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這位記者的四個“記著”令人動容,毛文明對他的事蹟作了批示……

11月3日,縣委書記毛文明對徐宏星事蹟作了批示。批示內容:記者,是美的發現者。同時,我們也要善於發現“發現者之美”,徐宏星同志就具有這樣的雙重身份。對這樣的典型,我們要大力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溫縣之美”。

值“記者節”來臨之際,將徐宏星事蹟刊登如下,以饗讀者。

徐宏星:記著初心擔使命 攝下萬象溢方寸

秋日的黃昏,水系旖旎。被稱為“活地圖”的徐宏星拍完最後一個鏡頭,一輪如素筆勾描的圓月已悄然掛在天空。一回頭,看到電力工人正懸空檢查線路,他立馬有了“九天攬月”的構圖,快速登上一旁二十餘米的手腳架,將這一場景定格了下來。回來的路上看到長長書攤前,一群人捧著書在燈下如痴如醉,書香氤氳讓這一幕格外美麗。他習慣性地舉起了相機……一到單位,他就打開電腦挑圖、編輯、傳稿……3個小時後,《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渠清水潤兩岸》《親水家園景色新》《九天攬月》《秋日覓書香》等圖片新聞被中央及全國主流媒體陸續刊發,網絡鋪天蓋地轉載。


溫縣這位記者的四個“記著”令人動容,毛文明對他的事蹟作了批示……


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現場,雨中,徐宏星為相機穿上“保護衣”,冒雨拍攝新聞照片。


這只是徐宏星普通一天的場景。溫縣新聞辦副主任、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人民日報簽約攝影師、光明日報簽約攝影師,徐宏星有著多個角色,但在他心裡只有一個角色——新聞攝影師。十多年來,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線新聞攝影記者”的初心和擔當。

徐宏星說:“記者,就要記著初心,一直奔跑在路上……”

2007年,徐宏星被“借調”至溫縣縣委宣傳部新聞科工作。

而在這之前,一向愛崗敬業、做事認真的他是學校的“名老師”。他的課被譽為“樣板課”,經常有學校組織老師聽他講課。從教師到新聞記者,角色變了,徐宏星對事業的初心卻沒有變。

溫縣這位記者的四個“記著”令人動容,毛文明對他的事蹟作了批示……

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現場,雨中,徐宏星為相機穿上“保護衣”,冒雨拍攝新聞照片。

“我和徐宏星同時期到宣傳部工作。他對業務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很讓人感動。”溫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許宏偉說,“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同事們晚上路過單位時,遠遠看到辦公室的燈還在亮著,開始以為誰忘了關燈,可走進去一看,是徐宏星還在加班……”

新聞的時效性很強,需要及時發稿。當時,宣傳部只有兩臺電腦,米少僧多。每次寫文字稿件,徐宏星總是先在紙上寫好、改好,等電腦空閒時迅速輸入發送。

“2008年初,宏星花了四個月工資買了架相機用於工作。買到相機的第3天,他告訴我,前一天他拍的《補貼農機受青睞》的新聞稿件在《河南日報》大幅發表了。那是他上班路上遇到縣農機局邀請全國農機生產企業做農機補貼宣傳活動時拍的。”徐宏星的妻子步殿霞是一名教師。她說:“在他心裡,永遠是工作第一,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為提高業務水平,他多年來一直訂閱《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堅持學習,還經常自費前往北京、山東、上海等地參加各種新聞攝影培訓,前往聆聽國內攝影名師名家的講課。”


溫縣這位記者的四個“記著”令人動容,毛文明對他的事蹟作了批示……

圖為徐宏星攝影作品

憑藉對事業的初心和新聞的熱愛,敬畏職業的徐宏星很快成長為專業攝影師。近年來,他每年在《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國家、省、市級主流媒體發表圖文200餘篇幅,並相繼成為“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人民日報簽約攝影師”“光明日報簽約攝影師”,成為全縣新聞行業學習的標杆。

徐宏星說:“記者,就要記著擔當,用愛心託舉能量……”

古語云:順境逆境看襟懷,大事難事看擔當。擔當是責任的舉託,擔當是愛心的傳遞。在所有人眼裡,徐宏星是一個有擔當、有愛心的人。

徐宏星是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武苗苗的“好朋友”。當年的小姑娘在其他媒體人面前總是拘謹羞澀,可是見到徐宏星,卻是一臉笑意。


溫縣這位記者的四個“記著”令人動容,毛文明對他的事蹟作了批示……

圖為徐宏星攝影作品


溫縣招賢鄉上苑村武苗苗的父親是聾啞人,母親患精神病,奶奶年邁,12歲就為家裡撐起了一片天。也許是生活的艱辛,小姑娘沉默寡言,第一次面對徐宏星的鏡頭,正在做作業的孩子不知所措。

