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宜肝胃同治

李東垣認為情志因素在內因致病中具有先導作用。呃逆病變之本在於肝胃氣機逆亂,肝氣當升不升,胃氣應降不降,故肝胃不和而發病。

呃逆宜肝胃同治

肝胃升降相因為水谷運化的重要基礎

肝為風木之髒,性喜升發而惡抑鬱,胃為倉廩之官,以通降為順。肝與胃,一髒一腑,肝氣疏洩,氣機條達,則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有序,從而促進飲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正所謂《血證論》所說:“木之性主於疏洩,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另外,脾胃居於中央以灌溉四旁,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故中氣旺,則脾升胃降,肝氣亦隨之而升,即“木得土而發”。《素問·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若肝之清陽不升則水谷精微不能上達,胃氣不降則濁氣不能向下傳輸,故胃氣上逆,氣機隨之鬱結。可見肝胃升降相因為飲食水谷運化的重要基礎。

呃逆宜肝胃同治

肝胃氣機失常為呃逆發病之機

全身氣血的正常運行,皆有賴於肝胃氣機的升降平衡。近代名醫劉渡舟老先生提出:“肝胃之氣,本又相通,一髒不和,則兩髒皆病。”醫家陳士鐸亦提出:“蓋肝性最急,一拂其意,則氣必下克脾土,而脾土氣閉,則腰臍之間不通,氣乃上奔於咽喉,而作呃逆矣。”從五行角度理解,肝屬木,胃屬土,若木氣過於亢盛,勢必克傷胃土,即“木旺乘土”。從經脈運行角度考慮,《靈樞·脈經》曰:“肝足厥陰之脈……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肝胃之氣通過經脈相連而運行全身氣血,若肝經氣血鬱滯,會影響其相連絡的胃腑。故情志失調,肝失疏洩,木不疏土,氣機壅滯,胃之通降失職發為呃逆。

呃逆宜肝胃同治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平呃之法

基於肝胃氣機失常而發為呃逆的特點,臨證時應肝胃同治,在疏肝理氣的同時,採用和胃降逆止呃之法,一升一降,調其順逆,冀以恢復木的升發、胃的降逆之性,這正體現出葉天士“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理。臨床中,若見患者情志抑鬱,心煩易怒,呃逆、噯氣連聲,胸脅脹痛,痞滿納差,舌苔薄白,脈弦等可辨證為肝鬱氣滯證,常用柴胡疏肝散為主方,疏肝和胃,佐以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等順降胃氣。

呃逆宜肝胃同治

本證因臨床症狀的表現的不同及患者體質差異,要靈活化裁使用。肝鬱化火,泛酸嘈雜者加黃連、吳茱萸、川楝子辛開苦降、清肝和胃;氣鬱化熱,心煩口苦者加梔子、鬱金、黃連、竹茹以清心洩肝;噯腐吞酸、納差痞滿用雞內金、炒二芽、焦三仙類健脾消食導滯;肝鬱甚者加合歡皮、玫瑰花、佛手、香櫞皮等理氣而不劫傷肝陰之品;溼熱甚者加全瓜蔞、龍膽草、茵陳清熱利溼;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者加知母、沙參、麥冬滋陰潤燥,隨證變化。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