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為何在科技方面如此強大,之前為什麼沒有感覺到?

ABC1108


有一句話講叫春江水暖鴨先知,而美國人是這隻鴨,我們中國人太沒面子了。

華為在通信領域的技術一直都很強,而華為每年獲的獎項也是數不勝數,為什麼大家都不知道呢?只有兩個原因,第一、華為本身低調。第二、我們大家都關注於表面,只關注銷售額,只關注今年營銷增長多少,而不會去關注技術的進步和管理的進步,因為這種靜水潛流的東西不精彩,也沒有噱頭。

後來華為成立終端公司開始做智能手機了,每一次華為發佈新手機時,一般都有發佈新的黑科技,但我看網絡上都是吐槽或者批評的多,一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感覺。

華為每一次發佈麒麟芯片的時候呢,大家都說麒麟芯片沒有高通的驍龍芯片好,你用都沒用過,你怎麼能知道好不好呢?

直到今天,美國人出手要搞華為的時候,大家才真的明白過來,華為的技術太重要了,特別是對中國。


可愛花生米


華為科技如此強大,之前國人無感,但美國西方己經感到華為給自己帶來的壓力,能讓美國政府動用國家和盟友力量來進行圍堵的私人企業,也許目前也只有華為企業一家,中興只是美國官方加點壓力就負出慘重的代價,而華為企業站在風口浪尖上能夠頂住來自四面八方的驚濤駭浪擊打,華為應該值得中國人敬佩。華為企業憑自己的力量在與美國西方列強抗爭,不妥協不退讓的民族精神讓世界刮目相看,華為企業不是魯莽的抵抗,而是他們在早時己經預感到美國會用卑鄙的手段來打壓華為企業,未雨綢繆在企業的的科技研發中投入了大量資金,擁有龐大的科技人才並開發出自己獨立的技術項目,做為一箇中國人,當中國企業遭遇外敵霸凌時,我們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對外,而那些製造分裂的別有用心的非我族類,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



老虎208626539


個人開始關心華為略早,大約同步於5G的關注,2010以前只知道華為一些零散的信息:比如中國申請專利數量最多,比如全員持股員工收入頗豐,比如在4G時代歐洲通信行業巨大的份額。

之前個人將華為或者恆瑞這一類公司當做“房間裡的大象”,你看不到他,但他們一直存在。個人也喜歡稱他們的研發方式為“陣地式創新”,就好像古代大軍對壘,大國無戰法,雙方都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兵力投入,然後互相平推,不講機巧。這就是我當年關注華為的原因,在通信領域華為投入研發基數高。當然,作為投資領域的關注者,我們很失望與華為不上市,使得投資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去關注中興通訊。

我們在企業中發現了一個現象,突破式的創新來自於中小企業,這源自於這一類企業數目龐大,而在已有的行業當中他們幹不過大象,所以他們尋求突破,又叫彎道超車。比如特斯拉的電動車繞過了BBA,喬布斯的手機繞過了諾基亞。但如果企業是一個行業的守擂者,那麼必須要在本行業進行穩定的研發投入。這個比例,有前途的公司大約會讓研發費用保持在總營收的10%-20%。這是一種國際打法,全球化的戰法,羅氏,英特爾,高通都是如此。而華為,由於其多年在歐洲等國際市場和巨頭對抗,其走的路徑也是這一條。

根據通訊行業10年更迭的慣例,2016年開始關注5G,華為5G的研發大約起於2009年,在5G技術上2016年一些小點如下:兩款面向高頻和低頻的5G測試樣機,空口技術SCMA、F-OFDM,不增站點提升3倍頻譜效率,聯合日本運營商成都外場試驗。以及中國通信業集體推進的Polar code。2018年以前6億美元的5G研發投資。直到Polar code作為EMBB場景的編碼方式之一。我們一度認為,華為的手機業務是旁支,因為華為真正厲害的向來就是通信設備行業。大部分專利囤積於此,所以,直到華為手機成為中國銷量第一以前,早期關注華為的人都集中在通信行業領域,有我們這種觀察者,也有通信行業的從業者。

普通中國人切入的角度並不相同,之所以華為如今被廣泛討論,是華為強勢的切入了消費者領域。其實一開始,個人覺得華為還是應該在通信設備領域:一方面是因為聚焦更符合我們的審美,另一方面手機行業很容易出現更迭。就好像手機替代傳呼機,而智能手機又替代傳統手機,如今手機迭代週期大約3年。而這個領域,打陣地式創新的企業適應力比較差。而如果一旦出現革命性的新產品,很容易出現當年諾基亞那樣的困境。