做過14年教師的徐宏星知道如何打開小姑娘的心結。他打開武苗苗的課本,從一題多解、學習方法入手,一點一點鋪展到生活瑣事。漸漸地,小姑娘臉上有了舒展的笑容。寫完作業,她一邊和徐叔叔聊天,一邊手腳不停地張羅著打掃院子,收拾房間,給媽媽梳頭……徐宏星也悄然將女孩平常的一天捕捉到鏡頭裡。圖文並茂的報道,讓武苗苗及其家庭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愛,她也獲得了各級各類榮譽十餘項。


溫縣這位記者的四個“記著”令人動容,毛文明對他的事蹟作了批示……

圖為徐宏星攝影作品


徐宏星是96歲的抗戰老兵牛德福的“忘年交”。“孫子告訴我,我成了網絡紅人,報上網上都是我打拳的照片!這可多虧了小徐!”輕易不表揚人的牛德福對徐宏星總是讚不絕口,“小徐給全縣20多名抗戰老兵都拍了照片,還把裝裱好的照片送到了家裡。可惜有幾個老兵剛拿到照片就過世了,幸好留下了珍貴的影像!”

“我為老兵拍張照”是徐宏星2015年策劃並實施的新聞活動。他歷時三個多月和同事一起為全縣21名耄耋之年的抗戰老兵每人拍攝了一組影像。徐宏星說:“很多老兵年事已高,腿腳不好,站著就顫顫巍巍。但當他起立敬軍禮時,動作那麼幹脆利落,富有能量,滿滿的愛國情報國志,真的很讓人動容!採訪報道抗戰老兵,讓我心靈很震撼,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禮、思想上的昇華!”該系列圖片展在縣文化廣場展出與《河南日報》《焦作日報》等主流媒體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社會更加關注抗戰老兵生活,人們也由此更珍惜幸福安定的生活。

照片即歷史,照片藏愛心。溫泉街道農民鄭民說:“有一年,咱們縣蘿蔔滯銷。徐宏星路過俺家蘿蔔地頭,拍照發了一組新聞,沒幾天各地客商就紛紛前來採購,價格漲了,這一帶滯銷的蘿蔔也銷售一空……”徐宏星以新聞生成的創造力,何止幫過像鄭民這樣的菜農呢?祥雲鎮的愛宕梨、嶽村街道的鐵棍山藥、趙堡鎮的懷菊花……哪一樣沒有在徐宏星的鏡頭下綻放芳華呢?

徐宏星還利用節假日拍攝了“背樁行水”“西周老虎”“武德鎮抬鼓”等瀕臨失傳的傳統民俗節目,把溫縣厚重文化和正能量呈現給世界,而這些珍貴的照片也被各級非遺傳承人視為珍寶。


溫縣這位記者的四個“記著”令人動容,毛文明對他的事蹟作了批示……

圖為徐宏星攝影作品


徐宏星說:“記者,就要記著堅守,用記錄觸動聆聽者……”

2019年9月8日至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鄭州市舉行。為報道好這四年一度的民族盛會,新華社河南分社在省內邀請11名優秀攝影記者參與攝影報道工作。

“8月份,我收到新華社河南分社新聞信息中心的邀請函。”徐宏星說,“從9月3日至17日半個月的時間裡,所有攝影記者都是每天6點起床,7點出發,一天要往返於散佈在鄭州市內各高校的體育場館拍攝,以即拍、即挑、即編、即傳的方式發稿,晚上十一二點分享總結一天的工作及第二天的分工後才能休息。”這份承載著央媒賦予的信任和榮譽的邀請函,省內縣區這一級基層新聞工作者只有3人收到,而焦作,也只有徐宏星和武陟縣縣委宣傳部馮小敏兩個人。


溫縣這位記者的四個“記著”令人動容,毛文明對他的事蹟作了批示……

圖為徐宏星攝影作品


“開幕式時,徐宏星要對34個代表隊的入場式表演進行拍攝,而一個隊在他的拍攝點位只有30秒的時間,但這並不影響他為每個代表隊都拍出令人震撼的圖片!”同樣受邀請參加盛會的武陟縣攝影記者馮小敏說,“‘高腳競速’‘平板競速’這些比賽是在室外進行的。當天正下著雨,徐宏星拍攝前就為相機套上了‘塑料衣’,為更方便抓好角度,他自己打著傘或俯或仰在雨地各種角度拍攝……他為事業的堅守和執著讓人感動!”

