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百強企業經營私域流量,為何81%都選擇用企業微信?


零售百強企業經營私域流量,為何81%都選擇用企業微信?


實體零售在電商的衝擊之下,面臨著客流減少、營業額和利潤下滑等一系列難題。大潤發的創始人把公司賣掉後,講了一句話: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這句話道出了互聯網時代,傳統零售的無奈、焦慮和迷茫。

與大潤發賣身做法不同的是,迪信通、沃爾瑪、天虹、屈臣氏、雀巢、索菲亞、歐萊雅等傳統零售企業選擇利用企業微信作為工具破解難題,走出了一條真正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智慧零售新路子。

藉助企業微信,天虹的優惠券核銷率增長至64%,引流銷售超6000萬元;使用企業微信後,屈臣氏的無門檻優惠券核銷率達到62%,業績增長20%-30%;資生堂使用企業微信讓導購復購率提高到1.75倍;

太古可口可樂通過接入企業微信,為員工提供工資單查詢、請假等日常OA管理應用,以及員工內部學習門戶等培訓應用,每月節省A4紙工資回執單大約2萬頁,節省郵寄人工費用約每月20萬……

筆者認為,企業微信之所以能夠幫助這些傳統零售企業向智慧零售轉型,主要得益於企業微信整合微信支付、小程序等一系列TO B工具,實現了對零售三要素“人、貨、場”的全面重構,讓傳統零售利用數字化武器,做到了與消費者更近、按消費者需求生產商品、打造更好的全場景購物體驗。

與“人”零距離,更懂顧客

電商可以和顧客建立線上連接,隨時便捷溝通,但是傳統零售企業距離“人(顧客)”比較遠。很多傳統零售企業號稱有千萬會員,卻基本躺在公司營銷人員的電腦裡,逢年過節發發促銷短信還都被手機安全軟件攔截了。

零售企業無法瞭解會員的喜好、消費習慣、經濟能力,更無法精準地向會員推送他們需要的商品和服務。

傳統零售要升級,必須重構與顧客之間的關係,做到與“人”更近,更懂顧客。簡單講,就是要讓顧客全都“在線”。

迪信通CIO白雪說:“基於企業級的應用主要有兩個工具,一個釘釘,一個企業微信,這兩個工具裡面只有企業微信能夠連接到顧客的個人微信,尤其是在社交這個時代。”


零售百強企業經營私域流量,為何81%都選擇用企業微信?


首先,連接顧客的個人微信。顧客進店、消費之後,就引導顧客關注企業微信,給顧客發微信會員卡,這樣所有的會員都變成了“在線”狀態。而且企業微信的“智慧會員服務”還支持接入企業CRM系統,讓導購更加了解顧客的畫像及消費記錄。


零售百強企業經營私域流量,為何81%都選擇用企業微信?


天虹擁有1800萬數字會員,通過在企業微信上搭建“會員管理”應用,導購可以在企業微信後臺查詢“會員畫像”,這個大數據描繪出來的“會員畫像”,成為導購進行精準營銷的利器。

其次,精準地向會員營銷。藉助小程序讓“商品在線”,遇到促銷活動,導購直接將優惠券通過小程序推送給會員。因為導購更懂用戶需要什麼,所以推送的優惠券也不再被視為無效垃圾廣告,這大幅提高了推送優惠券的打開率和核銷率。

而且相比加導購、銷售的個人微信,顧客更願意加“企業微信”,因為企業更值得信賴。即使導購離職了,也不會導致企業的會員流失,會員一直沉澱在企業微信中。這讓企業擁有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11億的微信用戶是個巨大的商業金礦,企業微信讓每一家零售企業都可以在這座金礦中淘金。微信聊聊天就把商品推銷了,把顧客服務好了,這何樂而不為呢?

讓“貨”更俏,按顧客所需生產

在商品短缺的時代,是賣方市場,貨和渠道都是強勢方。如今,整個世界都進入了商品過剩時代,消費需求開始升級,個性化需求開始誕生。

在傳統零售時代,企業可以不怎麼了解用戶喜好,即使閉門造車也賣得出去。如今,企業需要真正思考更多的顧客想要什麼,想要多少錢購買,現在的商品有什麼問題……所以新時代的“貨”,必須是顧客所需。

想要“貨”更好,這涉及到整個產業鏈上的生產商、供應商和零售商多個不同的企業,所以必須做好產業鏈的打通與互聯,讓各方共享數據,然後通過大數據分析,去優化商品和服務。

很多行業中,有許多小型的零售商,比如,飲料行業,除了有大型超市、連鎖便利店外,還有小賣部、夫妻店、小商戶。

企業不可能把ERP系統開放給他們,這不僅是成本的問題,教會他們使用系統的難度極大。那麼,如何把產業鏈上所有合作伙伴的業務全都數字化、數據化呢?


零售百強企業經營私域流量,為何81%都選擇用企業微信?


