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中學楊德洲:開卷有益,語文與其他學科相互成就|師者書聲

點擊音頻,聽華僑中學教師楊德洲朗讀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片段

华侨中学杨德洲:开卷有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成就|师者书声

大學畢業後,楊德洲從湖北來到了中山,到華僑中學高中部任語文教師一職,加入了中山教職工“大軍”。如今,一晃8年過去了,而立之年的他在這裡工作、結婚、定居,儼然一個“新中山人。”

上課,備課,改作業,閒暇時間看看書,是楊德洲的日常生活狀態。在華僑中學高中部B棟303的教師辦公室裡,楊德洲的辦公桌旁,貼著一張寫著醒目紅色字跡的紙。上面滿是楊德洲列舉的個人缺點以及改進的方法,提醒他每天至少讀書兩小時,寫作一小時;希望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堅持把一件事做好等。他有一個樸實的願望——努力成為一個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會講課、教學效果好、能說會寫的語文老師。

华侨中学杨德洲:开卷有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成就|师者书声

閱讀能使思維開闊,也是審美享受

楊德洲辦公桌旁的書架上,放滿了書籍,除了課堂教學用書,還包括《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覺者為師》等教學管理類,《人間有戲》《戰國策》《聊齋志異》等文史書及小說。

楊德洲把自己喜好的書籍分成三類:一是為教學、為科研而讀,包括語文教育、文本解讀、語言書籍、作文類等;一是興趣閱讀,對歷史特別是知識分子群像如《南渡北歸》,古詩文等較為喜愛;三是思維閱讀:讀社會學的著作、哲學的著作,甚至政治經濟科學的著作。他偶爾也讀讀新聞報紙,如《南方週末》等,自詡是一個“南方粉”。不難看出,他閱讀書籍類目較多。

他說:“人要學會閱讀。一是專業閱讀,二是興趣閱讀。讓閱讀內化為生命,成為一種生命方式,能使思維開闊,學會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增長見識的同時也是一種審美享受。”近日,楊德洲喜歡利用工作之餘的零散時間讀古詩文,計劃平均一天半背一首詩,三五年背一千首,以前讀大學時背的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餘冠英的《詩經選》,現在也在重新翻看。

“閱讀首先心中要有一個點,當你涉獵其他書時,都是為了這個點服務。”楊德洲認為,以前的作文題目有把學生當文學家培養的意思,但語文核心素養在於語言的理解和應用,教師應該要教會學生基本的寫作方式,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連自薦信都不會寫,這是很不應該的。而有些時候學生沒讀懂題目,數學、物理等其他科目的老師會說學生語文沒讀好,讀不懂題目。

华侨中学杨德洲:开卷有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成就|师者书声

“這都是屬於語言文字的理解問題,我們在培養學生閱讀方面有割裂,會以為教會學生閱讀是語文老師或文科老師的事情,其實不是。閱讀是貫穿所有學科的,不是語文在幫助其他學科,而是其他學科也在成就語文。”楊德洲說:“比如《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語文老師會推薦學生讀,歷史老師也會。理科那些科技著作也是需要學生讀的,這樣學生才能全面發展。我們現在說的閱讀理解太狹隘了,不只是語文需要閱讀理解。每一科有每一科的書籍,老師不僅要自己讀,還要推薦給學生讀。教師要讓學生做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如此收穫良多。”

閱讀不侷限於讀文字,觀影亦可

上次學校高一語文考試考了“我與書籍同行”的題目作文,楊德洲表示,很多學生寫的內容一看就知道學生沒讀懂或者沒深讀。楊德洲鼓勵學生,不要因為某種類型的書讀不懂,一開始就早早放棄,很多時候讀著讀著就懂了。“讀不懂是因為學生以前沒接觸過,對於其中的專業術語、邏輯難理解。”他說,讀書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奢求一個月內讀多點書就能提高很多分,是不太現實的。多看多想,尤其閱讀文學,要有語感,要進入語境之內,要接觸不同學科的書籍,畢竟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最基礎的是遣詞造句、謀篇佈局。慢慢的,學生分數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华侨中学杨德洲:开卷有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成就|师者书声

