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5000美金買期權,賭比特幣漲到35萬

出品 | Odaily星球日報(ID:o-daily)

我花5000美金买期权,赌比特币涨到35万

買了怕被套,不買怕踏空,這可以說是小韭菜們的永恆糾結。

這裡我不說別的,就說最近開始為人熟知的一種對沖工具——期權,或許可解此題。

期權,是一種賦予持有人在某一特定日期、以固定價格購進(或售出)一種資產的權利。它可以小博大,“用 1/10 的成本,獲得一樣的收益”。

一個月來,期權被各家交易所作為“網紅單品”接連推出,也讓一些從業者擔憂。

“數幣市場的高風險性,用戶認知的空白、零進入門檻,容易將自身暴露於高風險下,這些交易所考慮到了嗎?”

自然,這也是交易所玩家們正在思慮的問題。這一市場要繁榮,穩定、健康發展是前提。先一步推出的合約被不少幣民喻為“幣圈絞肉機”。期權,能擺脫這種命運嗎?

期權,能幫你不踏空不被套?

舉一個 LedgerX(位於紐約的加密貨幣衍生品提供商)上的真實例子。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 5 月,一位身份不明的交易員(姑且稱其為老K)看好一年後幣價漲到 5 萬美元以上。若此時他出手囤幣,需投入 7600 美元。如此一來,一年後若幣價下跌,老K 的本金就要打上折扣。

老K 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購買了 30 份看漲期權(一份期權對應一個比特幣),合約規定,從購買之日起到 2020 年 6 月份,老K 能以 5 萬美元購買比特幣。根據交易記錄,他購買期權產品花了 4500 美元。

若幣價未達到 5 萬美元(也就約 35 萬人民幣),老K 的錢將直接打了水漂。但幣價若超過 5 萬美元比如漲到 10 萬美元,老K 就賺翻了。

相較於現貨交易,期權合約能抵禦未來價格與預期背離的風險,且能以小博大,正所謂“只用 1/10 的成本,就能獲得一樣的收益”。

上面我們談到了看漲期權的買方,那麼賣方呢?

還是以老K 為例,對於近日回調盤整的行情,他判斷橫盤後可能進一步下探。於是,想套利的老K 賣了“買權(看漲期權)”,也即在一週後以某個價格比如 9000 美元賣出比特幣。

作為買方的對手方,無論買方行權與否,賣方(老K)都能獲得其“權利金”。如未來幣價果真下跌,對手方很可能會選擇不行權,此時老K手中的現貨雖有貶值,但通過賣期權可適當對沖損失;但如果幣價上漲,買方行權,這時老K 就需要履行賣出資產的義務(賣方老K 也可以稱為義務倉)。

為了讓老K 履約,期貨交易所通常會收取他一定的保證金。這個保證金和合約中的保證金類似,當市場向不利的方向發展也就是幣價上漲時,老K 需補交保證金,否則交易平臺就認定老K 不願或無法履約,並對老K 的保證金強制平倉(在期權市場中稱為“對沖”)。說白了,老K 就沒機會玩兒了,他的賣權也將由新的賣方接手(由此可見,期權市場對流動性的要求也相當高)。和合約不同的地方在於,如果買方放棄行權的話,保證金將被退還給老K。

礦工:為什麼都推薦我玩期權?

誰傾向於玩期權?

礦工,可能是我聽到最多的回答。

“用期權來構建對沖組合,可以幫助礦工保障挖礦的最低收益,同時保有獲得更高收益的可能。”Binance JEX 創始人陳欣表示。

BHEX 創始人巨建華在為其期權產品造勢時也稱,現階段,幣價波動、算力增長等原因讓礦工挖礦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可選擇期權進行套期保值,對沖風險。

OKEx 高級研究員李煉炫將期權市場的參與者分得更仔細,有投機者、對沖者和套利這三種類型。

顯然,礦工就是對沖者。

李煉炫解釋道,礦工可在期權市場上買入“1 個月後以 9000 美元出售比特幣”的賣權(看跌期權),支付期權費後就能鎖定一個月後出售比特幣的價格。一個月後如幣價上漲,那麼礦工可以不行使賣權,損失期權費,但可以獲取幣價上漲帶來的收益。

當然礦工也可以充當賣方,賣“買權(看漲期權)”。比如礦工賣出“在一個月後以 9000 美元買入比特幣”的期權,交易成功後,礦工相當於提前給將要挖出的幣掛單、從而鎖定幣價,同時能額外獲得來自買方的期權費。

這兩種方式都能對礦工即將挖出對幣進行套期保值。

有多少礦工會選擇期權還不得而知,但期權吸引不少期貨用戶是可以確定的。

JEX 自 2018 年初推出期權產品,“我們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穩定用戶,其中很多原來是做期貨交易的。”陳欣也告訴 Odaily星球日報。

“期貨用戶最大的抱怨是什麼呢?那就是期貨的高槓杆讓決策更加頻繁和艱難。往往有個 10-20% 的波動就面臨爆倉,用戶不得不實時操作、隨時盯盤。而期權用戶在合約期間就算出現反方向的大漲大跌,也不會有爆倉風險。”陳欣表示。

巨頭逐鹿的新衍生品戰場

就像其他的金融工具一樣,期權因市場需求而生。對財富敏感的各家交易所,早已在這個賽道上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幣安收購 JEX,OKEx、BitMEX、CME 和 Bakkt 等各家交易所巨頭也即將上線期權產品。