其一,通過企業微信輕鬆連接產業鏈各方。企業微信承擔了打通產業鏈的責任,因為所有智能手機都可安裝,使用體驗與微信完全一樣,幾乎沒有使用難度,產業鏈上的各方員工一教就會。於是,企業微信的企業互聯、互聯應用將企業上游供應商,下游的經銷商、加盟商全都連接起來,可在企業微信上溝通,並共享應用,共享數據。

其二,產業鏈各方都直面消費者。“以前貨到底賣給了誰,我們根本不知道,因為企業不直接面對消費者。所以也沒有C端數據,無法根據C端數據去做銷售預測、供應鏈管理。

如今,通過企業微信把所有的銷售渠道都和企業連接在一起,這樣我們就有了實時且精準的銷售數據,從而可以對生產、銷售進行預測。”味全食品的負責人表示。

顯然,企業擁有了更全的商品消費大數據後,就能真正根據用戶需求去定製商品,最終實現C2M,甚至可以做到零庫存。

讓“場”更智慧,降低成本增加體驗

傳統零售的“場”主要是促成交易,購物場景都是:選擇商品、付款、拿貨走人。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購物不僅是為了買到想要的商品或服務,還追求購物的體驗。比如,購物商場的環境、服務態度、商品陳列、支付體驗等等。

這時候,“場”就不能僅僅提供簡單的交易功能,而是要全面重構。

首先,更貼心、低成本的服務。“顧客購買手機後,加了迪信通企業微信。過幾天,顧客對企業微信上的導購員說,讓他提供一根數據線。這個顧客買數據線,可以去京東上買,為何要跟導購講?

這是因為他把導購看作自己的VIP服務員,不再需要去費精力查找型號,只需要跟VIP服務員說一聲,就把數據線送到家,多方便。”迪信通CIO白雪說。

這就是購物場景從線下到線上的融合,也是零售商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體現。因為企業微信的連接和溝通能力,讓顧客購物場景擁有更出色的體驗。

其次,企業微信的“智慧門店”功能還大幅降低了“巡店”、經營的成本,提高了效率,讓顧客獲得更好的購物體驗。

比如,百果園通過企業微信,讓3000家店內的員工都可以迅速通過“果品評級”應用完成對供應商果品的評級認定,精準的將果品的品質呈現給顧客,保證了果品品質。


零售百強企業經營私域流量,為何81%都選擇用企業微信?


熱風在企業微信搭建自建應用“移動運營小助手”,將店員取貨與收銀速度等指標通過企業微信實時同步企業管理層,提升服務速度;熱風還通過在企業微信搭建自建應用“熱風榮耀榜”,更新各區域門店周銷售情況,高效激勵員工,提升銷售收入。

通過企業微信,不僅實現支付數字化,還讓購物場景全面智慧化,提升服務顧客的質量,提高經營效率,降低成本。

企業微信除了幫助零售行業重構“人、貨、場”之外,還能夠實現類似釘釘這類APP的“智慧辦公協同”,將企業管理和賦能人、財、事、物、產、供、銷、存的平臺和工具整合進企業微信,將消費者洞察和服務工具搭載在企業微信,員工可一站式協同,每一件工作,都在企業微信完成。

而且相比其他辦公APP專注於監控員工,企業微信更懂員工,更尊重員工,推出人性化的“下班休息免打擾”功能,讓工作與生活巧妙地分開。

為何81%的零售百強企業選擇企業微信?

一些電商平臺曾提出賦能傳統零售,幫助其重構“人、貨、場”的口號。然而,它們在對多家線下零售企業進行一系列投資、併購之後,卻遲遲看不到對線下零售的有效改造。

如今,超80%的中國500強企業已開通企業微信,其中零售行業百強企業有81%都在使用。

這些零售企業不再幻想被電商平臺投資和收購,也不再感嘆“被時代打敗”,而是積極地使用企業微信去進行人、貨、場的重構。為何企業微信成為傳統零售企業轉型“智慧零售”的首選工具?

第一,角色不同,思維不同。電商平臺投資、併購線下零售的目的,是為了把線下零售企業的流量和會員變成自己的用戶。電商與線下零售之間,本身就是同質化的競爭與互博角色。所以在電商流量越來越稀缺,用戶增長瓶頸的時刻,怎麼可能去真心幫助自己的對手呢?

騰訊與零售企業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騰訊擁有11億用戶,想要做的正是如何幫助更多業態引流,而不是搶奪流量。所以,騰訊的產業互聯網戰略不是“賦能”,而是做各行各業數字化的助手,而“企業微信”正是騰訊產業互聯網工具箱中的七大工具之一。

張小龍一直把微信定義為工具,而不是平臺。既然是工具,就是“幫手”,絕不能喧賓奪主。因此,企業微信的角色和思維方式讓傳統企業、零售企業感覺更安全,更放心。

零售百強企業經營私域流量,為何81%都選擇用企業微信?


第二,人即服務的理念。2019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提出企業微信的後續變化將基於新理念:讓每一個企業員工都成為企業服務的窗口。

“人就是認證的服務”這一理念在企業微信服務零售業的過程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理念與零售行業全面轉型“以消費者為中心”近乎完美融合,讓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交易,變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更溫暖,更貼心。

第三,騰訊強大的TO C基因。幫助零售行業轉型智慧零售,看似是TO B,本質還是個TO C的生意,因為零售企業最終要的還是消費者購買,而騰訊恰恰擁有強大的TO C基因。

企業微信通過整合微信支付、小程序、服務號等一系列TO B工具,服務零售企業,觸達C端消費者。正如馬化騰所言,產業互聯網首先是做2B、2G的生意,最終還是要回歸TO C。

其實,產業互聯網的本質就是B2B2C,而騰訊的產業互聯網正是沿著這一回歸本質的模式在走,又具備對手所沒有的核心優勢。

因此,企業微信能夠被如此多的世界500強企業、零售企業用於重構“人、貨、場”,正是得益於騰訊正確的產業互聯網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