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是不是不會很冷了?

米白


大家好,

1

今年冬天冷不冷2019到2020

2019年到2020年冬季的氣溫八成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現在不屬於農作物的生長期也不屬於農作物的收穫期,所以冬季氣候受到影響倒也沒有太大問題;

但是據專家推測,厄爾尼諾會持續影響我國氣候幾個月,就是說反常的氣候及氣溫,會持續出現很長一段時間,具體是說會出現倒春寒現象。

2

2020年立冬節氣的氣候特點

立冬節氣的氣候特點:氣溫下降 變化明顯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後供暖,人們好在還有避寒之地。而對於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已結束,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後,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並在11月底陸續入冬。

立冬節氣的氣候特點:入冬深秋 易有霜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11月的北方,隨著冷空氣前鋒移出本地,鋒後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後續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後,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特別是大城市進行在線轉換,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汙染微粒結合凝結後,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

3

立春之後還要冷多久

立春之後還冷一個多月哦,注意禦寒保暖。立春節氣期間氣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乍暖還寒。

立春節氣期間氣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乍暖還寒:一是日夜溫差較大二是冷空氣活動頻繁。春季常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燻得遊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

希望對您有幫助



鞌中觀察的隔壁䳓李


會不會又是一個溫暖的冬天? “現在還不能肯定地說今年是暖冬,只能說預計是暖冬的可能性很大。”北京市氣象局的氣候專家一再強調。 暖冬、冷冬其實是一個氣候概念。何謂暖冬?國家氣象局氣候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解釋為:冬季(12月至來年2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比多年平均值明顯偏高。反之為冷冬。所以,要等到明年2月底,算出3個月的平均氣溫,與平均值相比,才能得出今年是不是暖冬的結論。多年平均值是我國有關部門為規範、統一而公佈的,以30年為一個測算區間,每10年變更一次。目前使用的多年平均值是1971年至2000年間的,冬季為零下2.7攝氏度。 北京市氣象臺高級工程師張青向記者展示了一張1951年以來北京市冬季氣溫與多年平均值相比較的柱狀圖。圖上明顯看出,從1988年開始,本市冬季氣溫絕大部分高於平均值。其中,2001年高出溫度接近3攝氏度,是50多年來北京冬季最溫暖的一年。1999年、2000年冬季溫度低於平均值。1999年低了近1攝氏度,是十多年來最冷的一年。 為什麼今年北京秋末冬初的天氣會讓人覺得格外暖和?張青拿今年與去年做比較:“去年11月6日北京就下了第一場雪,當時還沒正式供暖,可能會感覺更冷些。今年11月份以來,一直沒有什麼強勢的冷空氣襲來。所以溫度一直沒降下來。” 三大因素預示今年是暖冬 據國家氣象局氣候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振國判斷,至少有三大因素預示著今年還是暖冬。 ■十餘年來我國氣候處於“暖背景” 據專家介紹,我國溫度存在著大約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階段性變化特徵。上世紀20年代以前是冷週期,20年代到40年代為30年左右的暖週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為30年左右的冷週期,80年代後又轉入一個暖週期。近10多年來,我國正處於“暖背景”下,在“暖背景”下,絕大多數年份都會出現暖冬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正在醞釀發展 入秋以來,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說明厄爾尼諾正在醞釀、發展。專家解釋說,厄爾尼諾發生,也就是海溫升高,將引起大氣環流向有利於西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不利於東亞冬季風的方向發生改變。而這兩股勢力的強弱較量,將直接導致我國冬季冷暖變化。 ■西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持續強勢 大氣環流變化滯後於海溫異常。所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理應滯後於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滯後期為一季度到半年。