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路遥笔下的“土地”形象

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路遥精神,就是一种土地的精神,他无私的奉献包容,成为人们的避难所、疗伤地、汲取动力的源泉。

解析路遥笔下的“土地”形象

路遥的墓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成就在这里,奉献在这里,埋葬在这里,可以说黄土地包罗了路遥的一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他不断奋斗求索,不畏艰难险阻的性格,也正是世间的苦难使他懂得了土地的珍贵,从而对土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使得他立志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来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

解析路遥笔下的“土地”形象

路遥深爱的黄土高原

路遥的《人生》、《青松与小红花》、《你怎么也想不到》等作品中都多次出现土地的形象,其对土地的深情溢于言表。每当路遥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关照社会、汲取前进的动力。在路遥笔下那片贫瘠的黄土地到底带给人们什么呢?

解析路遥笔下的“土地”形象

路遥精神就是土地精神

土地的博大宽厚

在《人生》中当高加林被学校解聘后,灰心丧气、万念俱灰,每天都睁着眼睛睡不着,可谓痛苦万分。此时土地抚慰了他的心上,他在土地上忘情的劳作,忘记苦闷的忧伤,每当他躺在土地上,就感觉到自己无比的平静安详,在土地上劳作的这段时间,虽然身体苦,但是心里是富足充实的,因为土地滋养了他的心灵。机缘巧合,高加林离开了这片土地,去城市里当工人,虽然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内心却很浮躁焦虑,他抛弃了爱他如命的巧珍,忘记了那段痛苦的岁月,丢失了农民子弟的憨厚淳朴,但是受命运的捉弄,失去了城里体面的工作,失去了爱他如命的巧珍,失去了发挥才华的平台,遭到同乡人的奚落和嘲笑,在他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的情况下,大地再次宽厚、仁慈的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避难所、疗伤地,大地不计前嫌的继续滋润着他的心灵,抚慰着他的心伤。

解析路遥笔下的“土地”形象

土地无私接纳了失意的高加林

土地的包容慈爱

在《青松与小红花》中吴月琴的父亲被判定为“畏罪自杀”,母亲不久过世,其他知青都回城了,只有她还待在乡村,面对家庭的打击、独自留守的孤寂、无处诉说的痛苦,村民不理解的苦楚,对于一个小姑娘是难以忍受的,就在这个时候大地慈爱的包容了她,当她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时候,就会在片土地上肆无忌惮的哭泣发泄;当她被村民非议、不被理解的时候,她就呆在这片土地上抚慰自己的心伤;当面对公社书记“黑煞神”冯国斌的责骂后,她不自觉地又跑到没有人的这片土地上独自诉说自己的委屈。在吴月琴的眼里,这片土地就如母亲的怀抱,能够包容她所有的痛苦、委屈、任性,给予她无私的关爱、温暖、慰藉,正是有了这片土地,才给了她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给了她高贵的品格和金子般的心灵,给了她自强奋斗、绚丽开放的精神食粮。

解析路遥笔下的“土地”形象

土地对人的滋养

对土地的深爱与馈赠

在《你怎么也想不到》中主人公郑小芳深深的爱着生她,养她的黄土高原这片土地,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深深的吸引,她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放弃了大城市的繁荣舒适,甚至放弃了她珍视的爱情,到“毛乌素沙漠”回馈这片土地对她的养育之恩,造福人类。有些人从这片土地出去之后,便不再想回到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想尽办法留在舒适繁华的大城市,谈论起这片土地的时候充满了鄙视和不满之情,就如一个人谈论自己父母的缺点一样令人心生厌恶。尽管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复杂的人物关系,对志不同男友的思念,但是郑小芳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防风固沙,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美好。这片土地深爱着她,她也深爱着这片土地,土地无私的给予我们滋养,我们也给予这片土地与奉献。

解析路遥笔下的“土地”形象

毛乌素沙漠

当我们灰心丧气、伤心绝望、走投无路的时候,不要忘记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避难、去疗伤,去汲取继续前进的动力,无论你干了什么,土地都会宽容、慈爱的包容你,接纳你,给你心灵的慰藉。同样,当你飞黄腾达、春风得意、封妻荫子的时候不要忘记土地给与你的厚爱和馈赠,我们要学会感恩,要时候对心中的那片土地保持深情,并尽己所能让它变得更美好,因为这里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