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5G時代的AI應用有什麼不一樣

預熱許久的5G終於真的來了。

10月31日,隨著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的一句“5G商用正式啟動”,以往只能在宣傳片和少量體驗區用上的5G開始走向千家萬戶。同日,三大運營商發佈了5G商用套餐標準。11月1日,5G商用套餐正式上線。運營商營業廳排起了長龍。近期,手機廠商也先後推出了5G手機,引起了一波搶購熱潮。

實際上,5G的應用遠遠不止是是網速更快、時延更短那麼簡單。在5G環境下,眾多人工智能應用將落地或加速落地,多層次地改善人們的生活。

一文看懂5G時代的AI應用有什麼不一樣

一文看懂5G時代的AI應用有什麼不一樣

醫療:遠程醫療成5G+AI技術第一批受益者

因5G高速率、低時延、大帶寬、高可靠等特點,這項技術首先為遠程醫療帶來了改變。

因中國優質醫療資源緊張,不同地區診療水平差距大,患者所能獲得的醫療服務水平自然參差不齊。在5G技術支撐下,大醫院醫生可以與基層、偏遠地區醫院進行視頻通話,調取圖像信息並開展遠程會診。此外還有無線監護、遠程查房等應用,甚至跨境醫療也可成為現實,實現國際優質醫療資源共享。

其中,最為尖端的莫過於5G+遠程手術。在4G時代,視頻會診指導手術和遠程手術規劃也可實現,只是傳輸速率相對較慢。但只有在5G通信環境下,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遙操作機器人進行手術才真正成為了可能。

2019年6月27日,在中國電信5G網絡和華為通信技術的支持下,北京積水潭醫院田偉院長在機器人遠程手術中心同時遠程交替操控兩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為分別位於山東煙臺山醫院和浙江嘉興市二院的兩名脊椎骨折的兩名患者進行了三維定位脊椎螺釘固定手術,術中共打入12顆螺釘,定位準確,切換流暢自如。這也是世界首例此類手術,手術的成功標誌著智能機器人遠程手術技術正式進入臨床實際應用。

此外,視覺AI技術也在5G的加持下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以百度智能雲的實踐為例,百度智能雲實現了基於5G SA架構實現的8K互聯網視頻直播,並運用視覺AI對8K超清圖像進行實時的分析與處理,識別出性別、外貌特徵、服裝、體態、攜帶物等人體屬性。

在配備了百度智能雲的醫院或診所,8K+AI超高清視頻技術提供了超高精細顯示,提高了醫學圖片或影像的清晰度,圖像分析和處理也同步進行。在5G的超高通信速率幫助下,上述圖片或影像可傳輸給一線城市大醫院醫生,隨後雙方醫生即可對診療方案進行溝通。

有三線城市醫生在體驗5G+8K+AI技術之後表示:“距離不再是問題,網絡和視頻技術的支持,可以讓我隨時隨地能接觸到一線城市醫院的臨床影像資料,畫面裡連骨骼細節都能看得清。”

一文看懂5G時代的AI應用有什麼不一樣

教育:沉浸式教學或成未來

AI+教育的探索常伴隨著質疑的聲浪。近日網絡熱議的檢測學生上課走神頭環便是一例,該產品號稱能夠檢測佩戴學生的腦電波,從而評判學生學習時注意力是否集中。因倫理上的爭議和技術上的不可實現性,校方已在輿論壓力下暫停使用這款頭環。

另外,運用面部識別技術來觀察學生上課時神態的AI產品也長期飽受爭議。開心3次,厭惡5次,舉手10次,閱讀11次,聽講6次,玩兒手機3次,睡覺1次……這些識別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學生自覺認真聽講以外,也明顯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更被專業人士質疑“易導致學生形成表演性人格”。

目前,AI在組卷與批改、評測與智適應、搜題與排課、AI教學與陪練等場景中的探索較能受到從業者認可。在5G環境下,最有可能被改變的場景當屬AI教學與陪練。

網易有道技術總監林會傑稱,5G普及會刷新AI+教育的體驗和可能性,首先會更加提升了直播大班課的速度,以往傳統大班課直播,延遲甚至會達到5-30s。陶志強也有同樣的觀點,藉助更流暢的技術,可以讓遠程真實的場景更加細膩、逼真。

在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的設想中,5G將從三方面改進在線教育體驗。

首先,在課堂場景方面,以往學生和老師隔著一張屏幕,難免會有距離感,而在5G到來後,則可通過VR/AR甚至全息投影,來虛擬出師生面對面的體驗,從而打造沉浸式教學環境。

其次,在課堂內容方面,5G有助於實驗場景的虛擬。例如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VR演示的效果自然優於傳統的圖片演示;又例如在地理課上,可以將星空投影到教室裡,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每個星球。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在對偏遠的地區授課時,5G將解決延時和卡頓問題。吳佳峻希望,未來學生到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在線學習。

一文看懂5G時代的AI應用有什麼不一樣

交通:萬物互聯是自動駕駛的必要前提

自動駕駛被公認為驅動汽車產業變革的關鍵技術,也是資本關注的焦點。

自動駕駛的研究方向有兩種:一是讓車輛擁有自己的“眼睛”、“大腦”和“手足”,即利用激光雷達等傳感設備,通過AI識別路況,判斷出駕駛所需採取的措施,再將指令傳達給控制設備。二是車路協同,讓路與車對話,即通過網絡讓所有的交通參與者(包括路標、信號燈、騎行者以及行人等)實現在線互聯,讓所有的交通參與者都能隨時掌握附近的各種路況信息,從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車輛自己根據這些信息實現自動駕駛。

目前,車路協同是更為主流的業界選擇。而只有在5G環境下,萬物互聯才真正成為可能,這也是車路協同的必要前提。

中國移動集團政企交通行業總監關佳欣認為,4G主要是為人準備的通信網絡,5G則是為“物”,為產業準備的通信網絡。5G最先導的應用就在自動駕駛,自動駕駛的大數據傳輸,需要低時延,高傳輸速率,以及對網絡的控制功能等要求,是5G才能滿足的。

而利用V2X技術(即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在5G的保障下,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進行超視距的感知。當人和傳感器的觀察範圍受限時,行車危險性高,而在5G環境下,感知由被動化為主動,一旦附近有行車駛來,車輛便可收到精準的信息,自動駕駛從而變得安全可靠。

另外,5G還將降低車輛感知的成本。如果把大多數的感知責任從車端移到雲端,可以極大減少單車成本,同時提升車輛的安全性。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已經將發展車聯網作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在實體經濟中應用的重要方面,並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汽車產業重點轉型方向之一。

除上述場景以外,5G的應用還將促成AI在製造、安防、娛樂等大量垂直行業中的落地。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馮俊蘭認為,AI的典型應用和5G的典型應用有近80%的重疊,5G能夠支撐AI應用的大規模落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則表示,5G的增強移動寬帶、高可靠低時延和廣覆蓋大連接及與邊緣計算的結合,使得人工智能與物聯網融為一體,同時,5G具有切片的能力,還能夠增強安全性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