不過還好,華為的手機業務很不錯。雖然4G手機整體進入萎縮階段,但華為替代了大量三星的份額。這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華為總是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個人喜歡華為,但很清楚,輿論之於華為,是把雙刃劍。

為什麼華為的強大之前沒有感覺到?因為大多數人有“可得性偏差”,這是心理學裡面的一個理論,我們總是看好我們關心的事情,比如投資者對於居家附近的企業,自己上班的公司總是更加樂觀,再比如自己很容易理解的產品比如手機。而對於5G通信,醫藥知識或者激光雷達技術,芯片技術的獲取,大多數人不容易接受,這是普遍的可得性偏差。所以大多數人更喜歡寬泛而感性的內容,知識分享平臺充斥了商業雞湯。

個人希望對於企業,能更多的用理工科的方式來討論,那就是技術。雖然個人對於技術精進很不足夠,但中國一直缺少技術探討,而多於感性和精神上面的探討。學術、科學、理性之於一個社會的,必然比你心情好不好重要的多。在現階段,大約我們要重新關注一下“德先生”和“賽先生”,如果你覺得中國現在進入了一個岔路口,如果你覺得,未來我們還是應該依靠理性的話。雖然是普通人,儘自己所能,對科普,多投入一點。這是個人一點粗淺的看法。


凱恩斯


在20年前,就是2000年左右,美國納斯達克有一家明星科技企業叫

思科,市值一度超過5000億美元,比微軟和蘋果都厲害。但是,人們並不瞭解它。有人給出了一個巧妙的比喻:“如果說微軟是一座漂亮大廈,那麼思科就是躲在大廈後面燒鍋爐的”。在北方的冬天,沒有暖氣是過不下去的,燒鍋爐的太重要了,但誰又注意過他呢?思科是做路由器和交換機出身的,它直接和電信和移動打交道,普通用戶接觸不到,因此就沒有感覺。


華為也是一樣。華為以研發交換機起步,剛開始的20年都是和電信局做生意,雖然在通信圈名字越來越響亮,但是普通老百姓並沒有聽說過,他們只感覺到了上網越來越快,費用越來越低,這些都是華為中興們的功勞啊。直到,華為開始做手機,做筆記本電腦,直接面向終端用戶。直到美國開始打壓華為,新聞鋪天蓋地,中國普通老百姓才瞭解到,我們原來有一家這樣牛氣的高科技企業啊!


聊科技愛生活


為什麼沒感覺到?我來告訴你。一些國人對國內公司還有很大的偏見,如中國公司研究出的東西,就覺得沒什麼,同樣的東西外國公司研究出來,就覺得非常了不起。

我現在想告訴你個秘密,就是中國可能是地球最強國,你可能覺得我是在開玩笑。那我給你說說。

咱就說芯片,如果大家都斷了光刻機,中美誰能生產出芯片,答案是中國,為什麼?因為中國能生產光刻機(雖然不是最先進,但也落後不了多少了),美國不能,就這麼簡單。這好像顛覆了大部分人得認知,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最終原因是,一些國人是拿西方整體跟中國個體(甚至拿外國整體跟中國個體比)比較的結果。而且某個國家就一個強項,中國這項是弱項,用這項比較完了之後,有些人馬上得出結論,中國不如這國,我也是服了。

那別人說了美國GDP全球第一,我想告訴你第二個秘密就是可能這是假的不能再假的事實,中國可能才是GDP全球第一的,而且應該是遠遠領先美國。有人會問了,你的根據是什麼,不會是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法吧?這個方法,我根本不信,我主要的是自己的判斷,我來說說,首先,中國鋼產量冠絕全球,發電量冠絕全球(比美日俄的總和還多),汽車產量第一,汽車銷量多年第一,(中國製造業早就全球第一了。)貿易全球第一。這如果這還不是GDP第一,也太說不過去了。第二,也是最重要一點,GDP應該跟貨幣發行量大體相當,才不會發生大的通貨膨脹,而美國貨幣發行量在那擺著呢,而且通貨膨脹控制的很好,這難道也是假的,呵呵,不錯,當然是假的,其實,美國GDP就是用美元強行把全球GDP強加一部分到自己頭上,為什麼,因為是國際貨幣,大部分美元都存在國外,如果這些美元迴流,美國能承受十分之一就不錯了,它是國際貨幣,發行量只要不超過全球GDP,就不會有大的通貨膨脹。


