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飽諳世事鋪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教你做人的藝術

農村俗語:飽諳世事鋪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教你做人的藝術

俗語在我們國家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出現的具體時間尚且不可考究,但從遺留下來的古籍上的文字記載來看,我們的古人們在很早就已經創造並且使用俗語了。俗語是我們先輩老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所總結出的經驗和道理。

不過,現在的很多人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老舊的俗語就應該退出歷史的舞臺,它是封建迷信和落後思想的產物。

當然,如果真的這麼想就大大地低估了俗語的價值。誠然,有一些俗語放到現在來看的確不合適,但仍然有一些俗語,它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智慧的光輝,能給我們生活的啟迪。

農村俗語:飽諳世事鋪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教你做人的藝術

明代沈自徵所寫的《鞭歌妓》這一雜劇中有這樣一段臺詞:飽諳世事慵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這句臺詞就是筆者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俗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這句俗語的意思說的是,一個飽經風霜嚐遍了人生酸甜苦辣的人,不管身邊的事態如何的變化,都懶得去睜眼過問這其中的是是非非,儘量多點頭就可以了。

農村俗語:飽諳世事鋪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教你做人的藝術

這裡的諳取得時熟悉的意思,慵的意思則是為懶。宋代楊萬里在自己的《誠齋詩話》就提到過:“士大夫有口傳一兩聯可喜而莫知其所本者,如……‘飽諳世事慵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

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曾提到過一種境界,“呆若木雞之境”。這裡的呆若木雞跟我們普遍理解的呆若木雞是不一樣的,莊子曾言:“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異”。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看這隻雞呆的就像是一個木頭做的雞一樣不會主動的攻擊,那是因為它本身的精神的性已經完備,它雖然不攻擊別的雞,但別的雞根本就不敢就招惹它更別提是應戰。

根據這句話我們就更好地理解莊子所說的“呆若木雞之境”,而這個境界跟筆者今天為各位介紹的俗語所說的人生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農村俗語:飽諳世事鋪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教你做人的藝術

我點頭絕不是因為我只會點頭,而是因為我早已飽經風霜,看透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我知道什麼是錯什麼是對,只是我早已不那麼在意了,如果覺得這樣就可以隨意的欺辱我了,那就真的是大錯特錯了。

其實看到這裡,不少人會覺得這句俗語是在告訴我們要明哲保身,逆來順受。事實也的確如此,這句俗語是多用來形容老人的。

農村俗語:飽諳世事鋪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教你做人的藝術

人一旦達到了一定的年齡,他的人生閱歷就已經很豐富了,他品嚐過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人情的泠暖,所以對待某些事物都有點明哲保身的意思。

說到明哲保身,有些人對其是不屑的,認為這樣的人沒有氣性。但古話也說了,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明哲保身並不意味著自輕自賤,真正會做人的人,他們是懂得如何利用人情世故來保全自己,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的人。

農村俗語:飽諳世事鋪開眼,會盡人情只點頭,教你做人的藝術

比如說,戰國時期秦國有一個十分厲害的將軍,名為王翦,他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每次帶兵打仗的時候,都會向秦始皇要很多賞賜,像金銀財寶、土地這類的。

當時很多官員認為王翦實在不是一個君子,常常譏諷他。但王翦並不在意,他本身並不是很喜歡財物,但他知道秦皇是希望他喜歡的。因為這樣,皇帝才放心把自己的軍隊交給王翦,畢竟一個有所求的將軍要比一個無所求的將軍好控制。而王翦也正是因為這樣受到秦皇的重用,實現自己的抱負。

各位覺得句俗語有道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