但由於近些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強勢,滯後表現不明顯。今秋醞釀的厄爾尼諾現象已然開始為暖高壓“助勢”,這有利於南方溫暖氣流向我國輸送,加大了今年我國持續暖冬的可能性。 連續暖冬百年少見 有關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迅速變暖,我國從1986年開始明顯增暖。據介紹,20世紀較暖的40年代連續暖冬最長為8年,而這次暖冬已經持續10多年,是近百年來少見的。趙振國認為,這次增暖有些特點比較明顯: 從空間分佈看,此次全球增暖北半球比南半球明顯;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比低緯度明顯;具體到我國則是北方增暖明顯,南方增暖幅度沒有北方大。 從季節變化看,冬季增暖開始早、幅度大,春秋季次之,夏季增暖開始最晚。所以有冬暖夏涼的感覺。 從日變化看,最低氣溫即夜間氣溫升高明顯,白天最高氣溫升高不明顯。 全球變暖、持續暖冬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學家找到的因素包括: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東亞冬季風、西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歐亞大陸積雪,以及地球上大火山活動。研究表明,影響暖冬的主要異常信號是厄爾尼諾現象、東亞冬季風、西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其中東亞冬季風、西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是最直接的因素。 我國尚無判定暖冬精確標準 趙振國在談到暖冬定義時提到,目前,我國尚無判定暖冬的精確標準。定義中比多年平均值“明顯偏高”只是一個定性的標準,而究竟偏高出多少是暖冬,還沒有作出定量的規定。因為各國氣候條件不同,所以,這個標準只能因“國”而異。根據我國多年來的氣候變化,趙振國認為,這個數字定在0.5攝氏度上下較為合適。目前,0.5攝氏度得到了我國大多數氣候專家的認可。但也有專家認為,應該定為1攝氏度。 此外,趙振國定義的暖冬涉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實際上,在暖冬年份裡,也可能出現局部地區比常年氣溫值更低的現象。若從全國範圍看,1995年和1999年氣溫偏低。而北京市則在1999年和2000年冬季氣溫低於多年平均值。不過,從趙振國製作的暖冬示意圖上看,2001年以來,幾乎全國所有地區都處在表示氣溫高於平均值的淡紅色之下,只不過深淺程度各有不同。 暖冬氣候有弊也有利 專家警告說,暖冬無疑讓人感到舒適,但對暖冬造成的危害性更要有清醒的認識。暖冬將加快水分蒸發,使本來雨水稀少的冬季形成乾旱,在南方等嚴重乾旱地區,冬季旱情將更為嚴峻。此外,暖冬增加了火險等級,冬季森林防火將是一項沉重的任務。 據報道,最新研究表明,中國百年來平均溫度升高了0.8攝氏度,沿海的海平面上升了20至30釐米。這0.8攝氏度,四季中冬季“貢獻”最大。氣候模式預估的結果表明,到21世紀末中國年平均溫度可能增暖3攝氏度左右,冰川將繼續融化,海平面不知還得上升多少。 冬季偏暖,對市民生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近日,朝陽醫院呼吸科日門診量比平時增加了兩倍。醫生提醒市民,冬季本來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尤其是在溫暖、乾燥的暖冬,細菌等致病微生物越冬存活的概率增大,人們更要慎防呼吸道疾病,要注意合理飲食、居室通風、加強鍛鍊。 氣象專家預計,今冬降雪偏少,但不排除有二三次中雪以上天氣,降雪對城市交通會有較大影響。 北京市氣象局的張青還提到,暖冬裡大風天少,不利於空氣中汙染物的排散。此外,冬季氣溫偏高還有利於病蟲害安全越冬,對春季作物將造成一定影響。預計今冬明春降水量偏少,希望有關部門早做準備。 不過,暖冬氣候對交通、節能、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還有研究顯示,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和心臟病的死亡人數都跟氣溫有關,暖冬可以減少市民特別是老年人上述疾病的發作。 本報記者 侯健美 ■特別資料 歷史上有三次增暖期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樹的年輪以及鍾乳岩石筍的朽蝕程度等綜合推算,恢復古代的氣候狀況,可以大致知道距今1萬年來,全球已有三次增暖期: 1、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正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期,當時陝西關中一帶有麋和竹鼠等亞熱帶動物以及魚類等大量水生動物生存,這個時期被稱為“氣候適宜期”。 2、中華民族光耀千秋、遠播海外的盛唐時期,西安一帶有的年份無冰無雪,還能種植柑橘,這個時期稱為“小溫暖期”。 3、近100多年的增暖稱為“近代溫暖期”,增暖幅度可能是過去1000年內未曾有過的,但還趕不上前兩次增暖期。、

資訊魚


今年冬天是不是不會 很冷根據去年天冷加衣的情況今年冬天不會很冷


天下奇石淅川老王


那個應該是要看你是在哪個地區而定吧,反正11月份了,現在我們南方這邊都還很多人都只是穿著短袖。就是日夜溫差有點大,但也是出門帶多件薄薄的外套帶著就可以了。其實很想知道北方現在的天氣是怎樣的?是不是已經開始冷到要穿毛衣大衣還覺得冷的那種~~~


潮汕老姿娘泡泡糖


冷不冷自己感覺,穿衣多少有關係,暖冬地區差別不一,北方暖冬可能較大,冬天雪天偏少,乾燥氣候,地區環境保護有直接關係,氣車尾氣,小工廠,小作房到處可見冒著濃煙,空氣質量變差,有很大關聯,今年冬暖可能性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