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也許看過《冰與火之歌》的朋友,會對小說或者電視劇中出現的“龍”印象深刻。

以“卓耿”“雷戈”和“韋塞里昂”為代表的三隻巨龍,曾是維斯特洛大陸的噩夢。

它們不但擁有鋒利的爪子及牙齒,還會噴射龍焰“dracarys”,其戰鬥力甚至能媲美整個僱傭兵團。

那麼,在西方文明中,“龍”究竟是什麼?它和我國傳統意義的”龍“相比又如何?

本期內容將為您揭曉答案。

(溫馨提示:本文約5000字,儘管很長,但非常值得一讀。)

1.傳統外形

自中世紀以來,西方文化中的龍經常被描繪成有雙翼,尖角,四肢帶刺且能夠噴火的怪物,同時全身佈滿了堅硬的鱗片。(有一說西方龍的腹部和頸部沒有鱗片保護,是為了分泌粘液以便收集寶石,這個後邊會講。)

而東方文化中的龍則通常具有超高的智慧,從宋代起人們普遍認為其“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而且還具備“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的氣勢。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西方龍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東方龍

2.詞源

在西方,巨蛇和龍的淵源頗深——幾乎所有印歐和近東神話中都出現了關於風暴神殺死巨蛇的故事。

在詞源學上,無論是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甚至是丹麥語等,在“龍”這個單詞上都有極其相似的詞根。

英語中的“dragon”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紀左右,與法語中的“dragon”一詞一樣,都來源於古法語中的“dragon”。

後者則源自拉丁文中的“draconem”,指代巨大的蛇。而它的主格“draco”一詞則源自古希臘文中“drakōn”,它代表巨大的海蛇或海中怪獸。

此外,“drakon”的詞根“drak-”也有“注視”的意思,因此“drakon”字面上也指“擁有(死亡的)注視者”。

而我國的“龍”字,在最初的甲骨文中,則更貼近於“肉眼所見”的形式,如下圖。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隨後,在金文中,“龍”字再次出現了變化: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後來在《六書通》的篆體中,“龍”字逐漸出現了繁體字“龍”的 雛形: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最終演變成了我們能基本識得的“龍”: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對於“龍”字的誕生,學者們主要提供了三種解釋:

1.歷史上曾存在“真龍”,只不過後來滅絕了;

2.龍是根據各種動物,例如蟒蛇,蜥蜴,鱷魚等演化出的神話形象;

3.人們對“龍捲風”這一自然現象的解釋。

當然也有一說,“龍字”和皇帝頭上的冕旒也頗有淵源。

不過,至於“真龍”到底存不存在,以及“龍”的由來,歷史上依然存在很多爭議,這裡只做陳述,不再進行討論。

3.“龍”的品種

幾乎所有西歐神話的龍,都源自印歐傳說。而在它們的“老祖宗”中,最著名的一條龍名為“Mushkhushshu”,它是古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生物。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Mushkhushshu”

“Mushkhushshu”是多種動物的混合體——它全身擁有魚一樣的麟,貓一樣的前腿和鷹一樣的後腿。此外,它也有鹿樣的雙角,蛇狀的舌頭和嵴以及獅子般的尾巴。

“Mushkhushshu”曾出現在巴比倫市重建的伊什塔爾門上,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是西方龍中為數不多有明確記載的“怪傢伙”。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後來,古埃及文明也出現了“龍”的早期雛形,它的名字叫“ Apophis ”,是古埃及神話中的一條巨蛇,亦被稱為“Nile and Evil Dragon”(“尼羅河的邪惡之龍”)。

它在埃及神話中是太陽神的死敵,被稱為“混沌之王”。早先,“ Apophis ”是太陽神出生時的臍帶,後得到太陽神的力量,變成了黑暗時刻的統治者。太陽神一生都在與這條邪惡之龍抗爭,以保證每天人們能在光明中生存。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因陀羅”

在古印度神話中,“龍”自然也沒有缺席。在吠陀早期的宗教中,“Vritra”是一條巨龍(也有說是“巨蛇”),是印度教天神“因陀羅”的死敵。它曾因阻擋河流,後被“因陀羅”勇敢地用“霹靂”擊殺。

當然,類似這樣的傳說,在古代歐洲也十分盛行。例如在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曾殺死了堤豐,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殺死過“勒拿的許德拉”(九頭蛇);北歐神話中的天神托爾也曾擊敗過塵世巨蟒。

似乎,在整個印歐神話中,“龍”作為邪惡的異端,一直都站在了英雄神的對立面,而其基本形態也都是以“巨蛇”為主。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巨龍史矛革