極品傻子鼻祖


華為為何在科技方面如此強大,之前為什麼沒有感覺到?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ICT領域,堅持穩健經營、持續創新、開放合作,在電信運營商、企業、終端和雲計算等領域構築了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優勢,為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有競爭力的ICT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並致力於實現未來信息社會、構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

1、在通信領域,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電信運營商、企業、終端和雲計算等領域構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的供應商。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於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而華為的產品直接或間接的普及到看全球1/3的人口。

2、在芯片領域,雖然目前也有幾家國產芯片品牌,例如麒麟,澎湃,以及比較火熱的崑崙芯片。但實際上這些品牌中最為出眾的依舊是華為的麒麟芯片,畢竟麒麟芯片起步較早,而且目前擁有很多成熟的技術,甚至現在的澎湃芯片下一代產品還沒有著落。麒麟芯片的研製也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財力,才有現在這樣的成就。

3、在5G領域,華為在5G領域擁有絕對領先的端到端5G系列產品和解決方案,涵蓋5G極簡站點、5G綜合承載、5G雲化核心網、5G極簡運維等,以及5G在芯片領域的研發等都是全球領先。可以說華為的端到端5G解決方案已領先市場一年多,已經贏得了客戶的選擇。在華為的支持下,多家歐洲運營商如沃達豐等宣佈5G商用。目前,華為的商業合作也處於領先,在全球簽訂了30多個5G商用合同,發貨了4萬多個5G基站站,持有2570多項5G專利,核心標準提案數3045,行業第一。

綜上所述,華為為何在科技方面如此強大,之前為什麼沒有感覺到?是因為在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裡接觸更多的是華為手機,很少關注研究華為的主營業務--通信等領域,最近,如果不是美國全面壓制華為,估計也依然很少人能真正看到華為的強大,所以很正常。


泰瑞聊科技


華為在很久以前,早在運營商只有電話的時代,就已經在通信業比較有名氣了,而且還上了報紙,不過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而已。而且由於接觸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印象了。

在中國的通信業還被國內的設備商壟斷的年代,''巨大中華''自主研發了電話交換機,打破了國外的壟斷,其中這個''華'',就是華為,而''中'',就是中興,''大''是大唐,''巨''是巨龍。

從2000年左右開始,華為的通信設備從電話交換機開始向各個通信業的產品線延伸,運營商機房裡的華為的設備就越來越多了,而且華為的設備的質量也從原來的''非常垃圾''變得越來越好。

華為現在之所以這麼強大,主要還在於對人才的重視,任何一項核心技術的突破都離不開強大的理論基礎,正是華為公司一次次的突破技術難點,讓華為公司感受到了基礎學科的重要性,任正非所以在採訪的時候一直強調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並且提出了一個觀點讓優秀的人成為教師,提到國內的一些現狀,我們搞基礎建設只需要砸錢就可以了,如果想搞芯片咋的就不是完全是錢的東西了,需要砸大量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等等,這種不是短時間內培養出來的,最後決定的還是基礎教育,各種專家也是從基礎學科裡面按照一定的概率積累出來的。

他們在早時己經預感到美國會用卑鄙的手段來打壓華為企業,未雨綢繆在企業的的科技研發中投入了大量資金,擁有龐大的科技人才並開發出自己獨立的技術項目,做為一箇中國人,當中國企業遭遇外敵霸凌時,我們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對外,而那些製造分裂的別有用心的非我族類,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


中廢通Feijiu網


華為在科技方面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不光是華為,國內很多公司的技術實力都非常強大。之所以大家在以前沒有多少感覺,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本身低調

在華為被列入實體名單之前,很多人其實瞭解最多的,都是華為的手機業務,畢竟這是手機業務算是大多數人最容易接觸到的。

在眾多國產手機之中,華為雖然表現的很不錯,但是小米、OPPO、vivo也差不到多少的,華為並沒能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


華為佈局得很遠,鴻蒙和麒麟很早就佈局了,這種戰略佈局不可能輕易就洩露出來。華為也很清楚,在能夠真正拿出壓蓋對手的作品之前,透露出來也只會平添置疑。

只不過是美國封殺逼得華為提前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層面不同

上面也提到了,華為以前最為人所知的是手機業務。但是手機業務沒有能像蘋果那樣技壓群雄。

華為是通訊設備製造和研發起家的,相對來說,這些東西我們雖然都能夠接觸得到,在無意間也可能用到了,但是大多數人是沒有多少興趣去了解這些的。

關於5G的話題,說實話,華為雖然領先世界,但是對普通人來說也只是一個新奇點的話題罷了,新聞上看看了解一下也就不會再有多少關注了。


但是美國的封殺,讓華為出於風口浪尖,激起了國人的共鳴,所以華為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和助威。正如網友們所說,美國的封殺讓世界都真正瞭解到華為的強大。


