電網聯網運行。輸電線路電壓等級也從10千伏上升到110千伏,不僅提高了供電質量,還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電,提供了強大的電力保障。

二是建立畢節試驗區發展階段(1989年—2001年)

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建立之初,在中共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幫助和指導下,畢節地委、行署搞了一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發展規劃》,這是一個統領畢節試驗區全面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中將畢節市電力發展用單獨的篇章進行了安排,而不是通常的將電力放在工業類的章節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規劃進一步摸清了當時全市電力建設的基本情況,一針見血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並通過對全市電力電量的預測,提出電力發展中電源點建設的高、中、低三個方案。結合貴州省電力建設發展的佈局,明確了規劃期內全市電力建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畢節試驗區建立後的這一發展階段,隨著畢節頭步火電廠(裝機2×1.2萬千瓦)開工建設,12年間全市共新建火電廠、水電站11處,新增總髮電裝機容量45000多千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輸變電設備和輸電線路。使全市電力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在新建火電廠和水電站的同時,地委、行署還投入專項資金用於開展支撐電力發展的項目前期工作,一批大型火電廠、大型水電站進行了可行性研究,有部分項目還請設計單位,開展了項目初步設計,這就為全市電力的飛躍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今天回過頭來看,當年畢節試驗區的人民和歷屆領導班子都很有戰略眼光,很有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膽識和魄力。

三是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工程實施階段(2001年-2018年)

這是畢節市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理應載入史冊的18年,也有人認為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8年。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電東送工程是重頭戲,拉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項目,就是洪家渡水庫(水電站)。以此為開端,在畢節市境內及界河上建起了引子渡、東風、索風營、小巖頭等一批大型水力發電站,計算給畢節市的裝機容量約160萬千瓦,佔貴州全省水電總裝機的8%左右。

這期間全市火電廠建設發展更是成績斐然,相繼建成併網投入運營的有納雍發電總廠、黔北發電總廠、黔西電廠、大方電廠、畢節熱電廠、金沙茶園電廠、織金電廠一期等大型火力發電廠,全市火電裝機總容量近900萬千瓦,佔貴州全省火電裝機容量的33%。

風力發電也是異軍突起,在“十二五”短短的5年期間,併網發電裝機容量從零直接飆升到125萬千瓦,佔全省風電裝機約39%。提高了清潔能源在貴州電網中的佔比,優化了貴州電網電源結構。

另外,在新能源的開發上,裝機3萬千瓦的金沙金泉生物質發電廠建成投運,裝機3萬千瓦的威寧縣平箐太陽能光伏電站建成發電。

至此,畢節市火電、水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的電能生產總裝機容量已超過1000萬千瓦,正如前文所述,畢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祖國西南地區能源電力基地。

畢節市能源資源稟賦特點是“富煤、無油、無氣、多水、有風、有光”,這就形成了多年以來並將長期持續以化石能源為主的電力生產結構,由此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破壞和能源資源瓶頸等問題。於是,如何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進電力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電力能源體系等等。都是歷史留給後來人的問題和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