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西方龍”形象,最早是在公元8世紀左右的盎格魯薩克遜史詩《貝奧武甫》中出現的。

它融合了北歐和日耳曼文學中對“龍”的認知,並第一次形成了“噴火龍”的明確形象。

這頭龍身披鱗片,口吐烈焰,長著類似蝙蝠的雙翼,熱愛寶藏,復仇心強烈,對入侵者毫無憐憫。故事中一個奴隸偷走了龍寶藏裡的一個酒杯,憤怒的龍襲擊了附近的村落作為報復,最終被英勇的貝奧武甫殺死。

這個故事同時也是《霍比特人》的藍本,是巨龍“史矛革”的原型。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巨龍史矛革在守護寶石

後來,為了對這些神話中的“龍”進行區分,中世紀紋章學還特意對其進行了分類,大體有4類即(1)“dragon”,(2)“Drake”(3)“Wyvern”(4)“Wyrm”。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首先,“dragon”為傳統意義上最標準的龍:它擁有一對大翅膀以及四條粗壯的腿。就像之前說的那樣,這個詞來自法語的“dragon”,而法語又來自拉丁語的“draco”,也就是巨蛇的意思。模樣可以參戰電影《馴龍高手》中的沒牙仔。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沒牙仔

Drake,是標準龍的弱化版,它在體型、智力和法力中比標準“龍”要弱,有時甚至沒有成熟的翅膀。而且,它們可能根據所處的環境而變幻出不同元素類型,在神話中多以反派角色出現。這個詞直接借自拉丁語draco,即“海怪,海蛇的意思。”它的形象可以參考遊戲《怪物獵人》中的“迅龍”。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怪物獵人》迅龍

Wyvern,則是最常見的“另類”龍,它只有一對翅膀和兩條後腿。一般扮演和Drake類似的較弱的角色,它們一般不會噴火,但是卻有強毒性。這個詞本體是法語的“guivre”,來自拉丁文“viper”(蛇)。模樣可以參考《怪物獵人》中的“雌火龍”。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怪物獵人》雌火龍

最後,Wyrm則是一種非常古典的龍——它們是最符合希臘羅馬時代“巨蛇”形象的:多半都沒有腿,偶爾一些也是隻有前腿;有些連翅膀都沒有,就是一條巨大的蛇。但是不同其它三個種類,這個詞語來自古日耳曼語而不是拉丁語。

具體,Wyrm的樣子可以同樣參照《怪物獵人》中的“絞蛇龍”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怪物獵人》絞蛇龍

儘管西歐龍的種類讓我們看得眼花繚亂,但在我國,龍的品種不光更多,還有嚴格的等級劃分。

首先按照等級來講,從最低到最高,依次為“虺,虯,蟠螭,蛟,角龍,應龍以及火龍”。(這裡沒有把青龍排進去)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虺(huǐ):《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虯(qiú):一般把沒有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龍的一種,故古文獻中註釋:“無角曰虯,有角曰龍。”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蟠螭

蟠螭(pán chī):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龍。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

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

人們常說“蛟龍”,其實“蛟”與“龍”是傳說的神化生物在不同年齡的稱呼:小時為“蛟”,大了成“龍”。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應龍

應龍:又作黃龍。背生雙翼的龍,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據說當年軒轅帝有名大將就是應龍,主要功績有戰蚩尤和疏通黃河水道。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火龍:《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龍九子

此外,除了上述 7個等級外,我國的“龍文化”還包括許多衍生系列。例如,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龍就生有九子,但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它們分別為:

1.長子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次子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三子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種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文化”

早先,在北歐神話中,“龍”被描繪成一種神聖高雅,並且能賜福的神靈。但是在歐洲逐漸基督化後,似乎教徒們並不怎麼喜歡這些“龐然大物”,所以“龍”的形象在中世紀以後就變成了邪惡異端的化身:它們貪戀、暴躁,且會使用魔法。

11-13世紀時期,歐洲人開始對“龍”這個文化標誌產生了興趣。12世紀威爾士著名的僧侶,蒙茅斯的傑弗裡(Geoffrey of Monmouth),在他的著作《不列顛諸王史》中,就曾記載了一個關於“龍”的故事。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早年,英國國王沃爾蒂根(Vortigern)曾希望建造一座足夠讓其在歷史中留名的塔,但這座塔卻像著了邪一樣,每次都在竣工前倒塌。