“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只有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活下去,你不去做自然有別的公司去做。這也是為什麼傳統金融市場不斷出現新型金融衍生品、幣圈大中型交易所在去年陸續推出合約產品的原因。現在,通過期貨產品,這些公司也有了一定的衍生品技術儲備,推出期權合約水到渠成。”李煉炫表示。

入局的交易所們,亦是基於“期權市場廣闊”的判斷。

OK 戰略副總裁徐坤在微博表示,“傳統金融市場裡衍生品市場空間是現貨市場的十幾倍,數字貨幣一樣,未來衍生品空間非常高。”

LedgerX 首席執行官 Paul Chou 坦言,LedgerX 的資產在 1000 萬美元到 10 億美元的機構客戶都表達了對新衍生品的興趣。“我明白比特幣 10 萬美元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這個領域的很多人都記得比特幣 1 美元的光景,然後它達到了 10 美元、100 美元、10000 美元……(所以很多大客戶為避免錯過低價幣)就想在未來以約定價格(較低的價格)購入比特幣的期權合約,我們一點都不驚訝。”

陳欣總結道,期權市場的漸次爆發表面上是交易所維持熱度需要。內裡,期權和期貨一樣是基礎衍生品。當現貨市場的用戶量、交易量達到一定程度後,這塊金融體系的基石勢必會被補上。

那麼,隨著能“提供合規期權產品”的傳統交易所湧入,幣圈原生玩家有什麼優勢呢?

BHEX 交易所期權產品負責人 Boli 將市場競爭劃分為“兩個世界”。“美國合規交易所是一個世界,其它交易所又是另一個。非美國人在美國開個銀行賬戶都麻煩,更別說在合規交易所做交易了。”

期貨還沒弄懂,現在又要玩期權?

我們都知道,期貨合約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是因為其吸金效應已被充分驗證。那麼期權呢?

無論是 LedgerX、JEX 還是 BHEX,都未曾透露過自己的期權“戰績”。唯一公佈的一家是衍生品交易所 Derbit,其 BTC 期權日交易金額在今年 1 月份峰值時曾達到 2500 萬美元。在市場處於起步階段能取得這個成績,可見仍有很大想象力。

但是,先一步推出的期貨合約至今仍被廣大幣民喻為“幣圈絞肉機” “超高速收割機”,而期權的風險與之相比,並不見低。譬如,如果不對期權的義務倉設置止損線的話,意味著義務倉可能虧損無限。

舉個例子, 買方買入期權為 1 個月後可以以 10000 美元買入比特幣,並付出 1000 美元的權利金。一月後,如果比特幣跌到了 5000 美元,則買方最多虧 1000 美元的權利金,賣方(義務倉)賺 1000 美元。反之,一個月後比特幣漲到 20000 美元,則買方賺 9000 美元,賣方虧 9000 美元。相比於 1000 美元的潛在收入,賣方的潛在虧損要大得多。

數幣市場的高風險性、用戶認知的空白,讓傳統金融業出身的數幣交易員阿Sa 感到擔憂。

“在幣圈的合約市場上,大部分用戶連期貨合約的相關規則都沒完全弄懂就進行交易,將自己暴露於高風險下;期權產品的設計比期貨更復雜,用戶能否完全理解目前還是一個問號。”

阿Sa 還用傳統期權產品做了對比,“看下國內期權市場對合格投資者的要求,門檻相當的高。這是從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出發,要求參與者必須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投資經驗,最重要的是還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數字貨幣期權交易所直接將自己的門檻降為 0,與此相對應的是風險急劇增加。”

“國內的傳統期權市場發展了也才僅僅幾年,這麼複雜的金融產品,幣圈交易所忙著上線,後面的市場風險考慮到了嗎?交易所貿然將散戶置於高風險投資市場的行為,我覺得不太負責任。”該交易員重申道。

另一位量化團隊負責人也贊同,“不懂的幣民隨便來玩期權,說白了就是進來當成賭博,輸了虧損幾百萬,維權事件頻發,搞不好影響社會穩定。”

零用戶准入門檻,是交易所缺乏有效監管的結果。

“現在期貨合約都是在打擦邊球,更何況期權。但在美國監管相對是比較完善的,要想給美國投資者提供期權服務,必須申請相關牌照,否則為非法。”一位交易所主理合規業務的人士表示。

的確,這一市場要繁榮,穩定、健康發展是前提。交易所玩家並非不知道,只是合規之路於這整個行業而言,都是塊阿喀琉斯之踵。

雖上無政策,但不少衍生品交易所為長遠計,仍在努力自我規範。

比如,LedgerX 為教育市場,最近向用戶推出了最為簡單的二元期權來讓用戶“小試牛刀”。

該產品名為比特幣減半合約。合約規定,用戶在 2020 年 3 月 27 日、4 月 24 日、3 月 29 日、6 月 26 日、7 月 31 日這五天中選一個日期,如果比特幣減半發生在選定日期的美東時間 16:00 之前,那麼每份合約將獲得 100 美元的獎勵,相反,則合約買傢什麼也得不到。是不是很簡單易玩?

JEX 和 BHEX 等平臺,亦努力從用戶教育、產品設置上保護用戶利益,比如 JEX 向用戶提供期權教育視頻、定期培訓班和模擬盤交易等。

數幣期貨經過了 5 年的發展,才逐漸達成市場的教育、用戶的爆發。我們的確應該給新產品留一些時間,投資者則需要十分審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