華為的強大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經過了長期的積累,華為才能有如此矚目的成績。


淘氣程序員


這個問題要看問那些人了。如果問中國乃至世界通信和運營商範疇之內的人,那麼這就是個傻問題,因為至少二十年了,華為在通信的全球領域,從小有名氣到如雷貫耳是前十五年,最近這五年,華為早已是通信領域的全球老大。

不信,好奇的人可以去問問移動、聯通和電信運營商中跟設備稍微有點關係的人,他們看見華為多少年了,哪怕只是個縣城的運營商。在這個領域內,誰敢說華為沒有技術?這不是最近兩年爆發的,這是早已站在了時代的巔峰。

作為普通大眾,對IT的瞭解可能僅限於電腦、手機、上網等消費電子的有限層面。華為從幾乎是十五年前開始做手機,可以說一開始的確是一塌糊塗,真的很差。似乎從最近五年開始爆發了,但海思的成長、包括現在如藏寶庫一般一樣一樣搬出的B計劃,為什麼讓人信服?因為華為從一開始走的就是自研的道路,海思讓華為手機變得無比強大。這種強大在於無懼任何人掐脖子,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華為的黑科技不是一夜之間誕生的,99年初我有幸去這家企業在北京上地的研發中心去學習過一週,當時的華為北京研發中心已經是規模巨大、集聚數千研發工程師的龐然大物了。所以到今天,華為推出任何黑科技,我都不覺得奇怪。這家企業,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將研發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厚積薄發,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

祝賀華為,祝福華為。不會被捧殺也不會被打垮。勝不驕敗不餒,他們專注於自己,以互聯世界為己任。站在人類歷史長河的角度,華為是偉大的。


自在0113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我來簡單聊聊我的看法。

第一個問題是,華為為何在科技方面如此強大?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有很重要的幾個方面:第一是華為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一個欠發展的市場加上一個積極鼓勵發展的國家,為華為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外部基礎;第二是任正非極具前瞻性的發展策略以及強烈憂患意識為公司賦予的內在驅動力,這兩點讓華為具備一種吃苦耐勞全神貫注的品質,這使得他們與同時期的大多數純粹追逐利益的企業變得很不一樣,他們擁有更加長遠的發展目標,因為能夠更捨得投入,而不是早早地享受市場紅利;第三在於公司逐漸建立起來的開放包容的管理文化,這讓華為能夠與世界各國更好的接軌,同時也能更容易獲得技術人才的青睞,認同華為的企業使命。

我覺得正是這些東西讓華為成為一個科技人才匯聚的團隊,對科技的持續投入,對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重視,對於做事情的狂熱追求,這些東西造就了今日的華為。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之前華為的知名度相對來說那麼小,不那麼廣為人知?

其實即便在“中華酷聯”時代,很多人對華為依然沒什麼瞭解,甚至有人還將華為的商標錯以為是美孚石油。

這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華為的早期業務都是佈局通信行業的上游,它們的客戶都是行業內人士,而非終端用戶。即便中華酷聯時代,手機業務在華為內部也並不受重視,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裡華為採取的是OEM貼牌的方式銷售手機,核心技術很少。

而華為消費電子業務正式開始推向前臺變成公司的核心部門,還是在餘承東主管手機之後。

可以說華為當時的知名度僅限於通信運營商和一些大型企業,就像人們很少清楚甲骨文公司一樣。

後來是因為消費電子業務需要樹立品牌形象,用戶都是終端消費者,這個時候就必然宣傳華為的科技實力,以之作為華為手機的重要賣點,這才越來越廣為人知。

如今的華為早已蜚聲中外,在國內更是家喻戶曉,其高科技形象也伴隨著近兩年來種種輿論事件樹立起來,成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現象級楷模。

但在華為內部,據說對於這種聲名鵲起相當平靜,而且任老對此相當警惕,屢次在公司內部敲警鐘,提醒華為人危機時刻存在。我想可能正是因為存在著這種危機意識,才能夠使這家企業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清醒,保持旺盛的創造能力。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