2016年5月19日,中國小麥博物館揭牌儀式在溫縣舉行。

“當天赴溫的各級媒體非常多,宏星哥負責媒體接待工作。他一邊接待記者,引導到大家到自己之前‘踩’好的點拍攝,一邊忙裡偷閒拿起相機,衝到臨時發現光線和人流比較有利展示活動信息的點位拍攝,然後再趕著時間點到另一個會場服務媒體。”時任新聞科的同事白浩男說,“趁著中午下班時間,他不顧吃午飯,爭分奪秒地用提前帶來的筆記本電腦編輯好圖片新聞,發送到新華社攝影部發稿平臺。當時,我們大家都知道已經有現場記者的圖片被新華社平臺第一時間採用刊登,覺得他再這樣重複投稿也是徒勞無功。直到第二天,我們突然發現,宏星哥拍的小麥博物館的新聞圖片,不僅再次發出新華社通稿,而且被選用了整整6幅!”

這一份令人動容的堅守,讓一個個同樣題材的新聞,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著不同的美好。

徐宏星說:“記者,就要記著作為,用傳承匯聚力量……”

作為,是無止的攀登。

“一個人的專業技能再強,面對整個行業整個社會依然是微不足道。如何借力生力,就需要頭腦風暴式的策劃。”徐宏星說。

2016年,為了世界和平犧牲在異國他鄉的維和烈士申亮亮終於回到了萬里之遙的故鄉溫縣。英雄回家,舉城同悲,忠魂歸來,浩氣長存。為讓英雄的精神借力新聞宣傳的翅膀薪火相傳逐夢征程,徐宏星精心策劃、邀請組織全國近百家主流媒體進行大型採訪活動。

“從央視到市縣,百家媒體有序地對英雄的親人進行了採訪。不僅最小限度減少了對英雄親人的打擾,又暢通了各媒體獲取信息的渠道。”溫縣宣傳部工作人員崔鵬說,“當日下午有關英雄的生平事蹟就在各大媒體廣泛刊發,各大媒體鋪天蓋地的正能量宣傳,這些都離不開徐老師的辛苦和付出。”

近年來的“一賽一節”活動,徐宏星都會主動承攬與全國各媒體的對接工作。尤其是2017年9月1日“一賽一節”的百城千萬人展演活動啟動當天,由於徐宏星與央媒等主流媒體溝通對接,提前報策劃與申報選題,分別邀請到新華社九個人、央視兩個人的團隊對該新聞進行直播。

當日,新華社手機客戶端中、英文雙語面向全球直播,並通過面書、推特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同步直播啟動儀式盛況,央視新媒體中心在央視新聞移動網現場直播,“百城千萬人太極拳展演”“太極拳”“溫縣陳家溝”一時間成為網絡關鍵詞,之類新聞瀏覽量達數百萬。

作為,是技能與精神的傳承。

“幫助更多年輕人不斷成長,才能匯聚強大的力量。”徐宏星經常這樣說。

優秀的作品讓徐宏星擁有了很多“粉絲”。“這個題材很重要,請徐老師來拍!”無論是單位企業,還是普通群眾,對憨厚朴實、一喊就到的徐宏星給予了無限的信任。

徐宏星總是和以前一樣,對每一項活動,每一個突發新聞,甚至生活中每一個小細節,他都堅持以常人少有的敏銳和角度,力爭讓每一張照片最出彩。同時,他還非常注重對各個單位、社會上的攝影愛好者的培養,常常利用去各單位參加活動的機會,手把手地教各單位的宣傳人員。

“‘抓拍’‘角度’‘形式感’……這是徐老師來單位拍攝時教我的關鍵詞。”溫縣供電公司宣傳工作人員李雲霞說,“每一個關鍵詞,都是他給我們示範N遍提煉出來的。”

“每年春節、元旦、勞動節、端午節等節假日,徐宏星都會來醫院拍攝堅守崗位的醫務工作者。”溫縣二院宣傳工作人員李洋說:“每次拍攝結束後,他都會再為我們上堂攝影課,教我們如何構圖,怎樣突出視覺中心,怎樣用手機照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聞作品……”

利用業餘時間,徐宏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新聞攝影經驗製作成圖文並茂的課件,分享給全縣的新聞和攝影工作者。溫縣法院宣傳工作人員張世偉說:“徐老師的課件一定傾注了很多心血。他把古詩詞和攝影結合起來講解,用‘橫看成峰側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聯繫到了拍攝的構圖和角度;用‘人面桃花相映紅’這句詩引出了畫面的美感……讓人學得輕鬆,記憶也深刻。”

記著初心擔使命,攝下萬象溢方寸。

從事新聞攝影多年,徐宏星記著初心、記著擔當、記著堅守、記著作為,用開闊的視野,留駐一個個令人震撼的瞬間;用淳樸的愛心,傳遞一份份無限延伸的能量;用無私的奉獻,描繪一幅幅人文厚重的畫卷;用出彩的鏡頭,一次次把大美溫縣推向世界!然而,面對社會的讚譽,樸實的他總是淡然一笑:“其實,我和所有新聞工作者一樣,看到新人新事和新景,就想多費點功夫,多花些心思,拍出滿意的作品,讓更多人從中獲得力量!”

溫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崔新娟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