然而,教師推薦書籍歸推薦,要讓學生真正去讀才有效果。目前,學校高一年級每週5節語文課裡,會專門有閱讀課一節供學生閱讀,每天晚修的最後一段時間也交給了閱讀。楊德洲的同事,另外一名語文老師讓班級學生讀汪曾祺的《人間草木》;還有一位語文老師讓學生讀《聊齋志異》,推薦學生看《倩女幽魂》,再讓學生去看電影版對比,看看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有何不同。

這學期,楊德洲讓學生讀《圍城》,學習書中的比喻句,感受文字中流露出的睿智、幽默,再加以運用。“教育不要說影響所有人,至少能影響少部分人,能在少數人心目中生根發芽結果,我就已經很滿足了。”他還推薦學生讀《南渡北歸》,瞭解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群像史。在楊德洲看來,現代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利己主義者,什麼東西有用就去做什麼,少了些許純粹。對書中知識分子的追求,他言:“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华侨中学杨德洲:开卷有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成就|师者书声

從下週開始,楊德洲打算在閱讀課上,分小組讓全班交流閱讀心得。當然,閱讀不只是讀文字,影像也能起到相同作用。“看一部經典的電影不亞於看一部小說,還有紀錄片,能瞭解一二對學生而言也能起到啟智的效果。”

他主張閱讀課不能“散養”,不能教師說讓學生讀就完事了,得有主題地讀,得找時間做交流,為學生做一定的講解。“好奇心是很可貴的。有時候不要過於功利主義地學習,能提分數的就學,不能直接提分的就不學,是不可取的。”楊德洲說:“教育在不斷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刺激他們的好奇心。這種為了滿足好奇心而不斷探索的求知慾,是難能可貴的。”

华侨中学杨德洲:开卷有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成就|师者书声

【名師說】技術語文能給學生一把“梯子

對於寫作,你可能情感充沛,有很多想說的話,但“怎麼表達”比“表達什麼”更重要。你首先要明白什麼樣的語言是好的語言,它為什麼好,用了什麼思維方法。我們老說語言是人的工具,其實語言不是人的工具,人才是語言的工具。德國哲學家卡希爾在《人論》一書中提到,“人是符號的動物。”這個東西叫手機,我就不能把樹叫做手機,因為名稱和意義已經固定了,你必須尊重這個思維。當然,一個東西也會有多種意義,月亮代表思鄉,也代表一種柔和的意境,比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亮也可能代表一種永恆,比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而學會運用語言,才能真正寫出好的文章。但前提是,你要多加閱讀,學習那些知名作者是如何寫出好的文章的。

現在我正跟隨中山市高中語文教研員張華老師,從事技術作文課題的研究。很多人一聽會說:“語文你怎麼談技術,不是搞人文的嗎?”其實大家忽略了一個問題。語言是思維的路徑,思維是語言的支架。遇到一堵作文圍牆,怎麼辦?跳過去!怎麼跳,你告訴學生蹲下來,縱身一躍就可以了。關鍵你是個教師,你本身的知識與閱歷就是比學生高,你可以,學生未必可行,而技術語文,正如張華老師所言,就是給學生一把梯子。讓學生知道,書裡的“我被這句話猝然絆倒了”可以學習,學習這種表達方式;一個人很痛苦,不要直白地說,而是多用外在的動作去表現人物的心理,把這個痛苦的畫面場景化,會更加觸動人心。讓學生多去關注那些作家是如何運用語言的,如何把一個個人物形象塑造地栩栩如生。

华侨中学杨德洲:开卷有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成就|师者书声华侨中学杨德洲:开卷有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成就|师者书声
华侨中学杨德洲:开卷有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成就|师者书声

【採寫】廖冰瑩

【攝影】王雲

【製圖/海報】朱曉宇

【音頻處理】盧子衡

【統籌】吳帆 黎詠芝 莫依蓉

【作者】 廖冰瑩;王雲;朱曉宇;盧子衡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中山市~中山自營號~香山學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