有人告訴他,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他必須先把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的鮮血灑在塔下的土地上。由於兒童梅林(先知)被認為天生就沒有父親(傳說是凡女和精靈的子嗣),所以他被帶到了國王面前。

但梅林向沃蒂根解釋說,塔之所以不能被立在地基上,是因為有兩隻爭鬥的龍生活在下面,它們分別代表了撒克遜人和凱爾特人。

於是,國王命人將地基的水池排幹,隨即露出了一條紅龍和一條白龍,他們立即開始戰鬥。最後梅林提出了一個預言,即白色將戰勝紅色,象徵著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後來這個故事直到15世紀,都還在歐洲大陸廣為流傳著。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此外,13世紀也有很多其它文獻記載了關於“龍”的故事。由於在啟示錄中人們將撒旦稱為“龍”,所以“龍”在這一時期也經常被認定為撒旦的化身。

例如,在《黃金傳奇》(《the golden legends》)中,龍就被描述為“生活在河流中或地下巢穴中的怪獸”。他們成為了貪婪的化身——既貪財又貪吃。

然後有一位貞女烈士,名叫聖母瑪格麗特。當時東方羅馬教區的長官Olybrius 曾執意要娶她,同時要求她放棄基督教。遭到嚴肅拒絕後,氣急敗壞的Olybrius把瑪格麗扔進了一所關押著“撒坦龍”的牢房裡。

不過,瑪格麗特並沒有被龍殺死,因為當龍靠近她時,她用雙手做了個十字架的標誌,龍立即就消失了。在一些其他的版本中,也有說她實際上已經被龍活活吞噬,但其在龍的肚子上做出十字標誌後,又毫髮無傷地回到了牢房。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黃金傳奇

儘管龍看似很強大而不可戰勝,但在中世紀西方文化中,龍卻經常被描繪成一種可以被馴服或擊敗的怪物——它們是聖徒和英雄刀劍下的“背景帝”,就像中世紀流傳的“聖喬治屠龍”的傳說那樣。

“聖喬治屠龍”是《金色傳奇》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相傳有一條龍一直在掠奪利比亞Silene鎮的綿羊。在它吃了一個年輕的牧羊人後,人們迫不得已,只能通過用更多的羊當祭品來安撫惡龍。

最終,它吃掉了所有羊並開始要求人們進貢自己的孩子。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有一天,惡龍看上了國王的女兒,儘管國王百般求饒,但它還是堅持要吃掉這位可憐的公主。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聖喬治趕到了現場,他用長矛刺傷了惡龍,並用十字架和公主的皮帶將其制服。

當聖喬治領著惡龍到城裡遊行時,臣民們無不對其感恩戴德。隨後聖喬治要求市民們皈依基督教,條件是他現在就能為民除害,殺了惡龍。

最終,全城的老百姓都皈依了基督,而聖喬治也沒有食言,用劍將龍徹底刺死了。

不過,不同於西歐文化,在我國,龍一直是我們的圖騰,是民族的瑞獸,更是帝王的象徵。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在我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誌。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

龍被神化後,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便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藉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詳解西方的“龍文化”,到底跟我們有何不同?

而且,我們還根據“龍”衍生出了相當多的亞文化,例如生肖中的“龍”,二月二的“龍抬頭”,風水的“龍脈”,元宵節的“舞龍”,端午節的“賽龍舟”,結婚時的“龍鳳吉祥”等等。

可以說“龍”,是一直陪伴中華民族成長的重要圖騰,也是見證我們偉大復興的歷史印跡。

相比,西方龍本是一方聖神,也是人們祈禱、賜福的重要神靈,但卻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成了人人恐懼,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實屬可惜。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的瀏覽!文章最後,別忘了給辛苦碼字的火焱一個【關注】!再次感謝!

西方龍和中國龍相比,誰更具文化軟實力? (單選)
0人
0%
西方“龍文化”
0人
0%
東方“龍文化”
<button>投票/<button>

文丨火焱

參考文獻

1.《如何對龍,進行科學研究?》,作者浩然正氣_,2018年3月3日

2.《試探討下“龍”字的來源》,作者月月倫,2016年7月10日

3.Boutell, Rev. Charles. Boutell's Heraldry. John Brooke-Little, ed. London and New York: Frederick Warne, 1983.

4.Black, Jeremy; Green, Anthony (1992), Gods, Demons and Symbols of Ancient Mesopotamia: An Illustrated Dictionary,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ISBN 0-7141-1705-

5.Yang, Lihui; An, Deming; Turner, Jessica Anderson (2005), 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Handbooks of World Mythology,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33263-6

6.中國社會科學院何星亮:《中國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